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王开东
偶尔针砭教育,偶尔建设学科,偶尔戏说历史,偶尔吐槽现实……绝不偶尔的是——永远保持原创,做教育的盗火者,纵火者,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普中国  ·  我国科学家,有新发现! ·  10 小时前  
扬子晚报  ·  痛心!一电梯突然冲顶,业主当场身亡 ·  21 小时前  
江南晚报  ·  客运版S2线,即将开通! ·  2 天前  
中国新闻周刊  ·  这座省会城市,增速为何垫底?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王开东

如椽巨笔写小楷

王开东  · 公众号  ·  · 2025-01-21 00:01

正文


如椽巨笔写小楷

徐先挺


学者、作家、书画家的书房、工作室都是一道风景。


走进发小、小楷名家吴广水的工作室,就是走进“文房四宝”的世界,就是走进书法的世界。


硕大的写字桌,台面略显凌乱,台布墨渍斑驳。笔筒、桌面十多支毛笔,写小楷的笔杆细如筷子、如织毛衣的棒针,斗笔粗如手臂。


还有一粗一细两支“长枪大戟”——特制长锋狼毫,笔杆长均为60公分,笔锋分别为12、13公分。


广水有300多支新旧毛笔,一抽屉。羊毫、狼毫、兼毫应有尽有,贵的600多元一支。虽然他用笔没有太多讲究,有时“不择纸笔”,但小楷创作以兼毫为主。


广水平时创作主要使用的是“一得阁”墨汁,偶尔用朱砂墨、金粉,砚台也只是普通的圆形“水洗”。但他喜欢购买、收藏各种类型的墨和砚,不时把玩,有一块胡开文徽墨如24开纸大小。


广水爱纸,朋友送、自己买,一刀一刀、一卷一卷、册页活页、扇面手卷等等,或塞之于桌底,或藏之于书柜,像过去农家贮藏粮食一样。他还喜欢特种纸,有时专程到特定厂家购买。有标有巢湖特种掇英轩“真金金粟粉蜡笔”数盒,有标有宣城“风和堂粉蜡笺”数张。


街头偶尔遇到特种纸,也不嫌陈旧,买回来把玩。这种纸五颜六色,质地厚实,纸面光洁如玉,属于申遗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价格不菲,有的一张高达千元。广水从未来得及写,认为水平不够,舍不得写。广水惜纸、敬纸。


广水座椅迎面是一张放大版黄庭坚草书《廉颇蔺相如传》,占有半个墙面。座椅背后是书橱,里面摆放着厚重的工具书、历代法书、书法理论丛集、小型工艺品等。其他书籍则堆放在几张普通书桌上下。


为替我寻找刘小晴早年出版的《图说小楷技法》一书,他随手递给我两本书,一本是《文心雕龙》,一本是《历代讽喻散文选》。他有多种版本《古文观止》《世说新语》《随园诗话》等。


我明白了为何广水文墨兼优,词翰双美;我也明白了职业书法家与普通书法爱好者的不同。


广水走上小楷创造道路,是个人的喜爱,也是命运的选择。青少年时期,十二指肠溃疡长期干扰、折磨着他,吃啥吐啥。初中毕业那年,做了胃切除手术。从此不但升学成了泡影,连最初自恃写得一手好字想到部队当个文书的愿望也被彻底击碎。


母亲四处托人,广水懵懵懂懂地踏上社会。他曾当过短暂的镇文化站资料保管员,1983年正式考入无为县庐剧团事业编制。在剧团刻剧本、曲谱,写幻灯片,出大型海报。


幻灯纸是一种专用玻璃纸,很滑,不容易写。幻灯纸高度通常8公分,最高不得超过10公分。竖写,每行多则写十几个字。敬业的他,每次写好后,反复放大看,俗话说:“字怕上墙。”看看哪些地方没写稳,找出不足之处。


那年代,正是庐剧事业的黄金岁月。每场演出,万人空巷。精彩的演出,精美的幻灯片字幕,让观众大饱眼福,广水的名声不胫而走。有观众说自己不是来看戏的,是来看吴广水幻灯片字幕的。有人以收藏吴广水海报为乐,有一位老领导把吴广水当年的海报珍藏至今。


当时被广水视为榜样、行业目标的张筱华先生,曾随安徽省黄梅剧团到香港演出、获专项幻灯字幕奖,这位小楷高手,当年曾写长达5页的书信给广水,探讨舞台幻灯字幕的书写艺术。


小楷,古人称之为“真书”,又称之为“蝇头细书”。小楷的大小通常在一厘米左右。小楷省纸省墨,让单位面积最大化,富有实用价值。


过去僧人抄经,就是小楷。虔诚的僧人,有的“刺血抄经”。舌血、指血、臂血,抄经期间,断盐,防止血液败色。


小楷以其小、精、雅、变等特征,深受人们喜爱。小楷追求的是精致和细节,于细微处见精神,恰如佛教名言“芥子纳须弥,一花一世界”。正因为如此,清代书家钱泳《书学》中写道:“工书者,不精小楷,不能称书家。”现代学者说,中国人所说的巨笔如椽,往往写的是蝇头小楷。


年轻的广水学书条件十分艰难,几乎给他落下“病根”:好多年,他在梦中纠结,到哪里练字去啊?这副作品在哪张桌子上写啊?


