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ziRetail逸芮
“izi”取得“easy”的谐音,iziRetail寓意Easy Your Retail。我们聚焦零售商业,坚持原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NaturePortfolio  ·  对话编辑︱Springer ... ·  3 天前  
科研圈  ·  手机上也能刷论文,还自带解读? ·  昨天  
科研大匠  ·  哈佛教授发文感叹:英伟达憾失DeepSeek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iziRetail逸芮

逸芮荐书:分享10本适合零售商业人阅读的书 | iziRetail逸芮

iziRetail逸芮  · 公众号  ·  · 2021-04-06 08:10

正文

我们有“iziRetail逸芮”、“iziRetail热点”两个公众号,内容有差异,欢迎长按文末二维码关注。本文原创,如需转载,敬请联络。


2019年、2020年,我们各做过一次针对零售商业行业的“推荐书单”,都收到了读者们很积极的反馈,也常在朋友圈里看到有朋友晒我们推荐的书。于是,2021年的荐书栏目来啦!本文在简述书籍概要之外,也摘录了书中部分段落,方便大家判断是否是自己喜欢的内容。


无论管理商场,还是运营品牌,都要紧跟时代更迭、关注消费趋势变化。特别是随着实体商场从购物消费功能延展到生活休闲和社交场所,从业者们需要掌握更多元的知识。

本文分享的10本书的内容不局限于商场或者品牌管理,更多是与经济和行业趋势、消费者研究、行业热点相关的书目。他们分别是:讲时下流行的潮玩领域的《玩潮:快乐即正义》、关注中国市场趋势的《变量》、讲新消费的《新品牌的未来》、研究年轻消费者的《Z世代营销》、日本消费市场的《第4消费时代》、标杆企业分析《亚马逊效应》、企业家博客《茑屋经营哲学》、揭开奢侈品牌背后故事的《奢侈的》、迪士尼CEO自述《一生的旅程》、关于品牌营销的《带感》。






《玩潮:快乐即正义》


造梦九局 主编

文汇出版社


泡泡玛特的成功上市、Molly的全国风靡,让潮流玩具的概念火了起来。小小玩具到底有什么魔力,最开始的初代玩家为何会进入这个领域?除了耳熟能详的爆款IP之外,还有哪些厉害的玩具?

这本编辑成册的书,通过潮流玩具店主、潮流玩具设计师、玩具博主、大众玩家们讲述自己和玩具的故事,呈现出了潮玩的内核。“花园人”、“铁人兄弟”、“Molly”、“失眠夜娃娃”、“Labubu”等玩具形象的创作故事也都有在书中涉及。

如果你也像我一样,对这个领域有很多好奇,那么这本书交待清楚了潮流玩具的一路发展演变,以及很多玩家的心路历程,值得一看。


2006年,Molly the Painter诞生了:小女孩有着金色的卷发,大大的湖绿色眼睛,迷幻诡橘的眼神,嘴角上翘。
这些年来,Kenny把Molly的故事一说再说:太平山山顶,一次香港插画师协会的慈善活动中,他与一群小朋友互画,遇上一位叫Molly的外国小女孩,她金发蓝眼,神情倔强,嘟起嘴,别扭地不愿他接近。
这个小女孩在Kenny脑海中挥之不去,他为她画了一幅肖像,在公司放了一周,又循创作人的思路,想着:“我中意,应该好多人中意?”与此同时,他重新规划公司的发展方向,打算设计一款较为印象派的人偶,向商业化发展。(摘自第156页)


iToyz位于广州天河北,是小区的底商铺面。这个城区年轻人更多,外地的潮玩发烧友常到这里打卡。事实上,从第一家店PLAYGROUND开始,就总有远道而来的打卡玩家。“如果刚来广州,想找这个东西(潮玩),肯定要来我们这里,跑都跑不掉。”
这家店店面不大,有三十多平方米,还有一方小小的阁楼,走进去很容易失焦,不知道该看哪儿。一进门迎面而来的是半人高的“麦胖”,旁边更高的是玩具品牌How2work十五周年限量版Labubu公仔,全世界只有十五只,店内这只编号03。玩家如果想走近些看清楚细节,视线很快又被旁边的招财猫吸引——满坑满谷的东西,陈列得不太有逻辑,却也没什么违和感。(摘自第20页)


