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T高管会
一群浪漫的IT高管 宗旨:真诚互信 创新求实 分享互助 融合共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VOCs前沿  ·  活性炭如何选用,一省将出新规 ·  2 天前  
VOCs前沿  ·  活性炭如何选用,一省将出新规 ·  2 天前  
36氪汽车  ·  《迈凯伦的新车,可能比股市更值得投资》 ·  2 天前  
36氪汽车  ·  《迈凯伦的新车,可能比股市更值得投资》 ·  2 天前  
商业人物  ·  东莞兄弟,IPO赚翻了 ·  3 天前  
商业人物  ·  东莞兄弟,IPO赚翻了 ·  3 天前  
CS的陋室  ·  多模态大模型: 盘点&Highlights ... ·  1 周前  
axb的自我修养  ·  开始思考我为什么要去北京.mp4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IT高管会

【改变命运】恢复高考40年,改变了多少中国人的命运!

IT高管会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7-06-08 06:35

正文



IT高管会(ITGGH13----与一群浪漫而有思想的IT高管同行,一同分享那些有价值、有意思的观点和事!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事业,咱们的IT高管社区。合作联系:[email protected]


综合来源:新华社、科技日报



有这样一段经历,浸透着汗水,在记忆中深深铭刻,直至几十年后回首,仍能清楚记得当年的准考证、录取通知书;


有这样一个名词,见证过一代代人的青春时光,承载着万千家庭的期盼与梦想。


高考!高考!


40年前,高考制度的恢复,开启了梦想的时代,照亮了中国的前程。


这是1978年春,北京大学迎来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一批新生(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1



梦想破土而出:

1977,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拐点


从1977年恢复高考开始,一根“指挥棒”改变了中国。40年来,高考伴随着民族的记忆,记载了整个社会的变革;40年来,数以亿计的青年学生通过高考走进了另一种人生。  


而在这40年间,改革的步伐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既有技术方面的改进,也有制度方面的革新,体现了多元化的价值追求。  


回顾高考40年的改革历程和实践探索,留给后人的是充满智慧的经验和无比宝贵的借鉴。只有正确认识高考改革对社会变革的促进作用,才能为我国高考改革的推进,拓展无数新视角,提供更多有益的思路。


1977年,关闭十余年之久的高考大门,重新打开。570万出身不同、年龄悬殊、身份迥异的人,涌进考场…… 


正在地质队担任物探操作员的黄大年白天上班,晚上在营营蚊雷中、昏昏油灯下刻苦攻读……最终,成为27万“幸运儿”中的一员,通过高考叩开了大学的校门,后来成为战略科学家,人生命运就此改变。


1982年1月15日,黄大年在给同学的毕业赠言中写道:“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新华社发


那个冬天,不仅是这些“追梦人”个体命运的拐点,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拐点。


1977年8月初,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与会者纷纷主张立即恢复高考,得到邓小平明确支持。


从8月中旬开到9月下旬的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在激烈的争论后最终达成共识,改变“推荐上大学”的招生方法,恢复高考。


当年10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


招生办法是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恢复统一考试,由省级命题。招生考试在冬季进行,新生春季入学。


无数曾在迷茫与困顿中苦苦求索的青年,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一个通过公平竞争改变自己命运的时代到来了!


新华书店的一名老员工忆起,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的复习资料刚面世,就引发了全家出动连夜排队抢购的壮观场面,印刷厂也是日夜赶印,但仍供不应求。“有的人拿着小板凳,因为人实在是太多了,大家都是半夜里来排队的。”


1978年2月,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进入大学校门。这是清华大学1977级的学生在课堂上(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据统计,1977年和1978年两届考生共有1160万人。


对于当年高考的盛况,77级山东考生刘相至今记忆犹新。“那是一种空前绝后的场景,不少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师生、夫妻携手同进一个考场,同挤‘独木桥’。我所在的那个小县城当时有90多万人口,参加考试的人非常多,但最终过了成绩、政审、体检关进入校门的还不到50人。”


“恢复高考前两年,省内招生计划不足2万人。由于中断了十多年,报考的人很多。这么多人考试,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纸张不够。”1977年担任山东省招生办公室副主任的胡家俊回忆,试卷要用60克的书写纸,需要几十吨;装试卷的纸袋,要用100克以上含木浆的牛皮纸,需要十几吨。这些市场上根本买不到,是省里专门特批的纸张。