成家后,半夜醒来,想写字,或以指画肚,或披衣而起。那时,和同事合住一间阁楼,狭小的空间,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练字时,以水代墨,在地上写。木板地面、水泥地面,犹如怀素的“万顷芭蕉”。为提高腕力、臂力,雨天,广水一直用执笔的方式打伞,以伞把当笔杆,无论雨再大、风再狂。


而日常又特别惜顾右手、右臂,不使之负重。为着笔力,为了作品的气息,他常常悬臂作小楷,憋着气,一口气写数十字。



书法有多美,就有多难。


我们无为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单就书法艺术领域来说,宋“四大家”米芾曾任无为军知军。九华楼、稻荪楼虽毁,宝晋斋犹存。墨池、投砚亭、“石丈”,是广大书法爱好者朝圣的地方,文脉千年,墨韵绵长。


深受家乡人民爱戴的当代革命家、书法家张恺帆同志,为官为人、为学为书,名留青史,墨迹永存。乡里贤达、书画家杨尚模、郑养法、丁以任等前辈德艺双馨,堪为楷模。


而今日书法学习、书法活动有着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吴广水也影响了众多书法爱好者。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上叶,年轻的广水专程前往南京,拜访林散之先生。散之先生耳背,交流时,把纸裁成小纸片,用铅笔写,至今广水还保留着林老手泽。


散之“散耳”先生明确告诉广水,时人不可学,教以小楷宜学《黄庭经》《乐毅论》《曹娥碑》。小楷渊源,不可不察。


源头既清,波澜自阔,一江活水。



广水曾用长远的目光风趣地将书法学习分为三个阶段。人生百年,前60年临帖,后30年交融,最后10年人书俱老,天人合一。


临帖,是书法学习者的日课,是书法学习的不二法门。临帖,就是“与古为徒”,就是“紧紧抱住古人大腿”。临到什么程度?你要把古人临活。古人就好像站在你身边,你能见其端容,闻其馨欬。有时,你甚至感觉到一只无形的手握着你,你不敢有一丝苟且。


而选择一本字帖,就是灵魂的探险,就是生命的相逢,各有因缘。


广水曾著有《吴广水论书法》一文,专谈自己小楷书法艺术学习和创作。文章不长,两三千字。我反反复复地读,认认真真地读。划重点,作点评。
我读懂了什么叫“微言一克,重过废话千吨”。


我读懂了什么是“一字句眼,半世辛苦”。



现将文中有关临帖、创作、小楷书法艺术观念转述、复述如下:


广水十一二岁时,初次见到钟绍京《灵飞经》,惊为天书。“余之习小楷,初于《灵飞经》用功最深,笔力结构不让钟可大”。


继又于赵之谦、祝允明、文征明“讨生活”,为力矫偏嗜精细一路,“继以《季直》《宣示》《乐毅》《曹娥》药其平易、单薄,遂尔少进”。


“小楷若能放大作大字推敲,便可过结字关也。古人仿大字帖作小楷,故不苟且,《麻姑仙坛记》是也;仿小字帖作大书,方见力量,《东方朔画赞》是也。”


“余于小楷,转益多师,又无常师。验之以酸甜麻辣滋味各别,要以盐之入水,得其味而不见其有盐为胜。”


“作小楷细毫、浓墨、弱纸如人行泥淖中,步伐态度尽失矣。”


“作小楷得线易得面难。顺锋而下笔不宜多,多则尖,尖则乱。”


“举凡小字愈静愈古,愈古愈妙,古则厚,可扪可掬,珠圆玉润,清腴如小儿目睛,愈奇愈拙愈得趣。”


广水对明代王宠《送陈子龄会试三首》,清代赵之谦《书扬州吴让之印稿》《章安杂说》用功颇多。“惟《送陈子龄会试三首》寒俭微弱,如怨如慕,独善转深,呵之如白璧无瑕。抚之、爱之、怜之、恻隐之,是吾性近寒微耶?”


广水曾从报国寺旧市购得旧笔筒一只,“一寓之目,怦然心动”,正文八十八个字,“每尝唔对,啧啧不已,是先贤私淑我也!”