养娃,不光是轻飘飘的“好玩”两个字,在这个过程中,甜欣获得了不少新技能。为了第一时间买到小布的服装,甜欣原本不懂日语,却摸索着学会了在雅虎日拍上买东西。“最开始是花钱找代购,但说实话日拍上东西多,价格也不错,自己研究来研究去琢磨着用,比找代购省了不少钱。”此外,平素喜欢用照片记录日常的甜欣开始潜心研究摄影,思考怎么把娃娃拍得更好。因为她发现娃娃照片的质量,不仅直接决定了能否获得设计师限量版装饰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妆师接单的判断。(摘自第24页)


早在2000初Gardener在伦敦专门收藏现代艺术的萨奇美术馆(Saatchi Gallery)展出之际,Michael接受《纽约时报》采访,便说:“如果迷你,就是玩具,如果大型,就是艺术。”2013年,Michael在首尔展出一百三十三个Gardener人偶,首次提出“艺术玩具”概念,以“AR+OY”命名展览,开先河将潮流玩具提升至艺术层次。2018年佳士得作品展开幕,名为“COLLECT THEM ALL(全部都要收藏)!”他有了更大胆的艺术宣言:“所有艺术品都是玩具,所有玩具都是艺术品。”(摘自第123页)


《变量:推演中国经济基本盘》


著者:何帆

中信出版集团



这是作者何帆30年报告系列丛书的第二本,记录了作者在2019年的调研和思考,在很多书店的畅销书区域里都能看到它。从一个个微观事件/人事故事,引出作者对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观点,可读性比较强。他认为中国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出现复杂红利。规模复杂,复杂中蕴含着突变,能够适应环境的突变,会演化为未来的新物种。

书中讲到了教育、组织、市场、生活和技术和他们背后的年轻人、接班人、沉默的大多数、隐形冠军和技术探路者,分别对应着作者提出的演化算法中的5个案例:试错、突变、适应、协作和混搭。


从60后到80后,大体上都是一代人,这是经历了高速经济增长的一代。这一代人的驱动力是“贫穷动力”。而90后和00后已经感受不到生存的压力,他们的驱动力是“嗨动力”。(摘自前言)


我之所以向你描述饭圈,是因为这是年轻人的一个小趋势。在这个小趋势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属于年轻人的特质,这些特质将会影响到中国社会未来的变化。饭圈女孩给我留下最深的三个印象是:她们是具有强大组织能力的“行动派”;她们是颠覆了爱豆与粉丝关系的“翻唱者”;她们是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部落人”。(摘自第120页)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由于中国有广阔的市场,品牌商在过去的营销模式下,无法触达三四线城市以下的市场,于是,在小镇上,各种假冒产品泛滥。那么,在电商平台上呢?如果你做得到位,品牌商在线上可以一视同仁地为一线城市和小镇的消费者提供同样的产品、同样的服务。也就是说,最后你会发现,拼多多的市场机会在于,用网络的力量,用技术的力量,替代小镇的假货市场。卖假货的少一个,拼多多的市场就多一块。(摘自第177页)


不知不觉,我们的生活中多了很多小米产品。这些产品的性价比很高,设计得也很漂亮,不过,如果拿出一件小米产品,总能在市场上找到比它更好的单品,那小米的策略是什么?小米是把这些家用产品连接起来,让你的体验更好,用起来更省心、更舒适。所以,“产品+服务”才是未来制造业的出路。(摘自第220页)


今年1月份,第3本变量出版了—— 《变量:本土时代的生存策略》 。变量1关注大社会下的小趋势,变量2关注由小趋势产生的演化的过程。到了变量3则关注到新物种的出现和生态系统的重建,作者把这个新的生态系统称为“本土时代”。


作者认为在本土时代有五个关键的变量,分别是本土力量、本土网络、本土创新、本土意识和本土福祉。2020年“疫情”是绕不过去的主题,本书中也从武汉、健康码、物流等等因疫情而成为关注点的内容入手展开。


近年来,你已经看到,内陆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不少沿海城市。成都、合肥、郑州、武汉、西安,甚至贵阳、乌兰察布,都成了耀眼的新星。一批制造业企业在向内地迁徙。一批高科技公司也正向内地迁徙。最初是为了节省成本,后来则发现,要跟着物流中心走,才能更好地布局未来。(摘自第112页)


2020 年5月,杭州曾经设想过把健康码改为“渐变码”,新的健康码会将饮酒、吸烟、运动、睡眠质量等因素都纳入考核指标,生成一个从0到100的区间,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健康码”。虽然事后有了澄清,这样的设想仅仅是设想,并无实施计划,但如此奔放的构思显然把人们吓坏了。(摘自第165页)