那是积聚了太久的渴望,那是压抑了太久的梦想,那是一个国家重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大旗的序曲……


这张拼版照片显示的是:6月1日,秦进才在77级毕业留念照中找到自己(上图);6月1日,秦进才在家中研究历史文献(下图)。1953年出生的秦进才是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1977年恢复高考后,家境贫寒的他报名参加,最终顺利考上当时的河北师范学院。新华社发(詹新城 摄)


1978年,从部队复员仅仅两个月后,刘震云参加了高考,并以河南文科状元的身份,进入北大中文系。


“如果没有77年、78年高考,那我可能会像我表哥一样,在建筑工地搬砖。”刘震云说。


同样在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到西安进行全国恢复高考后的首次招生。


得知消息,张艺谋带着自己的摄影作品跑到考场。


彼时,他正在陕西农村插队,和农民一起下地干了三年,后来被招到咸阳棉纺织厂当搬运工,一干又是七年。后来,张艺谋如愿考上北影,从此开始了自己的艺术人生。  


对《水利学报》主编程晓陶来说,40年前的那场高考可没有如此贴心的服务。1977年,身处三三○工程局的他,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时,内心激动不已。他曾经以为这辈子不会再有上大学的机会。  


然而,命运跟他开了个玩笑。1977年他参加高考之后,焦急等来的,却是单位领导的道歉。工程局接到省招生办的通知,要补交其家庭的政审材料,但时间已来不及,以致那年他的成绩因材料不全而作废了。1978年,他再次参加高考,如愿成为了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电站动力设备专业78级的一名学生。  


“1977年刚恢复高考,许多高校准备不及,77级的考生是到1978年春天才入学的,我们入学时间只比他们晚了半年。”程晓陶对科技日报记者说道。  


高考改变命运 一家6姐弟圆大学梦  


时间拉回到上世纪60年代。母亲是大学老师,父亲是省直机关干部,虽然有这样的家庭背景,但是程晓陶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  


1969年冬,初一才上3个月的程晓陶跟随父亲一块“下放”到五七干校。父辈们在田间劳作,半大的孩子们也跟着摘棉花、放牛。时间一长,家长们有意见了:大人下放劳动改造,孩子们可不能就这么荒废了,要给孩子们办学校。经过一番努力,干校同意从下放干部中抽人出来给孩子们上课。  


当时干校的条件十分简陋。晴天,学生们自带小板凳围坐在树林里,老师把黑板挂在树杈上讲课。雨天,大家便挤在干校食堂里点上汽灯学习。“尽管开始条件简陋,但抽来教书的老师们都特别优秀、敬业。4年的干校中学,给我打下了较好的学习基础。”程晓陶说道。  


高中毕业后,因为上学无门,1973年春天,程晓陶走上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道路,在农村接受了两年半的贫下中农再教育。后来,他通过招工进入三三○工程局,成为综合厂钢筋车间一名普通工人。  


恢复高考头年,除了最小的弟弟外,程晓陶家有5姐弟同时报考。当时,他和姐姐是工人,妹妹和两个大点的弟弟是插队知青。高考复习时最难的是,课本早丢光了,也没地方买。程晓陶的母亲和她所在学校的老师们编写了一些复习资料,每次母亲都用复写纸一式五份地抄好,邮寄给分散在各地的子女们。  


在那样特殊的年月里,每每收到母亲寄来的手抄课本和练习题,程晓陶都视为珍宝,一遍遍地演算复习。他当时是车间的文书,住在厂区办公室里,前后都是生产车间。加工钢筋的空压机噪音很大,他由此练就了一番在巨大噪音中充耳不闻、全神贯注的学习本领。以至于回来后母亲有时叫他不应,还以为是有了耳背的毛病。  


1977年高考后,程晓陶的姐姐、妹妹和大弟相继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其后78、79年,他和五弟也如愿以偿,两年后高中毕业的小弟考上了大学。“高考改变了我们一家6姐弟的命运。”程晓陶感慨不已。  


时至今日,尽管高考一路走来伴随诸多争议,但在程晓陶看来,高考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方式,给了许多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从而改变命运的机会。

1978年2月,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进入大学校门。这是清华大学1977级的学生在课堂上。新华社资料图

