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學人Scholar
汇聚优秀学人资源,致力于构建面向大众的交流平台,以传播学人思想,彰显学人精神,展现学人风采。联系、投稿、防失联可添加 xrscholar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简单心理  ·  实用吵架指南17条:你不必只是生气 ·  7 小时前  
教育之江  ·  图说 | ... ·  昨天  
教育之江  ·  图说 | ... ·  昨天  
泗县人网上家园  ·  新学期,这些变化与中小学生有关 ·  昨天  
陈忻儿童心理  ·  “两个柠檬能发电” — 兴趣班那点事儿 ·  2 天前  
学习强国  ·  查分时间定了!查询通道先收藏 ·  2 天前  
学习强国  ·  查分时间定了!查询通道先收藏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學人Scholar

彭凯平深度解读: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更容易焦虑、抑郁?

學人Scholar  · 公众号  · 心理学 教育  · 2024-10-07 19:21

主要观点总结

彭凯平教授是一位专注于心理学领域的学者,他在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任教并担任多个职务,如清华大学心理学系首任系主任及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关注积极心理学,认为其能帮助人们实现普遍的幸福感。他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建议包括关注孩子的特长和优势,培养积极心态,并理解社会变革对教育的影响。他认为,未来成功的关键是积极心态和软技能,而不是硬技能。同时,彭凯平教授也指出社会比较、社交媒体等因素对孩子心理状态的影响,并强调教育应回归以人为本的理念。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彭凯平教授的背景与成就

彭凯平教授在心理学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学识,他在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任教并担任多个职务,如清华大学心理学系首任系主任及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关键观点2: 积极心理学的意义

彭凯平教授认为积极心理学能帮助人们实现普遍的幸福感,它基于心理学科学,倡导积极的行动,并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3: 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建议

彭凯平教授建议家长关注孩子的特长和优势,培养积极心态,并理解社会变革对教育的影响。他强调,未来成功的关键是积极心态和软技能,而不是硬技能。

关键观点4: 社会比较与社交媒体的影响

彭凯平教授指出社会比较和社交媒体对孩子心理状态的影响,认为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孩子的焦虑和抑郁。

关键观点5: 教育理念的转变

彭凯平教授强调教育应回归以人为本的理念,反对功利主义的教育方法,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孩子的福祉。


正文


学人简介:彭凯平教授, 1983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后留校任教 , 1987 年获北京大学讲师职称。 1997 年,他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获得社会心理学博士学位,随后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任教并获终身教职。 2008 年他回国创建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并担任首任系主任, 2017 年出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至今。转载自“小花生网”


01


现在竞争压力太大了,
担心孩子会被淘汰!怎么办?

彭凯平: 我觉得,针对这个问题,我有两个很重要的回答。

第一个回答, 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家长自己要再想一想:如何让我们的孩子活出更加美好的生活?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技能, 才是真正对孩子好的?

过去的中国是求温饱、求工作、求生存,现在其实我们基本上解决了这些温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需要让自己活出积极的、有价值的生命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家长们的观念要改一改。

当然,现在说这些话,可能暂时对家长们没有作用、没有意义,因为大家都还没看见这些变化。但我觉得还是有三个方面的事情,是家长可以去做的:

真正去了解孩子的特长、天赋、优势到底是什么。

很多家长其实没有真正关心孩子,而是只关心学校的标准是什么。但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了解我们孩子的优势和特长更重要。

如果我们的孩子,他并不是一个考博士的材料,但你却希望他考博士,仅仅只是因为导师、学校……大家都说好,那你其实就是对不起孩子,而且会伤害孩子。如果我们的孩子,他的特长是做技术工作,那么这个工作本身就有意义和价值。

所以我经常讲,一定要让孩子做擅长的事情,不要担心他会被淘汰。 因为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做出来的话,他会在任何方面都可以做出与众不同的业绩的。

不要相信市面上的那些说法,比如哪些专业有前途、哪些专业会赚钱、哪些专业找不到工作……一定要让孩子做他自己最擅长的专业。这个专业即使开始看起来很艰辛,或者是社会地位不高,但是如果他有天赋的话,他最后一定会出类拔萃,做得好。

