大家周末愉快啊~
今天正文开始之前,
先开一下上次小活动的奖,奖品是
欧乐B成人电动牙刷
~
被氧叔翻牌的
最用心兔牙女孩
是
@摸鱼儿-HOb36。
恭喜恭喜~
言归正传~
氧叔跟大家分享了不少当代文社会文化下的审美风尚,觉得我们可以偶尔从现今国际审美中解脱出来,
回过头来审视、欣赏一下我国从古至今的历代审美变迁。
“美”之一字,绝不仅仅是一种感觉,更是我们自身对生活的精神反馈以及行为表达。
阴山岩画
虽然这些古早的时代离我们过于遥远,对它们的了解甚至还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对其进行有关美的探索。
早在夏代,甚至更早的远古时代,我国的先民们在造物绘形中就已经表现出了时代与区域的审美特征。
夏朝不仅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也可以将其称之为
我国美学思想史的源头。
今天就来一起
回顾并且欣赏下我国秦代之前——夏商周的美学思想。
一.从审美意识到美学思想
贡布里希
认为
“一切艺术都源出人类的心灵,出自我们对世界的反映,而非出自可见世界的本身”。
即便是在史前,人类生产文明还不算特别发达的时候,对于美的追求已经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了。
新石器时代——彩陶旋涡纹尖底瓶
夏代
以专制体制代替氏族民主制,
其审美文化生活从自由、民主的明朗质朴转向
礼制的神秘庄重,初步表现出等级差异的审美品味。
妺喜,
君主夏桀的王后
商代
高扬“神”的力量,
又把神加以人格化,显示出人与命运抗争的战斗精神,
艺术与宗教、王政、乃至求知等意识融为一体。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苏妲己
西周
时期理性进一步发展,
神性衰落,人性凸显,
审美意识中人文礼制逐渐增强。
褒姒,
周幽王第二任王后
东周
是一个风雨飘摇而又极富思想性和创造性的时代,
不断地解构着旧有的审美规范,建构着多元的审美风尚,逐步形成了丰富的美学思想,
为后来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夏商周三代审美风尚
后世各种美学思想的产生,都可以上溯至夏商周时期。实际上可以说,是夏商周时期美学,特别是儒道两家美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扩充、丰富、深化和发展。
儒、道两家的美学,互相对立而又互相补充,影响中国美学几千年。
1.夏朝审美境界中的永恒美(尚质)
夏朝先人运用礼器的独特手法表现出那时
人们对于超然于自身有限生活之外的无限之物、永恒之境的强烈关注。
透过先人对神话人物的描述,也可以看出背后赋予的思想寄托——
颛顼
是夏人所追奉的守护神灵。
《史记·夏本纪》:“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颛顼
二次元拟人形象
其次,颛顼的神性,体现为
他主宰四季之中的冬季,是统治北方的神灵。
《楚辞·远游》:“北方之神曰颛顼”。
《白虎通义·五行》:“北方,水,万物所幽藏也”。
在古人的观念中北方乃一片冰天雪地的汪洋之处
,因此,
北方可置换为“水”的概念。
“水”的内涵当中也包含了孕育生命的起源性因子。同时,
“北方”概念本身也含有“生命起始”的意义
(万物尽于北方,苏而复生)
。
而
冬季在语义中,有终结、永恒的意味。
《尚书大传》曰:“北方者何也?伏方也者。万物伏藏之方。伏则何以谓之冬?冬者,中也。中也者,物方藏于中也。故曰北方冬也”。
《尸子》卷下:“北方为冬。冬,终也”。
综上,说明“北方”既是万物之终结,又是新生之开端,是一个起源性的哲学概念。
在古人对起点的阐释话语里,