恢复高考就像“塌方隧道尽头突然射进来的那束光,让人们在快要闷得透不过气来时,看到的那个小孔的光亮”。在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历史系的历史学者雷颐看来,中国人后来笃信“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印证着恢复高考后,知识被重新赋予了足够的尊严与价值


这张拼版照片显示的是:1978年入学不久,王泗海在北镇师范专科学校校门口留影(上图,翻拍照片);5月26日,王泗海在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一中学听课,他退休后依然喜欢到学校和老师同学一起交流(下图)。今年71岁的王泗海,退休前是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一中学的一名化学教师。1977年,已经结婚生子的王泗海参加高考,被当时的北镇师范专科学校化学专业录取。新华社发(陈彬 摄)



2



改革为梦想披荆斩棘:

四十年风雨变迁,高考点亮更多希望


“恢复高考是在‘两个凡是’还没有打破的情况下进行的,它的意义远远超出教育本身,成为全国思想解放的先导,也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声。”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说。


如果说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奏响了改革开放交响曲的序曲,那么40年来高考制度的不断完善,则是改革浪潮不断向前的有力见证。



从1983年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到1985年“双轨制”和“自费生”出现,再到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


从早期理科7门、文科6门的考试科目,到1999年开始推行“3+X”的科目设置,再到2017年即将在上海、浙江试行的“3+3”考试科目……


高考改革在人民群众的期待中摸索前行,在国家发展的需求中积极求解。


从2001年取消高考考生年龄和婚姻限制,到2014年28个省份开始解决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问题,5.6万名学生在居住地参考;


从2012年开始面向贫困地区实施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到2015年对残疾人参加高考提供平等机会和合理便利做出明确规定……


高考改革不断向着更加公平、更有效率的方向努力。


从2003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2所重点院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再到2014年底,教育部出台规定,改变成绩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高考不断打破“一考定终身”“唯分取人”的窠臼,变得更加灵活多元。


2013年12月,决定放弃残疾人单独招考而参加普通人高考的45岁盲人李金生,来到河南省确山县教育局报名高考,却未能成功。


对方告诉他,“目前高考还没有盲文考卷”。几番争取和沟通,李金生最终获得参加高考的机会。


2015年6月7日,在宁夏银川二中考点,宁夏回族自治区首位盲人考生正在独立考场参加高考。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2014年3月底,教育部在年度招生工作文件中首次提出要为盲人考生参加考试提供便利。


2015年6月7日上午,在志愿者的搀扶下,盲人姑娘王香君走进为她单独设置的“盲人考场001”,触摸到从北京专门为她制作和运来的盲文试卷。


曾在黑暗中蛰伏的梦想终于化茧成蝶,王香君以超过安徽省艺术类本科线10分的成绩被天津音乐学院录取。


一场可以称为“私人订制”的考试,正是这项世界规模最大的考试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生动注解。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期评估报告,截至2014年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559万人,居世界第一。


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


6月5日,大杨树镇即将参加高考的部分学生手拿印有“金榜题名”的书签准备登车。当日,载着600余名考生的K5161次“高考专列”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大杨树镇驶出,赶往130多公里以外的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参加2017年全国高考。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回想40年前,我国还在强调‘两基攻坚’,即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那时,高等教育尚处在精英教育阶段。”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说,“现在,高等教育正向大众化、普及化的阶段迈进。”


高考制度的改革,印证着时代的进步;而高考内容的变化,折射出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的脚步。


1978年夏天,已是大一新生的甘福保去高招办买了一份当年的试卷。从那以后,他就像上瘾一般,每年都收藏一份。如今,他已经连续收藏了39份高考试卷。


上图:甘福保在展示他1977年参加高考时的准考证;下图:甘福保在整理他收藏的历年高考卷(拼版照片,2014年6月5日摄)。江西省南昌市70岁老人甘福保热衷收集高考试卷,1978到2016年一套没落下。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已经30岁的甘福保报名参加考试,并被当时的江西大学物理系录取。新华社记者 周科 摄


这位家住江西南昌蓼洲街社区的70岁老人,已成为高考风雨变迁40年的见证者。


甘福保喜欢研究这些试卷,喜欢琢磨每份试卷烙上的时代印记:从1977年的高考作文题“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毁树容易种树难”,再到二十一世纪之后的“隐形的翅膀”“袁隆平的获奖感言”,关注社会热点的作文题目逐渐取代宏大的政治命题。