同我交谈时,广水话语中频率较高的几句是:


“同自己比,同过去比,不断地否定自己。”


“目前作品还不成熟。”


“写得十分好,不如写得十二分好。做人做事也如此。”


“好作品永远在后头。”


爬过一座座山,走过一段段路,经典永远是太阳,广水是向日葵,始终向着太阳,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胃切除四分之三的广水,“胃口”很好,取向多面而纵深。
在家乡周家大山看到无名墓碑,觉得字有天然之趣,拍下来,找出它的自然之趣。


他不同意时人对“丑书”的定义,认为有意识地变形或夸张,才是书法艺术的无尽藏。他在怪字、丑书中寻找共性的东西,找出它们的不同,领会书家的“异质思维”。


广水的“胃口”很大,他力求雅俗共赏,专家点头,群众鼓掌。


他还说:“知古人到处,到古人未到处。”知古人到处很难,到古人到处更难。


为了书法,广水断断续续在北京漂泊十几年时间。


2010年,“吴广水书法工作室”在北京宋庄成立。这是广水自己也不知第几次来到北京了。与前几次不同的是,这一次,他和爱人一起“北漂”,大有安营扎寨、“长住沙家浜”之势。


宋庄是亚洲乃至世界最大的艺术家聚集区,数千家艺术工作室,30多家大型美术馆。


这里有上万名艺术家,画家、书法家、导演、设计师、摇滚音乐人等等,年龄大的年龄轻的,男的女的,光头的大胡子的,形形色色。走进来,都有一颗活生生的灵魂,都有着朝圣之心。宋庄最典型的、最具象征意义的标志是一个锥形雕塑,分五个层级,用五种颜色标出,分别是“金、银、铜、铁、锡”。


98%的人铩羽而归,以失败告终。有的人几年卖不出一幅作品,但每个人又都是精神的贵族。


相对来说,广水是幸运的。他的经济条件还好。工作室有200多平米,室内能打羽毛球。


这一次待了五六年时间,广水最大的收获是在一得阁丹凤朝阳美术馆、荣宝斋美术馆成功举办了个人书展。


回顾不同年龄阶段在北京的生活,广水有小快乐,有大快乐。写字、交流、逛书店。


一般来说,书家买书家的字几乎没有。早年,中书协某副主席自掏腰包10000元,买走广水一幅作品。别人说广水犯了“行规”,犯了大忌。该主席主动站出来为广水说项,说是“强买”。


还有一位中书协领导、可谓划时代的人物,对广水两幅小楷精品爱不释手,以“借”为名,然后是有借无还。古有家乡父母官“米颠”米芾耍赖,“智取”宋徽宗端砚;以跳河相胁,赚取蔡攸收藏的一幅东晋王衍字帖两则“雅趣”。


广水一“卖”一“借”,也算是他个人书法史上轶事吧。广水“东海之大乐”是开阔了眼界,拓宽了心胸,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局限、长处与优势,从做人到做事、从字内到字外。



有人将书法家成长道路归纳为“唐宋元明清”。“唐”者“糖”也,甜也,自我欣赏;“宋”者“送”也,白送;“元明清”,你懂的。


广水作品市场具体价位我不清楚。但我曾为本家侄子购买过他的作品,四副小楷竖屏,四尺对开,8万成交;两副小楷扇面,16开纸面,每幅2千。广水对我说,有一藏家以10万买走他的小楷手卷,发现另一幅同样精美,又拿10万,当场付款、取走。广水绝非阔佬富豪,他的消费水平也十分平常。


在艺术与金钱之间,艺术第一。我相信他的价值取向。他说得很实在,一是市场不健全,多少所谓“名人”“名家”抢占书法市场,他不肯降格以求,哪怕作品束之高阁,藏之名山;二是要遇上“对的人”,作品出售才有意义和价值。他说在宋庄时,有人出200万收藏他的全部作品,他以“不成熟”婉拒。他说当初书法市场火爆,如果价位降一点,他也能赚得盆满钵满。


不当书奴,不当书丐,不跪着学书。


我想,这与广水成长经历、学书经历有关。


广水是农家子弟,父亲亦农亦医,擅长医治肝炎。过去农村卫生、医疗条件差,肝炎患者多。父亲治好一百多人,有睡床上等死的,有全家的。那时农村艰苦,哪来钱?报答父亲的只是一只鸡或几只鸡蛋。父亲识字不多,但特别爱学习,一本四角号码字典被翻烂了。父亲还写得一笔好字,每次开处方都用毛笔书写。认认真真写字,端端正正做人。


广水书法水平的点滴提高,都得到各类组织的关注和关怀。年纪轻轻就担任省、市书协理事、副主席,并被选为原巢湖地区拔尖人才,享受特殊津贴。参加各类高规格书法大赛,每每获大奖、金奖。有一年,一个全国性书赛,广水没有参赛,各地书友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纷纷吐槽,为之鸣不平。还有那些前辈指点和书法爱好者的厚爱。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