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四川大学e教务
敬道重生 惠泽英才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鼠绘情报站  ·  海贼王1140话详细情报丨夏姆洛克准备抓捕巨 ... ·  3 天前  
Kane的小K屋  ·  资本家最喜欢的15个“经济学武器库”!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四川大学e教务

优秀教材推介 | 2022年度校级教材建设二等奖 (理医篇3)——《医学人文导论》

四川大学e教务  · 公众号  ·  · 2024-05-08 19:02

正文


教材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载体,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四川大学高度重视教材建设,近期评选出2022年度校级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为充分展示我校教师在教材建设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优异成绩,进一步在师生中宣传树立典型,发挥优秀教材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特分享推介这批优秀教材。




《医学人文导论》:

人文学科 与医学的融合探索

《医学人文导论》由我校华西临床医学院王涵博士主编,2019年4月6日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教材封面

教材主编 王涵




01

教材编写与发展历程


四川大学历来重视医学生的医德医风的教育和培养,承担临床医学教育的华西临床医学院于2006年起开设《职业素养模块》课程,作为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的必修课程,着力课程化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实践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2016年四川大学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中,教学督导专家向课程负责人提出:“编写相关教材,优化教学质量”的建议后,教学老师们积极响应,将历年积累的课程讲义归纳凝练,学校教务处给予了极大支持,将该教材编写项目列为“四川大学2017年精品教材立项建设资助项目”,教材前后历时三年编写而成,于2019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并作为创新本科教材在全国医学院校推广使用,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外科学郑树森教授为本教材作序推荐。





02

教材编写团队介绍


教材编写团队成员主要来自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成都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由本人担任教材主编。教材编写的主要成员有王涵、李正赤、张洪松、潘杰、兰礼吉、秦朗、李琰、唐雪梅教授等团队组成。编写团队成员分别在医学哲学、医学史学、医学伦理、卫生经济、卫生法学、医院管理、医学艺术等领域有着扎实的教学基础和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

第一主编王涵,四川大学博士,电子科技大学在站博士后,瑞典王国耶夫勒大学访问学者,四川省医学会科学普及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主持完成省级基金项目2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主编参编教材专著6部,在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荣获四川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第十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03

相比同类教材的特色与创新


教材特色

医学院的基本职责是培养未来医生,这些未来医生必须掌握能为患者提供安全合格医疗服务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还必须从人文学科中汲取特质、态度和广博的视角来理解患者自身个体化的疾病和痛苦。本教材立足医学院的基本职责,以医学为主线,吸纳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相关内容,从社会学科的视角来诠释健康和疾病,对医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历史回顾,探索人类的处境、苦难、人格和我们对彼此的责任,广义的进行“医学+人文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涵盖了文学、哲学、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以及它们在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教材创新

响应国家政策号召

进入新时代,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以“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的新定位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在推进医学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优化医学学科专业结构,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和医学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做出全面部署。其中,将医德医风相关内容作为必修课程,培养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的新表述备受关注。本教材并重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将医学人文根植于医学生本科教育,不断推进多项课堂改革措施促医学科学和医学人文精神融合发展。


多学科融合交叉

“医学+人文”的多学科融合交叉。本教材所教授的核心内容:医学人文,是医学对高度实证主义指导下的医疗实践的批判和审视,是由医学哲学、卫生经济、医院管理、医学史、医学法学、医学伦理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多学科复合形成的新型学科,其核心价值指向是维护人的基本生存权利和人类生命的尊严。


注重实操性

应用场景广泛

通过帮助医学生对人文学科的关注,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物科学和医学是如何在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以及文化是如何与个体的疾患经历以及医疗实践方式相互作用的,同时不断发展和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同理心和自我反省的能力——这些能力对医学生今后的医疗工作至关重要。从社会学科的多种角度去思考医学,可以更全面地阐释人之身心状态的本质、痛苦的性质,以及医生与患者在更大的背景下共同参与、寻求疾病和治疗的意义。





04

教材使用情况、效果与评价


应用广泛,效果显著

本教材可作为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学生的医学人文配套教材。先后被四川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大学医学院等医学院校推广使用。既适用于本科学生的课堂教学,也适用于规范化培训学员和继续教育学生学习。内容简练、案例丰富、强调实用,精准对接了执业医师考试中的医学人文综合板块,产生了良好的应用推广效果。教材育人功能显著,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改革深入,成果突出

教材以学生为中心,突出能力培养本位,适应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转变,配套课件、教案等资源。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头脑风暴法等教学方法,打造了理、实、虚合一的立体教材,充分发挥教材建设在课程改革中的保障作用。任课教师们认为教学过程中使用该教材感到方便实用,真正做到了讲、学、练一体化相结合,使用该教材后,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学生认为教材有助于提升共情能力、伦理决策能力、临床想象能力、语言和非语言沟通及反思能力。


引导教学方法改革

促进人文思维形成

教材倾力促进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协同发展,引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新方法,营造了“理论+情景”的医学叙事实操环境,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把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切实提高医学人文教学水平,实现了“纸质教材、数字资源、课堂教学”有机统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推动了教学改革创新,有利于激发医学生的求知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人文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完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