高考作文对多样化视角与个性化表达的日益重视,彰显了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变迁,让这位古稀老人感慨万千。


3


梦想为未来凝聚力量: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


高考制度恢复这40年,是中国教育事业取得显著进展的40年,也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的40年:


40年来,以高考为入口的高等教育硕果累累。“十二五”期间,普通本科高校5年累计输送近2000万专业人才,为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职业教育每年为各行各业输送近1000万技术技能人才,开展各类培训达到上亿人次。


2016年,全国共有118所高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得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通用项目172项,占通用项目总数的77.8%,再创历史新高。


5月27日,邯郸市邯山区第一中学的学生向天空抛撒彩粉减压。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高考虽然表面上看仅仅是教育考试,但能否选拔出合适的人才进入大学深造,会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刘海峰指出,恢复高考前三年,有90多万人才成长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批人在后来的改革开放中成为重要推动力和社会发展的支柱力量,“中国30多年来经济起飞和高考制度有着重要的关系”。


已成为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的孙丕恕,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前行的目标。


“我是恢复高考后第二批大学生,怀着报效国家的理想和抱负,很有干劲。”上世纪80年代初,大学毕业的孙丕恕来到浪潮集团的前身山东电子设备厂工作。


尽管当时“下海潮”盛行,孙丕恕仍专心科研,致力报国。


10年后,他研发出中国第一台小型机服务器,奠定了事业的根基。而现在,浪潮集团为全球108个国家和地区提供IT产品和服务,重大项目覆盖了“一带一路”沿线一半的国家。


40年前,高考制度的恢复开启了教育和科学事业的春天。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高考制度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2013年11月30日,孙丕恕在山东济南展示浪潮天梭K1关键应用主机。新华社记者 王建华 摄


经历三次高考,俞敏洪实现了自己走出乡村、接受高等教育的梦想;通过创业兴办教育,他又让教育的梦想照进更多人的生活。


“恢复高考开放了一片天地,不仅让每个人自由挥洒能力,也成就了一个英雄时代……”俞敏洪说。


“从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考运与国运紧紧相连,与社会进步紧紧相连。考试制度改革是时代的反映。”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戴家干认为,“我们的考试制度改革不仅是为了今天,更是为了明天。”


近年来,在人民日益增长的受教育需求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高考改革也在探索新路径、新手段中不断向纵深推进。


2017年,是新高考改革落地元年,以上海、浙江为代表推进的改革试点正在探索完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考方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为“不拘一格选人才”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5月7日,在上海闵行区七宝中学考点,考生们在等待进入考场。当日,新高考政策背景下上海首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地理科目等级性考试在全市61个考点、1410个考场举行,3万4千余人报名考试,63%的高二在校生报名参加考试。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认为,除了选拔功能,高考因其连接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阶段主渠道的特殊地位,对于高中乃至整个基础教育教学,客观上还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


为此,高考的功能定位、内容改革及命题实施,也应为推动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理念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深入实施发挥关键的导向作用


在教育部公布的《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中,语文科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设为必考内容,数学、历史、地理、化学等科删掉了部分选考内容,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


正在北京某中学高中一年级就读的杨芳芳一期不落地看完了“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的全部内容。


原本对古文并不太感兴趣的她之所以捧起诗词,起初便是因为高考加强了对这方面的要求。


“确实,高考考纲的修改逼着我多读古文,但真正读下去以后,才发现其中的乐趣。我打算后年报考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以后争取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语文老师。”杨芳芳说。


拼版照片:上图:当年正在上小学的王琼(左)抬着水走在崎岖的山路上(2009年10月24日,新华社记者聂建江摄);下图:即将参加高考的王琼放学后在学校开水房打开水(2017年5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斌摄)。2009年,新华社记者在甘肃省会宁县采访调研时,王琼只是个10岁的小学生。8年过去了,王琼凭着自己的努力,如今已是甘肃省级示范性高中——会宁一中的一名高三学生,即将参加高考。不少贫困地区的孩子,就是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新华社发


高考录取率一路攀升 从精英教育迈向大众教育  

恢复高考制度之初,受“文革”时期高校停止招生、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和经济发展水平低等因素影响,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竞争十分激烈。其激烈程度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似乎也不为过。 