《新品牌的未来》


著者:翁怡诺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作者翁怡诺是弘章资本合伙人,专注于消费行业,对于行业拥有前瞻性洞察。书中作者提出了“品牌是一种认知效率的结果”的概念,随着时代更迭,品牌的打造方式也在变化。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这是新品牌最好的时代”,讲述了新品牌涌现的背景、公域私域流量的运用、打造新品牌的七大策略,以及对于泡泡玛特、好命天生、鹰集咖啡、猫王收音机等9个新品牌案例的研究。

下篇“超级品牌企业成长的全球案例研究”全部是国际知名品牌的案例研究,涉及日化、服装、饮料、食品、宠物等行业,包括花王、Church&Dwight、欧莱雅、加拿大鹅、怪兽、宾堡、蓝爵等十多个品牌。研究也非常硬核,做了很多数据分析,竞品对比。


中国一线市场已经出现更多到家服务的需求,零售场景正在到家化,其实就是适应了Z世代的需求。已经出现的RTC(Ready to Cook,即熟食品)和RTE(Ready to Eat即食食品)的包装类产品正在逐步占据这类消费人群。(摘自第17页)


Z世代人群的注意力越来越短。抖音短视频时长15秒,快手短视频则只有7秒。品牌商获得他们的注意力的难度加大了,为此有些品牌商采用了更加极致的一些方式,如用快闪模式制造短期热度,甚至用一些冲突的手段来营造大话题。(摘自第17页)


下沉市场的消费心理主要有三种类型:从众性消费心理、攀比性消费心理和廉价性消费心理。三四线城市消费者和一二线城市消费者的心态是相反的。在大城市,大家追求人无我有,讨厌重复,彰显自我。而在小城市,人们追求的是人有我也有,爱跟风是小城市居民的一个共同心理:当某件东西逐渐形成一种趋势时,他们会认为“别人有了这样东西,我也得去买一个”。(摘自第22页)


海外DTC品牌方法论主要包括:品类创新爆款打造、聚焦单点打爆占领心智、用户中心加强体验和社交媒体低成本传播。DTC通常在谷歌搜索引擎占据关键词排名前列,把自己照片墙官方账号的粉丝转化为KOC达人,同时在脸书平台完成针对目标用户的精准广告投放。(摘自第67页)


Stitch Fix 虽然被外界归纳为订阅制电商,但本质其实是“推荐盒子”的模式。该商业模式对消费者的核心价值是将消费选择从消费者手中转移到更专业的设计师手里。最能够吸引的人群是那些不喜欢外出逛街购物,但对穿着仍有一定要求的人。 ……品牌方也很喜欢“推荐盒子”的渠道,主要因为:1.它是全价渠道,非折扣渠道,不损害品牌;2.该类渠道能帮助品牌方触达传统渠道无法触达的客群,是增量市场;3.该类渠道属于新流量渠道,正处于高速增长期,处于流量红利期。Stitch Fix也在为合作品牌方从规格、质量、定价上不断优化产品。(摘自第230页)



《Z世代营销》


著者:【美】杰夫•弗若姆 【美】安吉•瑞德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本书将1996-2010年之间出生的人定义为“Z世代”,本书的副标题“洞察未来一切、赢得未来市场的通用法则”。正如标题所言,书中内容主要是对于Z世代年轻人的代际特点、自我认知、行业习惯的研究和解读,并辅以品牌针对Z世代营销的案例。


作者称在Z世代身上既能觉察到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又能够看到反叛思想的存在。在以金钱、教育和事业有成作为评价标准的传统观念中,诚实、勤奋这些特质在这一代人身上显现得淋漓尽致。但同时,种族平等、性别自由和自我意识也是这一代人正在书写的现代秩序。


毫无疑问,最有效的原则就是“快”。视觉画面最为直接:图片、言简意赅的文字、引人入胜的短视频、私人订制信息,所有这些都要以速度为前提。事实上,Z世代已经习惯于处理大量视觉信息。很多研究都指向同一个结论,这一代人的大脑“运行”速度惊人。这一点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同,就连许多老师都顺应时代的大趋势,允许学生们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摘自第48页)


事实上,青少年看到发在社交媒体上的照片收到大量“赞”后,他们脑回路中的活跃区域与吃巧克力或赢钱时相同。研究者还发现,收到大量“赞”后,控制人的社会行为的“社会脑”区域和视觉注意区域都被激活。
社交媒体上同辈影响的另一个现象是,他们倾向于给已经获赞很多的图片或状态点赞,以此获得认同感。(摘自第72页)


