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底线思维
深度资讯体验,独家解读分析,政治经济学者每日提供深度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政事儿  ·  周末打虎!寇伟被查 ·  昨天  
中国政府网  ·  事关收入,月底截止!请抓紧确认 ·  4 天前  
政事儿  ·  朔尔茨总理之位不保? ·  5 天前  
终极较量  ·  美国驻华大使最新发声!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底线思维

“玩战争”的乌克兰,只会把各方拖入更深的“人质困境”

底线思维  · 公众号  · 政治  · 2021-04-22 18:51

正文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万青松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周边中心科研主管

最近,俄罗斯与乌克兰关系再度恶化,从顿巴斯地区武装冲突升级,到黑海博弈的紧张,再到俄乌情报战相互驱逐高级外交官等,都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西方多数舆论重点聚焦于俄罗斯在乌东边界集结大量军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不仅谴责俄罗斯“恃强凌弱”的“霸道行为”,还表示“坚定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甚至威胁制裁俄罗斯“不可接受的行为”,派遣军舰到黑海声援乌克兰。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俄乌之间的一系列紧张事件,大体发生在4月2日拜登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话前后。这通“姗姗来迟”的电话,是拜登正式就职后两个多月才打的,但确实给“苦等”美西方外援的乌克兰打了一剂“鸡血”,躁动不已。
而4月13日拜登第二次与普京通话,呼吁俄方对乌缓和紧张局势,提议双方举行元首峰会,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俄乌军事紧张“降温”,但很难说就此平息。
4月12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视察顿巴斯地区,并向美国拜登政府喊话不要光说不做,要在乌克兰加入北约问题上采取行动。图自美联社
“玩战争”的乌克兰政治精英与厌倦抉择的民众
如果对俄乌关系稍有关注就不难发现,近期双方之间的一系列危险动作“似曾相识”。
2018年11月25日,乌克兰海军三艘军舰开向刻赤海峡,引发俄乌海上军事对峙。俄罗斯拦截并扣留了“硬闯”该海域的三艘乌克兰军舰,随后矛盾激化。时任乌克兰总统的波罗申科召集内阁紧急会议及国家安全和国防委员会会议,提议全国进入为期60天的“战争状态”,但乌克兰议会最高拉达投票仅同意在乌克兰东部“可能遭遇俄罗斯军事打击”的地区施行为期30天的“战争状态”。
波罗申科试图通过升级这场危机或冲突,继续恶化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而他本人可以此换取西方对其参加总统选举的支持。但波罗申科的政治算盘最终遭遇“滑铁卢”,既没有将“战时状态”实施到对应的东部区域,也没能说服德法等欧盟国家同意对俄罗斯进行新制裁,其个人的政治命运也因此终结。
俄罗斯评论家卢基扬诺夫撰文指出,刻赤海峡事件比较清楚地表明,乌克兰政治家把战争当成游戏玩,这种不严肃、不负责任的“玩战”冒险举动,终将引火烧身,波罗申科为此输掉了总统选举。
2019年4月19日,时任乌克兰总统的波罗申科与竞选对手泽连斯基在电视辩论中,提及顿巴斯冲突,泽连斯基邀波罗申科向冲突中的遇难者及其亲人下跪。视频截图
而本次俄乌紧张态势背后也有“玩战争”的迹象。3月底,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签署并发布的新版《乌克兰军事安全战略》中涉及军事对抗或威胁的内容,提到“俄罗斯”21次,将俄罗斯定位为乌克兰的主要军事对手,而北约则被视为乌克兰的“救世主”。
在这份安全战略的指导和动员下,泽连斯基一改过去的作风,在公开场合多次要求北约介入俄乌争端,并请求北约立即启动接纳乌克兰成为其成员国的程序,还拉拢美国、土耳其等军事大国进行“挑衅”。这些跨越俄罗斯所认定的红线的行为,其背后潜藏的政治目的就是,乌克兰执政精英试图将“玩战争”等反俄举动作为塑造新的国家认同的工具。
反观乌克兰独立30年来,国家发展总是在“反俄”与“亲俄”(指与俄罗斯发展关系)之间交替,科拉夫丘克、尤先科、波罗申科三任总统“反俄”,库奇马、亚努科维奇两任总统则“亲俄” 。虽然泽连斯基在刚上任时也做过类似“亲俄”表态,但随后越来越多地偏离“靠近”俄罗斯的主张。
不过,俄乌两国在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关联和依赖,是不可能靠政治手段就能割裂的。有俄罗斯专家发现,“反俄”的三任总统最后都失去了民众支持。这表明乌克兰民众既不认可完全与俄罗斯更加紧密的“一体化”,也更不会同意执政精英将本国的发展构建在“反俄”基础之上。换句话说,民众对于乌克兰政治家完全倒向西方和完全与俄罗斯对抗都感到疲倦。