据有关资料测算,1977—1981年,普通高考录取率分别为4.8%、6.6%、5.9%、6%、5.5%,远低于“文革”前五年的高考录取率。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1998年,高考录取率开始从11.6%升至36%,高考竞争程度虽有所缓解,但仍然是“金榜题名难”  

事实上,出于高考录取率的压力,经过一定比例的选拔考试,才能迈入高中门槛。而接受过高中教育的适龄青年,只有少部分能够跨入大学校门。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亚群看来,当时的大学教育属于典型的“精英教育”。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有进入高校深造的机会,我国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连续大扩招。与之相伴的是,高考录取率的大幅上升。据统计,1998—2005年间,高考报考人数年均增长11.58%,高考录取人数年均增长23.75%。到2015年,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已达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0%,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从最初的100个人录取5人左右,上升至70多人,我国高考录取率一路攀升。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步迈向“大众教育”。在一个大多数人都能上大学的年代,考上大学已经不是稀罕事,现在大家更关注的是考上的是不是好学校、好专业。  


从单一考试走向多元评价 自主招生成人才选拔新路径  

长期以来,我国高考选拔生源主要依据统一考试成绩。张亚群指出,这种选拔方式在保障考试公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有效地选拔出大批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单一的考试取才也存在片面性,尤其是对中小学教育产生严重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为了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局面,新一轮高考改革提出实行“两依据、一参考”,即招生学校依据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这是当今高考改革的亮点,也是难点所在。按照国务院提出的全国高考改革方案的大框架和总体目标,各省根据实际,制定具体的高考改革方案。 

按照新一轮高考改革要求,在科目设置上,普遍实行“3+3”高考新模式,文理不分科,发挥“统考”与“选考”的各自优势,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在记分方式上,各省高考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计入考生总成绩;选考科目按等级赋分,具体分值及等级略有差异。  

张亚群认为,这一改革旨在保障人才选拔的科学性,提升考试的信度与效度。高考外语等科目提供一年两次考试机会,扩大考生的选择性。“考生总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评价方式,体现了“多元评价”的教育要求。  

变革的不仅仅是科目设置和计分方式。自2003年首批22所部属大学试行自主招生后,试点范围不断扩大。经过十多年不断探索,高校自主招生走过了从单独招考、联合招考,到如今高职院校与学术型高校招生分类招生,以统一高考为基础,进行综合评价的不同路径。  

与此同时,高考也不再是学生上升的唯一通道。近年来,不少优秀的学生选择报考海外大学,通过留学海外来拓展国际视野。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无论是考生,还是家长,选择都更为从容。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有着这样一个把国家与个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考试制度。


40年前,高考曾让亿万个梦想重新放飞。而今,我们从未离梦想如此之近——经过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目前,我国正处于教育大国、人力资源大国向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过程中,新的时代格局、新的人才观对考试招生制度和人才选拔提出了新的要求。”姜钢认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这是6月4日航拍的安徽六安市毛坦厂镇为欢送即将前往六安参加高考的学生燃放的烟花。新华社记者 郭晨 摄


40载光阴荏苒,岁月将一段段轰轰烈烈的往事定格成一幕幕全民的集体记忆,历久弥新。


40载岁月如歌,已是“不惑”之年的高考,依然继续着选拔人才、服务国家的神圣使命。


今年,近千万考生将走进考场。


虽然,一张张考卷早已不是决定个人前途命运的唯一凭证,更不是成长成才的唯一钥匙,但它依然寄托着莘莘学子不负青春的誓言,寄托着国家和民族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来源:新华社,记者:胡浩、施雨岑、史竞男、魏梦佳、周畅、颜之宏、娄辰、陈毓珊、郑天虹(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新华社,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评选报名】IT高管会-中国2017年度最佳互联网产品奖评选报名请发送产品信息到:[email protected]

    

【投融资项目征集】商业计划书请发送到IT高管会邮箱:[email protected],内容包括:项目名称、项目简介、行业分析、市场痛点、功能介绍、团队介绍、竞争对手、盈利方式、融资计划等。

 



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主页面的菜单,加入IT高管会!

    -----------------

IT高管会:与一群浪漫而有思想的IT高管同行。

欢迎与我们一同分享那些有价值、有意思的观点和事情,公众账号:ITGGH13

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主页面的菜单,加入IT高管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