Z世代更为节俭,喜欢攒钱,比他们的前辈更懂得把钱用在刀刃上。和千禧一代一样,他们注重用户体验而非产品本身,并且拒绝入不敷出的生活。益博睿(Experian)的一项调查显示,Z世代的债务量不及婴儿潮一代的1/3。(摘自第103页)


纸媒能否死而复生?无论我们是否相信,对于Z世代来说,纸媒已经悄悄回到他们的视野之中。Mintel’s 2016《Z世代营销》的调查报告显示, 83%的Z世代表示自己在收到邮件的时候是非常开心的。如果品牌忽视了纸媒的力量,那么很有可能错失吸引Z世代眼球的机会。在快递、邮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的今天,商家切莫错失良机。(摘自第146页)



《第4消费时代》


著者:【日】三浦展

人民东方出版传媒



本书将日本消费社会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消费社会是以城市为中心的中等阶级享受消费时代。第二消费社会,主要是以家庭为中心的消费,年轻家庭在置换物品时,把汽车和房子越换越大,导致经济螺旋式增长。第三消费社会的特征是品牌倾向,个性化、多样化、差异化、品牌化突出。


而第四消费社会(2005-2034年)则摆脱了物质上的丰富性,提高了人们的非物质性意愿,希望彼此交流、形成社区,也希望从完全私有变成共有和共同使用,还体现了人们对于本土文化、生态型生活的向往。


对比国内社会现状,或许我们正处于类似日本的第三消费社会,在部分领域有出现向第四消费社会过渡的趋势。


这种潮流从70年代中叶开始兴起。慢跑热等也是那时出现的现象。此后的40多年“健康热”一直持续了下来。但是到了第三消费社会后期,健康热略微产生了一些变化,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层面的健康,也就是所谓的“治愈”。健康(health)与治愈(healing)语出同源,但“治愈”特别用于指精神压力的消除、内心的自我控制,是20世纪90年代风靡美国,其后登陆日本的热潮。(摘自第52页)


在第四消费社会中,人们对价值的判断,不再拘泥于单纯通过物质和服务的消费来获得满足,而是通过消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否能够得以建立,当然还有就是,即使不通过消费,人与人是否也能够通过共同完成某件事而相识、相互交流,这种价值判断的重点在社会性方面。(摘自第109页)


第四消费社会中,简约化的意识使得人们不再去挑选有独特风格的品牌,而是把商品看作一种全新的素材去选购。因为所谓的独一无二的自我已经存在自己的内部,那么作为这个自我的容器,就要是不会妨碍自己的,最好是无色透明的。(摘自第117页)


第四消费社会的一大特征,就是日本意识。
比如近年来,想要去外国旅游的年轻人逐渐减少,而想要去京都旅游的却在不断增加。此外,熊野古道、伊势神宫也颇受欢迎。在杂志上,神社和寺院的特别栏目一经刊出,就会大受欢迎。实际上,去神社参观一下就会发现,最近前去参拜的年轻的女性很多。可以说,人们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在不断提高。(摘自第117页)



《亚马逊效应》


著者:【美】娜塔莉•伯格 【美】米娅•奈茨

中信出版集团



作为21世纪商业巨人,亚马逊已经从网络书商发展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上市公司之一。这本书洞悉了亚马逊的运营模式,它的战略柜架“飞轮理念”,以及三大业务支柱:市场平台、金牌会员制和亚马逊云计算。


同时,书中对于未来购物模式和零售业也做了很多思考和试点案例说明。提出了数字化如何丰富购买体验、未来实体商店由交易向体验转型、在“最后一公里”赢得顾客等等。


亚马逊并不是世界上第一家顾客至上的零售商。然而,亚马逊之所以与众不同,就在于它始终不满足于现状。它总是不断地寻求更好的途径为顾客服务,使顾客的购物体验更加方便、更加便捷。其他零售商一谈起创新,就会说“快闪店”(pop-up stores)和数字展示之类的。但在亚马逊,创新指的是水下仓库和机器人快递员。(摘自第11页)


