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六根
省略号有六个点,我们是六根不清净的六个媒体人。略有点文化,略有点情趣,略有点思想。每日送上略有点意思的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网信黑龙江  ·  V眼看龙江 | 哈尔滨第九届亚冬会火炬手 ·  2 天前  
网信黑龙江  ·  V眼看龙江 | 哈尔滨第九届亚冬会火炬手 ·  2 天前  
国际家居  ·  书房已经OUT了,这样的家庭图书馆美爆~ ·  3 天前  
国际家居  ·  书房已经OUT了,这样的家庭图书馆美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六根

武云溥 | 我不相信这么多人都走在变成傻瓜的路上

六根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02-25 08:58

正文

我不相信这么多人都走在变成傻瓜的路上


文 | 武云溥


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长时间保持专注的深度阅读,是我们身处在这个时代越来越奢侈的活动。


我坚定地认同一个朴素的真理:不读书就没文化,没文化就抓瞎。但我同时支持另一个貌似冲突的观点:碎片阅读也有价值。很多读书人觉得,充斥在手机和电脑屏幕上的海量资讯会带来思维的混乱,挤占本来就稀缺的深度阅读时间,好像盯着手机看久了就会变成傻瓜。事实上,今天在公共场所很容易看到,几乎每个人一有点闲工夫,就会掏出手机刷一刷,看看这世界又发生了什么令人高兴或者糟心的事。


掏出手机刷一刷,看看这世界又发生了什么令人高兴或者糟心的事。


我不太相信这么多人都走在变成傻瓜的路上,因为进化论告诉我们,生物们总会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身的某些习惯、行为和特征,这些改变将潜移默化地融入我们的基因。如果人类真的在集体变傻,那就说明聪明人可能正在面临灭顶之灾。


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在加快节奏,忙碌奔走的间隙,并不适合随时掏本书出来进行深度阅读——读书也得看心情的,不是吗——如果没有形形色色的碎片内容填充碎片时间,我们会觉得无聊,甚至烦躁不安。能够悠闲享受路途和排队等待时间的人是值得羡慕的,因为拥有这样好心态,安然虚度时光的人并不多见。或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即使坚定地拒绝碎片内容,也并不意味着就有条件和决心,把这些随时可能出现的碎片时间投入深度阅读。时间,浪费了就是浪费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主动拥抱碎片内容呢?为什么不精心筛选最优质的碎片内容,让碎片阅读也能为我们的大脑提供价值呢?虽然从理论上说,庞杂的资讯很难形成思维体系,但又有哪一份调研报告、行动计划,不是事先建立在海量数据资料的搜集整理基础上呢?聚沙成塔和披沙拣金,是两种利用沙子的方法,都能让散落细密的流沙,化作惊人的成果。


以下是我选择的一些碎片内容的来源,以及我对这些内容的筛选考虑,大体分了三类。肯定不会适合所有人,这是不存在最优解决方案的问题,最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新闻资讯对每个人都是必需品。


一、新闻。 新闻是速朽的内容,今天的新闻明天就可能毫无意义,但也可能你会发现,今天的一则小新闻,明天还在发酵扩大,后天就成了真切影响很多人的大事件。就像几个月前特朗普和希拉里还在电视机上打嘴仗,你不会当真,因为谁赢谁输天知道。可如今特朗普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入主白宫,他早些时候的竞选主张已经真的变成了正在实施的政策,前任奥巴马的某些法案在特朗普进入白宫第一天就被推翻了。有些聪明人会在不起眼的新闻资讯里发现趋势,提前捕捉机会,或者减少损失。我觉得新闻资讯对每个人都是必需品,知道外面的世界在发生什么,才不会被时代落下太远。


所以,应该有一个能够提供快速、可靠、全面新闻资讯的产品为我们服务。这方面的可选项非常多,老牌的门户网站、传统的纸媒和大型电视台都可以提供满足需求的新闻。我选了网易新闻,但很少主动打开它的客户端浏览内容,每天扫一下弹窗里的要闻标题就可以了,发现重要且感兴趣的再点开看。新闻客户端的同质化竞争很严重,选腾讯新闻、新浪新闻等其他的客户端,体验其实差不多都OK。


