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毒舌电影
坚持原创,只说真话——信毒Sir,有好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Sir电影  ·  今年评分第一的国产片,好看吗 ·  昨天  
中国电影资料馆  ·  青葱计划影展活动日程来了!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毒舌电影

别人把性侵案拍成最佳电影,我们呢

毒舌电影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3-11 22:37

正文

先问一句,今年奥斯卡颁奖礼,你们都看了么?


尽管今年闹出了史诗级“大乌龙”,仍改变不了它收视下跌的事实。


据报道,2017年奥斯卡在观看人数上,同比下降了4%,创九年来新低。


但,热情的口水多了不少——



关于梦想和现实的《爱乐之城》,关于青春和成长的《月光男孩》,关于惩罚和放逐的《海边的曼彻斯特》,三部影片占尽话题和热度。


同是获奖电影,比起以上三部的风光无限,Sir今天要讲的这部,可就“不起眼”多了——


《推销员》

 فروشنده 



海报是不是看着眼熟?


有没有让你想起《一次别离》?



没错,同样是络腮胡男子,和戴着头巾的女子。


再往深里看,你看得见女人眼里的忧虑,看得见男人脸上的矛盾,看得到他们共同的压抑。


别说Sir敏感,要知道——


这种伊朗夫妻的平凡造型,具备了一种符号化的特征,每次都无言地在向我们传递,一个国家民族的共同性格和命运。


导演是同一个人,阿斯哈·法哈蒂,伊朗国宝级巨匠,拍的电影,部部精品。


这次的《推销员》,仍然优秀,IMDb 8.1分,烂番茄新鲜度 97%



除了评分感人之外,还有重量级奖项傍身。


在戛纳电影节得了最佳编剧最佳男演员


还有继2012年《一次别离》后,今年再夺奥斯卡小金人(最佳外语片)


Sir曾在二月介绍过导演阿斯哈·法哈蒂。



Sir之前说,阿斯哈·法哈蒂总是能以细腻的笔触,不遗余力去探索人的精神世界,以小见大地,展现个体与社会现状唇齿相依的矛盾与悲情。


这次《推销员》也一样着眼于伊朗家庭。


电影的开头,就是一个调度复杂、漂亮的长镜头,尽显法哈蒂大师风范。


晃动的楼房、逃窜的人群,还有崩裂的玻璃。


简直就是一部灾难片的序幕



而直到镜头的结尾,我们才知道,这不过是一次普通的政府强制拆迁——这场景对我们来说太不陌生。


为了发展,伊朗政府大兴土木,有人欢喜有人愁。


混凝土的崩塌和垮掉,的确象征着旧事物的改变,但也同样暗示着新秩序的混乱。


法哈蒂在电影的一开始,直接就抛出伊朗的社会矛盾


看看他们把这座城市折腾成什么样了?



主角是一对中年夫妇:


丈夫艾玛德(沙哈布·侯赛尼 饰),妻子拉娜(塔兰涅·阿里多斯蒂 饰),结婚多年没孩子,和睦、恩爱。


因旧房危楼拆迁,搬进了朋友好心提供的新公寓,以为自己交上了好运。



但这恰恰是他们噩梦的开始。


某天晚上,先行回家的妻子拉娜打算去浴室洗澡,给没钥匙、马上到家的丈夫留了一扇门。


而当晚先走进这扇门的,却是一名陌生男人。


丈夫回到家中,妻子踪影已经不见,只剩下浴室中的一滩血迹,暗示着这里发生过的罪行——



看出没?法哈蒂镜头中的暴力,含蓄、克制,却精巧把握住了残酷现实的分寸感


此时,头部受重创的妻子已经被邻居送到医院,神情恍惚。


她心理留下阴影,拒绝报警。也不愿独处,无法再独自洗澡,而且,症状越来越严重。


她会没来由地大哭,在很多生活细节上,也表现得越来越神经质。


丈夫呢,开始还好。可后来,随着压力越来越大,也隐忍不下去了。


他终于彻底爆发,对着妻子嘶吼:


你究竟想让我怎么做?



