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凡学长好!请问文献述评的时候,只会“综述”、不会“评”,怎么办呀?
我是一个新传考研人,在学术研究上还是萌新一枚。之前的课上,宇凡老师讲到“文献回顾不能只是机械地梳理,重要的是在回顾过程中进行思考”。我觉得很有启发。但自己在写的时候,只能够将文献综述像考研答题一样,总是停留在整理总结,却仍然不知道具体该思考哪些问题、如何点评别人的观点。
文献综述里的点评实在是太难了,请问老师能给一些具体的方法建议吗?
“同学你好!这是个非常普遍的问题,我刚开始也遇到过类似的困惑:写文献综述时有评论的意识,但不知道怎么评论、评论些什么。
在这里,我想分享五个实用的思维技巧,帮你找到思考的方向:评估文献、寻找证据、找到同盟、了解标准、培养“元思维”。
第一,评估文献质量。会述不会评,可能是文献的问题而非你的问题。比如,有一些文献属于政策口型、乱贴学术标签型型文章,多半是按照“现状-问题-对策”的结构输出一些政策型话语,本身就没有对别人的评述,读者自然很难了解相关的学术辩论。
第二,寻找目标读者。述评中最难的是有人觉得你的点评是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你可以从读者两方面来找支撑:问题的具体情境是什么?你的点评对哪些学术社群来说是重要的?例如,评估职高教育的效果时,经济学视角更关注人力资本,而社会学可能更强调制度面向——这是对应两类读者群的。
第三,重建文献同盟。如果你读的文献本身就包含在学术批判与流派间的辩论中,那么你自然可以引用B流派的观点达成对A流派的批评。学术研究的价值并不在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是发展和重建现有的学术同盟,融入到学术的辩论中。在提出点评的时候,要想象你是和一群人合力去推倒一栋墙。
第四,明确学科标准。我们之所以对一些文献不满意,是因为它达不到我们学科认为的“好研究”的标准。可这个“好”到底是什么呢?认识论、方法论或科学哲学的著作,可能会称之为“认知美德”。比如,社会学对经济学不满,是因为社会学眼中的“好研究”或认知美德,是复杂性、情境性,而不是“简单性”(库恩,2004)。但经济学则愿意为了模型的简单性而牺牲更现实的假设,才会允许“理性人”这些模型。同样的,教育学的认知美德可能是现实性,要能解决现实问题,和政策相关,但社会学可能并不强调这样。
最后,培养“元思维”。学科中往往存在一些元知识、元理论、元概念,比如社会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结构-行动、宏观-微观、冲突-和谐等。它们可以为你提供根本的思维支撑,成为评价的尺度。举个例子,你发现了官僚制研究通常更偏向宏观的、制度,所以另一端关于微观的行动和伦理精神的研究就可能被忽视。现在有些学者就是发展这个方向,比如我非常喜欢作品Zacka(2017)对街头官僚的伦理判断的研究。
*《When the State Meets the Street》书籍封面
总的来说,文献综述中的评述不是你“一个人在战斗”,最重要的就是融入具体研究背后的学术辩论,支撑你的评论。希望以上几点能够对你有所帮助呀。
推荐文献:
库恩,2004,《必要的张力:科学的传统和变革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
Zacka, Bernardo. 2017. When the State Meets the Street: Public Service and Moral Agenc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
>> 想写出让导师心动的研究计划/开题报告?点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