但我不太建议选择做资讯分发的产品作为你主要的新闻来源,比如今日头条、一点资讯这类产品,不是说这俩不好(六根曾经是今日头条的签约作者,现在是一点资讯的签约作者),相反,这两家都是目前非常成功的资讯分发平台。只是在我看来,基于每个用户的兴趣特征来推荐内容的这个设计理念,并不是新闻阅读的解决方案。你读到的内容总是你喜欢的,意味着你会错过一些你并不喜欢、但事实本身很重要的消息。世界不是围着某个人转的,新闻里有噩耗,有危险,有对特定人群很可怕的事情发生,而你在为你的兴趣打造的信息流里很难看到这些内容。


所以在碎片时间里,阅读新闻的方法是:主要看弹窗要闻,或者在要闻页面里快速浏览标题。大部分新闻,只看标题就够了。


知识是需要系统学习的,是深度阅读的范畴。


二、智识。 之所以说智识而非知识,在我看来,知识是需要系统学习的,是深度阅读的范畴。现在咱们聊碎片阅读,智识可以看作“聪明人已经帮你提炼好的精华知识”,碎片阅读适合这种只需一知半解,就可以摆脱完全无知的知识盲区的内容。现在内容付费的趋势愈发明显,提供这类智识内容的服务商也多起来,比如果壳网做的分答、在行,罗振宇团队做的罗辑思维,以及喜马拉雅电台、优酷土豆之类大平台上出现的很多音频、视频的知识型节目,基本都属于此类。我觉得做知识型的内容产品,目前最有优势积累的还是知乎,知乎出品的读读日报(以前叫知乎日报)是我每天必看,而且是要花很多时间精读的内容,墙裂推荐。


还有一种建立在新闻资讯基础上的内容,旨在帮读者从海量新闻里挑选出一些有关趋势和观点的东西,我觉得也可以算作一种形式的智识。换句话说,这是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夹带评论观点、专家意见的内容,相当于“新闻精选评述”。比如FT中文网、纽约时报中文网的内容,比如《财经》、财新、界面、澎湃的部分内容,均属此类,常看有益。这类我很喜欢“好奇心日报”,有趣,而且页面版式设计异常精美,赏心悦目。


关于生活方式和私人趣味的内容。


三、生活。 关于生活方式和私人趣味的内容,比如电影、音乐、家居、旅行、美食、科技、运动等等,早年是传统纸质杂志的强项。如今纸媒式微,好的杂志市面上已经难觅,有能力生产这类优质生活内容的人,大量转向新媒体,也就使得这个类型内容是可选项最多,也最适合碎片阅读的领域。我看这类内容的主要平台是在微信里,关注一些口碑好、质量高的公众号,比如毒舌电影、爱范儿、单读等等(当然不要忘了我们六根)。如果觉得一个个找这些公众号比较费劲,推荐使用MONO,这个应用聚合了大量优质公众号的作者。另外,现在的豆瓣客户端也能起到类似的作用。还有一个新的选择是前豌豆荚创始人王俊煜的新创业项目“轻芒”,也是一款制作精美的生活方式内容应用。


说了这么多,每个人阅读的趣味和目的都不同,换一个人来做阅读推荐,一定跟我大相径庭。重点在于,既然我们免不了会有些时间需要消磨过去,那么,给自己的点滴时间找到相对价值更高点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种产生价值的生活方式。就像我们都必须要吃饭,不管零食还是主菜,当然要努力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吃好点,才对得起自己并无意义的人生。


-END-


六根为一点号签约作者。


六根者谁?

李辉 叶匡政  绿茶 韩浩月 潘采夫 武云溥

醉能同其乐,醒能著以文


微信号: liugenren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