人生从来都不是由高考决定,也不是由起跑线决定,人生是一场马拉松。

我们很多人被这些错误的说法欺骗了,以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你会发现,如果你起跑很早,却没有足够积极的心态,孩子活得不开心、不幸福,那最后,他一定是走不下去的。所以一定要从长计议,而不是按短暂的、即时的、现在的目标来判断。

这就是我的第一个建议,一定要了解孩子的特长和优势,鼓励孩子做擅长的事情,这是很重要的。每个孩子都会有擅长的事情,如果你还没有发现,那说明你还和孩子交流不够、陪伴不够、分析不够、了解沟通不够。

肖邦大赛冠军刘晓禹,他8岁才开始学琴,而且是电子琴。他的学琴之路没有那么多血泪故事,更多是兴趣、天赋与坚持。他说”感谢小时候没有过度消费自己的兴趣,自己一路走来一直是非常舒服的状态。得益于无压力的学琴环境,自己才能一直坚持到现在。“

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是,要时时刻刻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多陪伴孩子。

这个“陪伴”,就是给他足够的支持、足够的欣赏、足够的激励,要让孩子从他自己做得好的、做的成功的事情中得到一种积极的反馈,愉悦的心情。

因为人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得最好的原因就是内在驱动力,也就是他自己想做这个事情。

而内在驱动力怎么产生呢?

人一般在做自己觉得好的事情的时候,大脑会分泌出奖励激素“多巴胺”,而这个奖励激素能够激发他自觉自愿地做自己的事情。

所以我们的家长一定要注意, 当孩子在得意的时候,在庆祝自己成功的时候,在欣赏自己快乐的时候,一定要允许他分泌多巴胺。

多巴胺(Dopamine) 由脑内分泌,可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这种脑内分泌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将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也与上瘾有关。多巴胺也是大脑的"奖赏中心",又称多巴胺系统.

很多父母亲见不得孩子休息、停顿、得意或是 庆祝。 每次孩子做完一件事情很开心的时候,家长过来立马问:还有什么新作业,下一个作业是什么?

其实,管理职工也是一样的,我们很多的管理人员见不得自己的部下享受成功的愉悦,老是急着催他们做下一件事情。

最后这个人就一辈子被催促、逼赶,丧失了积极向上的内在驱动力。缺乏内在驱动力的人,是做不成任何事情的,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科学结论。

我们还要培养孩子接受挫折的心态。

为人最重要的是那种耐磨、耐抗、耐挫折的能力,很多人即使做得很成功,但一受打击立马崩溃,所有的成功都成为泡影。所以这种耐磨、耐抗、耐挫折的能力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为什么很多的文化国家会提倡孩子参加竞技体育比赛,他们不是为了奖牌,而是为了磨练孩子的心态。 因为比赛有赢有输,我们不可能总是赢,有的时候还要学会输。

“输”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心理的保护机制,将来在人生中间,遇到挫折、打击、 失落的时候能够熬得过来、挺得过去,而且挫折之后还能不断成长。

不少坚持孩子参加体育比赛和锻炼的花友,都提到了运动可以锻炼孩子的心态、毅力,是很好的挫折教育 ➡️ 20个家庭的真实记录:坚持运动给我的孩子带来了什么?

第二个回答就是,中国的教育其实也在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和改革。

从这次双减政策开始,我们对中国的教育政策、教育评价标准、教育筛选和教育目的,要有一个深刻的批判,而且这个批判已经开始了。

家长们的焦虑,其实中国政府和中国教育部门都意识到了,而且是一定要解决的。因为这是不正常的,也是不应该的,在某种意义上讲,对我们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有负面影响的。

国家政策和大的格局方面的一些变化,已经悄然开始,可能家长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为大家还是在受到那些资本市场,还是受到一些培训机构以及学校的影响。

