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快速通道麻醉技术
快速通道麻醉技术包括硬膜外麻醉技术、区域麻醉技术和神经阻滞技术以及短效静脉或吸入麻醉药物的应用,是ERAS的重要组成部分。
硬膜外阻滞可以有效阻断传入神经的刺激、抑制手术引起的应激反应,减轻交感以及肾上腺皮质反应,改善机体糖耐量。胸段硬膜外阻滞是消化外科手术常用的阻滞方法,多选在肾上腺神经支配的节段以上,可以显著减少儿茶酚胺、皮质醇的释放,有利于减轻手术应激反应,改善患者预后,缩短其住院时间[15,16]。采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可以减少全身麻醉药物的使用,术后还可以作为持续硬膜外注药镇痛,不仅可以有效抑制伤害性刺激对机体的影响,而且可以实现肺保护,减轻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以及心血管负担、减少术后肠麻痹等并发症的发生[17]。已有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椎管内麻醉或者全身麻醉联合椎管内阻滞与全身麻醉比较,前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术后镇痛效果更加明显,有利于术后患者下床活动[18]。手术切口的局部浸润麻醉也是ERAS麻醉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局部的镇痛作用可以减少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的应用以及相关的不良反应,还有助于降低术后尿潴留等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患者医疗费用,缩短住院时间[19]。已有研究结果证实:新型短效麻醉药物的广泛应用,有助于患者术后的快速苏醒,缩短监护室的恢复时间,减轻患者不必要的应激反应[20]。
2.2 液体输注
患者术前通常因为禁食、禁饮以及肠道准备已导致血容量不足,麻醉又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血管床扩张,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相对不足,加之手术应激使患者发生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以及同时发生机体排泄水钠能力降低[21]。围术期液体治疗虽然可以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和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器官血供,但是液体同样会经过高通透的血管壁渗入组织间隙,因为伴随机体排泄水钠能力减弱,大量输液可能引起液体在体内的进一步蓄积,引发肺水肿、肠系膜血流减少等一系列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22,23]。
ERAS主张限制性补液,与传统补液比较,其要求在满足机体需要的基础上,尽量少输注液体,并通过使用利尿剂将患者的体质量增长控制在1 kg以内。已有研究结果表明:术中适当限制液体输入量将有利于术中重要器官的保护,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患者总的住院时间[24,25]。目前用于临床围术期检测体内液体情况的常用指标包括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等,而这些指标并不能准确地反应机体血容量的不足[21]。这些指标检测下的传统补液方法容易导致液体过量输入,引起液体超负荷;而限制性液体治疗的使用不当又会引起补液不足,进一步导致血容量低下,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
针对上述问题,众多的专家学者近年来提出了以目标为导向的液体治疗。目标导向治疗(goal directed therapy,GDT)就是在达到组织氧供需平衡最优化的目标下产生的最科学的液体治疗方法。最初的GDT是使用固定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作为治疗参数,但是这些指标如混合静脉血氧浓度会受到Hb浓度、血容量以及心功能等个体差异的影响[26,27]。于是,为了达到最佳液体治疗目标,个体化GDT是对GDT的进一步发展,是相同理论下形成的更精确概念,其不再将术中心输出量达到固定超常值作为目标,而是在患者能耐受的前提下,通过液体负荷使每搏量变化等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指标达到最大化为治疗目标[28]。虽然,限制性补液针对体质量的变化,目标导向治疗强调精细的液体调控,但其可看做是同一种补液方法,因为它们的根本目的都是在保证机体有效循环血量的基础上,避免液体超负荷的出现,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GDT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所接受,效果也被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所验证。
2.3 术中保温
术中低体温是指机体中心温度<35 ℃,术中低体温多由麻醉药物引起机体散热增加,术中低温液体冲洗腹腔或者术野,术中大量输液或者血制品引起。而机体持续低体温将可以抑制血小板功能,损害凝血功能,甚至会进一步引发低温、凝血障碍和代谢性酸中毒致死三联征[29]。已有研究结果表明:体温过低还会使心脏事件发生率增加、肝代谢率下降、出血量增多、免疫功能下降以及术后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30]。手术床垫加热、液体加热输注装置以及温热液体冲洗腹腔等措施均会大大降低患者对于低体温的应激,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
2.4 控制血糖
术中由于麻醉、手术创伤以及术后疼痛等刺激可以使机体产生较为强烈的应激反应,导致机体糖代谢紊乱,造成糖耐量异常,出现应激性高血糖[31]。术中血糖升高往往预示术后更多不良反应,尤其是患有感染、心血管疾病以及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32,33]。Visser等[34]的研究结果显示:围术期应用胰岛素可以很好地治疗高血糖,减轻机体炎症反应,从而降低心血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已有研究结果证实:适度的血糖控制可以有效降低外科危重患者病死率[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