夫妻之间的隔阂,慢慢宛如深渊。法哈蒂通过一场意外,撕开了藏于夫妇心中的家庭矛盾


原来,事故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源于之前住过这个房子的房客,一名妓女——


就是你们搬来之前的那个女房客

她不太检点

我觉得那人(施暴者)肯定是来找她的



得知真相的丈夫怒不可遏。令他愤怒的,不单是妻子作为被害者所受到的身体伤害,而是“妻子被当成妓女”这份奇耻大辱。


他更不能忍受的,是外界的道德压力和邻居的风言风语——


如果你当时在场

亲眼看到你妻子在卫生间时的遭遇

你就不会觉得无所谓了



丈夫决心无视妻子渴望息事宁人的想法,实施报复。


不仅是为了给妻子讨个公道,更是为了保全自己作为男人的尊严——


他们从我身边经过,一脸漠然

却难掩眼中的嘲弄之意



大家都知道,在伊朗,男权思想重,女性地位低。


女人外出连头巾都不能摘,也忌讳同陌生男性有身体接触。


比如影片中这一处,看似与剧情关系不大的情节:


艾玛德同一个伊朗女人拼车,女人如坐针毡,甚至要求换座。



一个小动作,恰恰揭穿了伊朗人根深蒂固的男女界限


在这样极度保守的社会,他的遭遇无疑是丢脸的。


带着丢脸的心理压力去找犯人,去一次次问询别人,无疑是艰难的。


那么你猜,罪犯最后找到了吗?



……老司机肯定会说,这种电影,当然找不到啦。


是,这一类揭露现实困境的犯罪电影里,罪犯往往不是重点。主人公找来找去,罪魁祸首会变得越来越模糊,而背后的社会大背景,却越来越清晰。


但这部电影不一样。


艾玛德最后,居然成功找到了犯人……有新意,Sir感觉自己又学到了!


虽然死也不能剧透,但Sir可以说一句:


法哈蒂的电影,从不缺少震撼灵魂的结局


丈夫艾玛德在片中的身份是老师,为人师表,正直、善良。


为了通过车牌号追查到“施暴者”的地址,他不惜违背法规和职业道德,利用学生达到目的。



还与人为恶,对曾提供帮助的朋友大肆辱骂。



愤怒起来,他连老人都打……


为了维护外表的脸面与尊严,艾玛德一步步,丢掉了内心一直信仰的善良与正义。


他从一个貌似先进的知识分子,变成了一个保守的、要脸的人。



电影《推销员》,改编自美国著名剧作家亚瑟·米勒的名作《推销员之死》,同样也是片中夫妇二人排练的舞台剧。


片中丈夫艾玛德的教师身份,某种程度上也是一名推销员。只是他推销的,是他被现实击破、不值一钱的价值观


《推销员》的悲剧,并不是恶吞噬了善、邪战胜了正。而是一种善与另一种善、一种价值观与另一种价值观的碰撞,碰撞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这是时代的病用导演法哈蒂的话说:


“今天的德黑兰就像当时的纽约,无论是让人们难望其项背的发展速度,还是经济、建筑,所有一切都和那个时代纽约面临的改变一样。伊朗正在面临美国社会当时所面临的创伤。”


我不知道中国人看到这种比喻,心里怎么想。


一个现代化的德黑兰,很像当年的纽约吗?Sir怀疑。


可能它更像中国吧?


查了一下,一位知乎网友@山丘之卒 介绍说:


看来伊朗和中国都历史悠久,都有着极端保守后追求解放的过去


也都在慢慢丢失传统的前提下,拼命地“现代化”着。


而剧变,往往都伴随着剧痛——


一方面,我们会遗失人性上并不过时的传统和美德;


另一方面,一些已经被时代抛弃的陈规陋习,我们偏偏又舍不得。


Sir不知道你们怎么看伊朗,是不是觉得比中国保守太多?是不是觉得我们的男女观、婚姻观、贞操观要先进太多?


说实话,Sir倒觉得,我们看待他们的现实,是五十步笑百步。


我们的女性,丢掉了裹脚布,也不怕身体接触,但仍有着很多不合理的束缚。


我们的男性,胡须和辫子早不蓄了,但骨子里的事业、脸面、感情、生子观,真不见得就先进到哪里去。



而更可悲的是,作为同样负重前行的民族,伊朗的电影大师辈出,这几十年拍出的反映人性的深刻电影,堪称全球教材,早就是亚洲标杆之一。


电影上,我们已经落后人家一万米。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想看的来毒舌电影APP,点击右上角“搜索”,输入“推销员”。(点击阅读原文即可下载APP)


编辑助理:猜火车的大长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