曾经热门的学科培训,现在已不见踪影 图片来自网络

另外,教育政策的变革正在出现。

大家都知道,将来我们中国的职业教育不是给那些考不上大学的同学准备的,而是给那些走另外一条赛道,也就是技术职业学校的同学准备的。

这个教育体系将来跟大学的教育体系是平行的,有博士、硕士,也有本科,他不是在大学本科之下的,而是与大学本科平行的。

这样的话,我们那些能够做科学研究的人就去大学,那些做技术工作的人再去职业教育,这个可能会有一个很大的战略性的变化。

华为与地区职业学校合作打造“大学校园+科研机构+产业园区”融合发展共同体

最后,我其实特别能够理解家长,因为我自己也是一个父亲。中国社会的竞争确实是比较厉害的,但是也有培训机构、学校的政绩工程思维的影响在里面。其实没有那么惨烈,因为毕竟,我们中国有很多的行业都可以出人才。


02


社会变化太快了,有太多不确定,
对孩子的未来很迷茫!怎么办?

彭凯平: 因为我们确实正在经历一次比较深刻的社会变化,包括教育理念还有评价标准的变化,这个变化确实让我们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们都有对未来很多不确定的认识。

我个人觉得,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心理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 重要的。

因为最后决定一个人这一辈子能够做得多好、多成功的,不是大学的专业,而是自己的为人处事的行为和心态。

有很多心理学的科学研究证据已经表明这一点:在刚毕业的时候,一个人能赚多少钱,是由所学的大学专业以及毕业的学校决定。

但是过了十几年,一个人能赚多少钱,已经跟所上的大学和所学的专业完全没有关系了。真正和收入、财富有关系的,是看这个人有没有具备积极的心态。

如果一个人愿意学习、愿意交流、愿意工作,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个人不成功、不发财都是不太可能的。

以往诺贝尔奖经济学奖得主所做的研究就证明:读名校的孩子并不一定比读普通学校的孩子未来更好,但长期坚持读书与学习,确实可以给未来带来更多的收益。


所以还是那句话,生命不是短跑,生命其实是马拉松,而这个马拉松一定是那些有坚强耐力的人才能跑得最远、跑得最好,而不是那些起跑很快却半路“夭折”的人。

像这样的悲剧其实也挺多的,所以我也希望我们的家长向远看、向前看,向将来看齐。

此外,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或行业才能活得更好呢?我觉得,一定是那些简单的机器和低成本的劳动所替代不了的一些行业和职业。

我自己曾经提出来,至少有9个方面的工作,可能是将来需要的:

第一,就是需要审美能力的一些工作 ,就是能创造美、体现美、实现美的工作。

第二,是那些需要讲故事能力的工作 ,包括当老师、当宣传工作者等等。

第三,需要处理人际关系、调整资源的工作 ,这些工作需要把不同的事情整合起来、综合起来,这种工作是永远需要人来做的。

第四,需要利用人类情感的工作 ,包括陪护、陪伴、咨询这些事情肯定需要人来做的。

第五,需要用到人类的创作、写作能力的工作 ,包括记者、媒体等等,这都需要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这些工作也是机器取代不了的。

此外,一些简单的,但是我们认为能赚钱的工作,比如说做工程师,其实迟早会被机器取代。因为再优秀的工程师可能都斗不过机器,而这恰恰是我们很多父母希望孩子去学的所谓赚钱的专业。还有金融工作,其实迟早也会被取代,但是现在也是我们很多人认为赚钱的行业。

可以自主学习的机械臂 图片来自网络

现在那些被我们轻视的,需要心智、表达、情绪加工能力的工作,反而在将来可能是特别重要的。

总结下来,我可以这么说,孩子们应该多学一些软技能,而不是那些硬的技能。

硬的技能,其实会让你成为打工的人,而这种工作很可能被机器期待,而学到的那些软技能,在未来从事相应工作时,是不容易被取代的。

我说的这句话,可能暂时很多父母亲不相信也理解不了。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当衣食温饱不再是最重要的生活挑战的时候,大家就会发现,活出美好生活体验的那些事儿,才是我们应该去做的事情。


03


感觉现在的孩子似乎是更容易焦虑、抑郁,
为什么会这样?