考虑到传统购物中心70%的面积都一直用于服装销售,因而消费者不断下降的对新衣服的需求格外令人担忧。如今,这一比例更接近50%,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估计还将继续回落。在2017年彭博新闻社的一次采访中,美国购物中心运营商GGP的执行总裁桑迪普·马斯拉尼表示,理想的现代购物中心周边应当有一家百货商店、一个超级市场、一家苹果专卖店、一家特斯拉门店,以及那些从网上业务开始发展的商家。我们认为,一个亚马逊退换货专区也应是这种综合配套设施的一部分。(摘自第59页)


尽管在亚马逊购物有那么多福利,但那仍然只是一种非常实用的体验。这就为竞争对手提供了机会,使其可通过在各自的商店中注入一些特色和灵魂来独辟蹊径,同时这也将进一步模糊零售业、酒店业和生活方式之间的界限。
我们相信,未来商店将不仅是一个买东西的地方,还会是一个可以用餐、玩乐、发现,甚至工作的地方。它将是一个可以租借和学习的地方,但它最根本的还将是零售商通过店内取货和退换货,以及当日送达服务来取悦“按自己的方式”购物者的地方。在一个日益数字化的世界里,实体店的角色将别无选择,只能从交易型转变为体验型。(摘自第217页)


在伦敦东南部,“物品出借馆”(Library of Things)是一家“租借空间”社会企业,它储存着从厨房用具到潜水服等各种物品。人们可免费加入会员制,每周最多可以借5件物品,其中大部分物品的租金都不到4英镑。对于那些正苦于填补过剩空间的零售商来说,建一家店内“物品出借馆”或许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这不仅会增加商店的客流量,更重要的是,能让零售商融入当地社区,与顾客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摘自第238页)



《茑屋经营哲学》


著者:【日】增田宗昭

中信出版集团



随着去年茑屋书店终于进驻国内,关于它的讨论和热度再次升高。这本书的全名是《茑屋经营哲学——茑屋创始人增田宗昭只对员工传授的商业思考和工作心法》,不过书的内容并非系统性的讲述茑屋书店的经营和理念,而是从增田宗昭10年间撰写的1500篇博客中摘选、集结成册的,没再做任何调整。


读起来更像是茑屋书店创始人的日记,根据当天工作和心情,回顾、发表一些与公司发展、带领团队、为人处事相关的思考和感慨,读起来比较轻松,当然内容也相对比较散。


T-SITE也是如此,因为这是在代官山的初次尝试,所以我们从各种角度反复构思和策划。
事情开始于我看到了一张说明日本人口集聚的历史与未来变化的图表。图表说明的重点是,日本将变成一个年轻人越来越少,60岁以上老年人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少子老龄化不断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吸引60岁以上顾客至店的话,那么客流量势必会越来越小。抱着这样的危机感,我们决定在代官山开一家对老年人有吸引力的茑屋书店。 (摘自第23页)


另一方面,因为代官山周边有许多独立的创意工作室,为了便于他们搜集企划所需的杂志、书籍、电影、音乐或是生活类杂志等档案素材,我们还专门设置了集合这些旧书等的沙龙。为了便于这些创意工作者使用,我们将闭店时间则定为凌晨两点,还允许他们把书带到星巴克,一边读书,一边工作。
为了把4000坪的整个设施打造成“创意工作者的办公室”,我们还开设了便于大家沟通交流的餐厅。
结果,T-SITE的所有角落都成了创意工作者们使用苹果电脑工作的地方。
为了便于当地创意工作者们的生活和工作,我们还引入了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 (摘自第25页)


在贫困的年代,生活风格没有那么丰富,基本只有一种类型。可是到了富足的现代社会,生活风格呈现出高水平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从而被进一步细分。所以,以前说的生活提案与今后社会需要的生活提案方法不同。也就是说,我们从通过电视、杂志向多数人提倡某种生活风格的时代,过渡到了必须向多样化的个人提出一对一的生活风格提案的时代。电视、杂志等广告收入下降的原因,正是这一变化趋势所致。不了解每一个人生活风格的种类、方向、水平的话,是做不出有用的提案的。 (摘自第136页)



《奢侈的》


著者:【美】Dana Thomas

重庆大学出版社


这是一本旧书,作者大约在10年之前完成的,书中引用的市场数据最晚到2006-2007年间。不过,这倒不太影响阅读,整本书从我们耳熟能详的奢侈品牌们创立之初讲起,再到接班人传承、集团化运作、进入全球市场等等,更偏向总结“奢侈品”这一领域的发展历程。