起点本身是不明不灭,无始无终
,处于超越有限的无限之境当中
——
是自由、自在、自足的最高概念,具有亘古不变的恒定美。
尽管是在久远的夏朝,但这一美学追求可以说是非常崇高了。
2.商朝审美视域中的感官美(尚敬)
商朝人具有浓郁的
“敬鬼神,先鬼后礼”的信仰传统,
同时,
商代又是一个人的自我意识萌芽的时代。
所以,信仰与自我的交合便在于商人开辟了以人为中心的信仰,那时
凡事必问,凡事必卜,
意义在于使个人或国家的行为得到神灵的佑护从而具有合理性。
早商文化器物的改变反映出
商人对于美食和味觉积极的追求。
与夏好尚质素,以无味的玄酒为最高规格的祭祀品不同,
对商人而言,
感官的愉悦能够带来充分的美感的体验。
这种从味觉而来的体验看似十分日常化,但它却奠定出
商代社会审美的基调——
即对于个体感觉的重视。
强调个人感觉的愉悦性是值得追求的,
并将对感觉美好享受的追求,强化成商代社会普遍的审美风气。
商朝与对味觉体会全面苏醒相呼应的,还有
视觉上对于美丽、精致、复杂图案的喜好。
四羊首瓿,食器
3.周朝审美中的圆融美(尚文)
从族系上来讲,上古时期,周族与夏族关系密切,受夏族文化影响很深;而从历史时间上看,周代起于殷代之后,商王朝的传统观念必然或多或少地遗传至本时期。
所以周文化的源头,一在夏而一在商。
因此,
周代文化是一种兼容并蓄的文化,
能充分融合多种文化因素并创造出自身的特质来。
女子发式“椎髻”
周朝三种主要思潮:
一为尚德观念的形成,二为五行说的盛行,三为中庸论的提出
。三者都拥有一个共同特征——即
都是中国传统思想领域当中本源概念的次生形式。
由周代孕育而出的中庸观念,
昭示着一个礼乐文明巍然大成的新的时代的来临。
三.夏商周青铜器装饰的艺术特性、美学价值
夏商周时期物质匮乏,时代遥远,音乐不易保存,舞蹈、绘画可附注于器物之上;建筑也只留遗迹。
而陶器、玉器、青铜器却在历史的沉积中遗留下来,成为时代的见证。
因此器物与器物上的文字自然成为夏商周先民审美意识的重要见证。
夏代的青铜器按功用可分为礼器、兵器、乐器与装饰品等。
其中礼器与装饰品最能体现夏代青铜工艺的水平和审美意趣。
夏代
时期呈现的是一种
雄强古拙、清新雅致的审美观。
而
这种观念受到了时代政治、宗教、礼仪等的强烈影响所致。
这也是夏代以后——商、周时期影响审美观念发展的主要因素。
商代
青铜器的造型己很完善,种类丰富,形式变化也很多。其造型特征不仅体现了商代
艺术家
对对称、均衡、和谐等形式美的把握,
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
商代贵族阶层的审美需求和倾向。
商代青铜器亚醜钺
作为青铜礼器的构成部分一一装饰纹样,首要的目的也是为祭祀神灵祖先服务的。所以,
对神秘、诡异装饰风格的追求首先是为“尊神重鬼”服务的,
审美文化是宗教巫术观念的附庸。
大禾方鼎
商代后期青铜器纹样的题材比前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题材完备,
但都呈现出了这种神秘、诡异的审美风格。
这种风格表现最为突出的是
兽面纹、龙纹、凤纹等神异动物纹。
它们在青铜器上的运用不仅比前期更加广泛,而且形式繁多。
西周早期
许多器物也沿袭了商代的作风 ,一些重要的礼器也和商代的作品一样
表现着神圣、庄严之美 。
周中、晚期,
青铜器的造型风格有了明显的改变,完全体现出了周人自己的艺术追求。
青铜器造型从商代神秘、庄严的风格中脱颖而出,
而趋于典雅、优美、和谐。
而一些圆雕的动物形容器,其表现手法也倾向于平易、写实,不复神秘的性质。
如西周时期的羊尊、驹尊、兔尊、虎尊等,形象都生动朴实,躯体也多平素无纹。
笼罩在商代动物形礼器上的神秘色彩消失了,代之以一种
理性的典雅、写实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