乌克兰问题凸显的大国间“人质困境”
很显然,乌克兰政治精英的“玩战”更多还是单方面的行为,其本身既不具备解决当前所面临困境的实力,也无法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更难以实质性地改变围绕乌克兰问题所形成的僵局。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作为调解乌克兰顿巴斯冲突与东部地区局势的俄德法乌“诺曼底四方会谈”,自2014年6月启动以来,先后召开多次领导人会晤,以及各国首脑特使、顾问、外长等各层级的数次磋商与对话,为此投入了巨大的时间与资源,但四方会谈取得的成果依然微乎其微。
不过,乌克兰政治精英的“玩战”也产生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溢出效应,即“玩战”作为直接导火索,实际上是把卷入解决乌克兰问题的主要参与方之间的内外矛盾进一步叠加,凸显得更为“白热化”,互相“绑架”,最终导致各方互动陷入恶性循环,形成大国间的“人质困境”。
乌克兰问题的各参与方,自身都面临着大量亟需解决的尖锐危机,不管是内部外部,还是直接间接,都希望借助外部因素来转移,于是各方都难以避免的选择祸水外引,进一步加剧“人质困境”。
美国总统拜登及其团队,在言语上表示“坚定”支持乌克兰,履行美方对乌克兰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承诺”,但更多的还是向盟友和国内外对手传递信号:特朗普的四年就是个意外。
虽然美国高喊“回来了”,但世界在变,盟友体系也会发生巨大变化,美国的盟友非常清楚,自己与美国的关系回不到过去,只不过目前还没有出现比美国更好的替代性选择而已。
此外,另一个原则性的问题是,其他北约成员国会为乌克兰而战吗?这个问题不仅凸显了美国与盟友及北约内部存在的各种矛盾与分歧,也会导致俄美对抗更趋激烈。
虽然德法两国非常清楚制裁并不能让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屈服、更不会迫使其改变其既有的政策方针,但依旧机械性地延续对俄制裁。由此看来,制裁并不是目的,而是被作为对外政策的工具,服务于解决欧盟内部、俄欧关系和跨大西洋联盟等多重危机。
而俄罗斯也知道乌克兰无法履行《明斯克协议》,但依然坚持要落实这项协议,将其作为恢复大国地位、坚决抵抗美西方打压和捍卫国家利益的有力工具。况且,乌克兰问题还掺杂着俄罗斯与西方在北约东扩问题上的对立立场,牵涉到俄欧关系、北溪-2号项目、保护乌克兰的俄罗斯侨胞、克里米亚问题以及俄罗斯的大国雄心等,这些相互纠缠不清的难题更是强化了大国之间的“人质困境”。
随着“玩战”的边际效应越来越贬值,各参与方不仅难以构建起新的内外政治平衡,反而会成为加速失衡或失控的催化剂,导致各方关系陷入恶性循环,暂时还看不到出路在哪里。
2015年2月,德国、法国、乌克兰和俄罗斯四国领导人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签订了一系列落实2014年《明斯克协议》的措施。
破解“人质困境”的大国角色转换
本质上,乌克兰问题已经变成一个系统性的国际政治问题。有权威专家预测,在新的国际秩序出现之前,该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当下大国间的“人质困境”表明,美俄欧所扮演的“中间人”角色,很难在乌克兰问题上发挥其完全效用。背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当下的意识形态变得更加多元或模糊,尤其是西方内部的意识形态竞争/冲突愈发剧烈,过去仅需依托“中间人”角色、拉住各方强加解决问题的方式已难以奏效,还需引入“参与者”的角色。
“参与者”更倾向于在构建稳定平衡的基础上进行政治交易。这就需要各方(尤其是美俄欧)就乌克兰问题解决方案的前提——解决问题的方式而非解决问题的方案,达成一致或找到各方均可接受的原则,接着在一致或原则基础上来谈。这显然需要时间,更需要各方的智慧。

点一下右下角“在看”,让我们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