在作者的笔下,奢侈品走向中间市场(可以理解为“中产消费群”)、集团化发展之后,就开始失去原本奢侈的内涵,而变成了一套打造奢华梦的商业操作,书中把一位奢侈品操盘手催生奢侈品发展的新模式总结为“强调品牌的永恒性,让设计活泼起来,再疯狂做广告。”


阿诺特和其他奢侈品巨头已经把焦点从“奢侈品是什么”转移到“奢侈品代表什么”。为了达成这个目的,他们吹嘘奢侈品牌的历史传统来“强调品牌的永恒性”,这是阿诺特常挂在嘴上的话;雇佣一个年轻的时髦的设计师,给产品增添性感摩登的格调;简化品牌的名称让它更好记,然后在从手袋到比基尼的每一件产品都印上商标;再锲而不舍地投放广告,将新福音传播给大众。


为了擦亮路易威登的老字号招牌,卡萨利和他的副手展开了广告大战:首先将品牌的发展历史传奇化;发起赞助老爷车公路赛;邀请记者参观阿涅勒作坊,撰写路易威登行李箱制作过程的报道。……梦想制造出来了,下面要做的就是让设计活泼起来。1996年,为了纪念花押字帆布诞生100周年,他们聘请7位先锋设计师重新诠释这种帆布,并把他们的设计作品当作宣传广告。


雷卡米尔不是时尚中人,他是生意人。他决定对路易威登实行一项“垂直整合”的策略:他踢走中间商,开设路易威登直接管理的直营店。这是奢侈品行业的一项重要改革,在财政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短短几年内,路易威登的利润上升到惊人的40%,而他的大多数竞争者只能赚得15%-25%的利润。如今,大多数奢侈品牌都采用雷卡米的模式,让上游和下游垂直整合到了一起。


开酒店是合理 的下一步经营策略。毕竟,大亨们都喜欢标榜他们的公司不是一堆名牌,而是体现了某种生活方式,他们的创意总监和设计师们是当今品位的最终仲 裁者。既然他们可以教你如何穿衣打扮、布置房间,为什么不能包办你的假期呢?



《一生的旅程》


著者:【美】罗伯特•艾格 乔尔•洛弗尔

文汇出版社



本书的副标题是:迪士尼CEO自述批量打造超级IP的经营哲学。今年有两本比较新的企业家自传常出现在各大书店的显眼位置,一本是关于星巴克的《从头开始》,另一本就是关于迪士尼的《一生的旅程》。


《一生的旅程》中,作者从自己的职业生涯起点:在ABC电视台担任演播总监讲起。从负责体育节目的制作,到经历公司被大都会通信公司收购,再到被迪士尼并购,以及后来皮克期、漫威等等的合作和收并购。在这个不断变革的过程中,作者不断适应自己的岗位,承担更重要的职责,还做了一些看似冒险的决定。


另外提醒一点,本书并未用很多篇幅讲我们最为熟悉的迪士尼乐园的运营管理和创新。


所有这些都是在讲述一个看似明显但往往被人忽略的道理:管理人员要对任何创意作品的经济效益负责,但在行使这一责任时也要多加防范,不要对创意过程造成任何适得其反的伤害。这二者之间的平衡,是我们必须把握的。想要合管理创意,同理心是前提条件,而尊敬心则是不可或缺的。(摘自第78页)


我们就选址进行了一次初期讨论,鉴于气候、人流量以及可用士地等一系列的因素,我们很快得出结论,将上海定为唯一一个可行的地点。1998年10月,当身怀我们第一胎的薇罗即将进入第9个月孕期之时,我第一次代表迪士尼出访上海,被人带着四处选址,考察了三块候选地。中国官员们告诉我说:“你想要任何一块地都可以,但是得从速决定。”(摘自114页)


迈克尔意识到,迪士尼身下藏着尚未利用而价值巨大的宝藏,这或许是他最大的天才之举。其中的一个宝藏,便是主题乐园积攒的人气。如果稍微把票价调高一点,虽不会对游客的数量产生任何重大影响,但公司的收益则会出现大幅增长。在迪士尼世界建新酒店也是一个尚未开发的商机。(摘自第129页)


若说我对漫威有什么顾虑的话,与那些担心收购一家迪士尼前卫许多的公司的人相比,我的顾虑恰恰相反:我担心的并不是漫威会对迪士尼造成什么影响,而是漫威的忠实粉丝会对这家公司与迪士尼的合并有何反应。我们会不会因为这次收购而让漫威丧失部分价值呢?(摘自第241页)



《带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