彭凯平: 有时代的原因,也有教育的原因。

首先,说说时代的原因:

以前,我们一心一意的就是为了活下来、活得好,生存下来,所以有一个吃饭的本领对我们来讲很重要,只要我们找到了,我们就活得很开心。

现在衣食温饱不是问题的时候,那么生活的质量就成了问题。而这个生活质量很大程度上是很主观的,而不是由客观来决定的。

比如说你赚多少钱,它不是由你实际的收入所决定,而是由社会比较相对的收入来决定的。假如你在一群富人中间,就会觉得自己很没有钱,但假如你在一群穷人中间,又会觉得自己很有钱,所以这种“比较”是我们很多人活得不开心的原因。

刚才谈到的竞争其实也是“比较”的一种体现,所以说 我们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竞争,才产生了种种压力、挫折、打击。

最近“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一词也越来越流行。在同辈压力之下,一个人常常会改变自己的态度、行为或价值观,以顺从群体的行为规范。 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来说, 这样的压力和竞争,往往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孩子们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成功感到很开心,但父母却会觉得:别人家的孩子考了100分,你怎么才考98分,就会责备孩子。

但其实,98分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比那100分对孩子来讲,更有意义。因 为分数的变化是随机的、偶然的,它并不能代表孩子的学习能力。 根据分数来评价学生、筛选学生,我从来都是不认同的。

所以国家现在不允许宣传状元,因为状元其实就是一个很偶然的现象。 没有任何状元,他一定是、永远是最优秀的学生,不是的,从来都不是。

比如,在我们的很多大学,尤其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里,我们都知道里面状元很多,而这些状元的悲剧就是,他也许永远都不会再成为第一名,这是一个统计学的规律,而我们社会有点赋予分数过多的价值和意义了。


第二个很重要的原因,社交媒体的影响。

我们以前,往往最多跟自己周围的人比,现在我们可以跟全中国、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比,越比就越觉得越差、越没有意思。

而且社交媒体使得我们人与人之间原本亲切的互助、支持关系都没有了。现在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在网上生活,每个人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所以我们接受的信息、互动的人群,其实跟我们都没有切实的关系,这个也是特别大的影响。

纪录片《智能陷阱》中,就讲述了社交媒体对于人焦虑的放大作用。人都需要社交认可,但我们真的需要被数以万计的陌生人审视和比较吗?

第三个,就是因为这种大规模网络媒体的特性,我们老是担心自己没有得到什么或者丢掉了什么。

比如说有一种心理疾病,就是总担心自己失去什么机会,因为看见别人有这个机会,觉得自己没有,然后就在那着急。

甚至有些社交媒体会公开讲“你的同伴正在抛弃你,你都不知道!” 这样的说法,加重了社会焦虑。这种大规模的情绪渲染,对我们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影响,孩子们首当其冲受到了这种干扰和影响。


在微信搜索“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找到2563条结果,其中不乏阅读量10万+的网络爆文

所以我个人感觉,我们的丧文化、消极文化、以及我们关于竞争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丛林思想的宣传,都对孩子们身心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也是我为什么回国提倡积极心理学的原因。我想让大家意识到,善良是一种竞争力, 长期主义是一种生存的智慧和策略,自主的、内在的动机才是我们长期发展的特别重要的原因,而不是短期的成功。

04


您是清华大学的教授,在您与这些“学霸”学生的接触过程当中,有没有发现他们出现了一些比较明显的心理状态趋势,或者一些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

彭凯平: 我们的孩子应该算是比较优秀的,能够考上北大清华,肯定不光是学习能力强,肯定还是综合素质也比较高。

他们往往有较好的自我痊愈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因为人的智商、情商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说他们这方面的能力会比一般的学生要好一些。

但即使这样优秀的孩子,考上清华北大之后,其实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我觉得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他们对未来的目标可能失去了清晰的认识。

因为在中学阶段,甚至可以说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是以考上北大清华为目标,但完成这个目标之后还能干什么呢? 所以,找寻人生的意义感、目标感就成为他们面临的很大问题。

北京大学的徐凯文教授把这种情况叫做“空心病”,我个人觉得可能有点过,但是肯定是有一种虚无主义的倾向性的。

“我以为考上了北大清华,我的人生就会带来极度的幸福,结果来了以后发现不过如此”。 身处一个新的起点和新的平台,人生目标的模糊和迷茫会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心理问题,就是不知道以后自己该干什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