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这么一幕。
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坐高铁,孩子一会儿哭着嚷着肚子饿,一会儿开始找奶奶。
妈妈被吵得不行,往孩子嘴里塞奶瓶,让他不许再胡闹。
可孩子并没有罢休,妈妈便大声吼道:
你最好给我安分点,再这样,我就把你丢这!
你这么调皮,难怪奶奶不跟你玩。
孩子听完更害怕了,在地上撒泼打滚,整个车厢都是他的哭声和妈妈的吼骂声。
这种吼骂孩子的场景,实在太多了。
我也能理解家长的情绪。大多数家长以为靠吼骂就能管好孩子,殊不知,越和孩子硬碰硬,他就越叛逆。
这种应付和敷衍的教育态度,不但很难起到管教的效果,反而容易让孩子一步步走向悬崖。
就像心理学家默娜·舒尔说的:
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呵斥和命令,孩子就很容易在心理和言辞上表现出攻击性,孩子也很难学到积极的社交方式。
相反,那些高层次的父母,从不和孩子硬碰硬,却能养出懂事有出息的娃。
18 世纪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卢梭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尤其是家长常用的吼叫式教育,会让孩子从小就没有安全感,亲子关系也会越来越差,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
当你吼骂孩子时,他的反应无非是这三种:
1.反抗,习惯性无差别攻击人。
父母遇到事情第一反应吼骂孩子,无形中,孩子就学到了这种处理方式,脾气变得易燃易爆炸,长大后很容易出现暴力倾向。
特别是到了青春期,孩子有强烈的自尊意识,父母压得越厉害,他就越叛逆,亲子冲突也会更加突出。
2.耳旁风,你说什么都当没听到。
你有没有发现,每次你吼骂或是催促孩子,孩子总是不理不睬,要么当没听到,要么嘴上说好,实际上没有行动。
这是因为孩子的大脑开启了逃生机制——
为了“逃离”家长或者结束说教,无论家长说什么,孩子都会嘴上敷衍:“知道了”“行”“下次不再犯了”,其实心里根本没当回事。
3.顺从,但顺从并非好事。
美国心理学家提出过“习得性无助”的概念,意思就是多次遭受到一样的打击,会出现绝望和无奈的心理状态。
很多被吼骂大的孩子,从小就学会看父母脸色,做事也小心翼翼,不敢直面说真话。
久而久之,性格变得懦弱敏感,甚至成为讨好型人格。
就像之前在游乐园看到一位爸爸带着孩子,让孩子跟人形玩偶拍照,孩子不太愿意。
气得爸爸大发脾气:“你这孩子真不听话”“快笑一个!”“大老爷们磨磨唧唧的”……
孩子强忍着眼泪不敢哭出来,配合着爸爸摆姿势,但整个人的表情和状态,是“木”的。
哈佛一项脑研究证明:吼骂会刺激孩子的杏仁核,而杏仁核是负责情绪反应的脑区。
长期被吼骂,海马体(记忆形成的关键脑区)和胼胝体体积缩减,导致记忆力和反应速度明显下降。
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校长问学生拉加:“你如此用功,学习成绩却一直都很差,原因到底是什么?”
拉加答:“恐惧”。
一个沉浸在恐惧里的孩子,他反应迟钝、卡壳,学习注定低效。
这样就是为什么,平时辅导孩子写作业的家长容易崩溃,因为越吼,孩子理解能力越差,越拖拉。
其实,4-6岁的年龄段正是情绪认知发育的黄金期,孩子对情绪的认识、表达,还处在懵懵懂懂的阶段,情绪失控是件正常不过的事情。
他们情绪上来时,可能用大喊大叫、摔东西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而我们教育,应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儿童的天性。
我的一个朋友,和儿子日常交流全靠“河东狮吼”。
吃饭,得吼;洗澡,得吼;
出门,得吼;写作业,得吼;
早睡,得吼,起床也得吼……
但,无论老母亲怎么怒吼,儿子依旧是“妈吼任妈吼,我左耳听右耳出”的状态。
有一次,她吼得自己喉咙发炎,决定不再进行这种不伤敌、却自损三千的教育方式。
于是:
孩子上学出门拖拖拉拉,她忍着不开口,结果儿子迟到了,第二天就很有紧迫感;
晚上作业没写完,她也不催促,熬了几次夜,被老师批评了,儿子开始自觉写作业;
儿子不好好吃饭,她反其道行之:“说不吃就不吃,有骨气!”吓得儿子赶紧把饭吃了……
现在,儿子基本都能自觉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时间,不需要父母操心。
你看,我们每天催促和唠叨,孩子反而很难真正学到教训或道理。
想要孩子积极主动去做一件事,父母的吼骂其实是无用教育,给孩子真实有效的帮助才是关键。
学霸邓明扬的父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邓明扬是2020年被麻省理工学院唯一录取的国内高中生,但早在这之前,他父母也很爱在孩子面前指手画脚,一不顺心就着急上火,导致孩子失去了学习兴趣。
后来,他们决定改变策略,只做好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放手让孩子自主学习。
在这种教育下,邓明扬的学习积极性越来越高,成绩越来越好。
其实,孩子不听话,往往都是父母教育的折射。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一定不会是情绪的产物,他们懂得及时关注到孩子的情绪,尊重孩子,培养孩子自主管理的能力,才能激发他做事的内驱力。
关于吼骂孩子,北师大副教授钱志亮一针见血指出:
家长话说得太多,孩子就不会把大人的话当回事。
失去耐心加上逆反心理,表现出来的就是对家长的顶撞、不尊重。
养娃之路漫漫,非常考验父母的心力。
孩子不听话,吼骂不行,过度溺爱也不好,父母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学会喊停。
尹建莉说:“教育孩子,无非是好好和他说话,不着急不发火,做到这一点,就成功百分之八十了。”
但很多时候,我们情绪一上来就很难把控住,导致错位沟通,没有任何教育效果。
所以啊,如果你总是不经意吼骂孩子,不妨试着和孩子约定好。
当意识到孩子不舒服,立马停止,跟孩子说“爸爸/妈妈态度不好,谢谢你提醒我。”
或者记录下自己的情绪,写下来或者录音,一是能缓和自己的情绪,二是方便自己复盘、自省。
这样,我们在与孩子冲突被激发之前,及时按下情绪的“暂停键”,才能达到更有效的沟通。
第二,不带标签描述事实。
你有没有发现,当我们给孩子贴上“不懂事”“懒惰”“拖拉”的标签时,孩子的反应总是很激烈:“我哪有!”“我明明没有啊!”
不妨试试“YZ”陈述法:你在Y情境下做的X,让我感到Z。
比如:
你刚才答应我说吃完饭就写作业的,现在过去一个小时了,我很失望;
你说你会好好吃饭的,现在把米饭倒地毯了,我太难过了;
这是我花了一小时收拾的房间哦,你又弄乱了,我现在搞不动了……
客观描述事实,告知感受或期望,而不带情绪也不针对人,这种沟通方式往往更能被孩子接受。
第三,尊重,而非命令。
如果孩子的行为需要制止,父母不要太武断,可以给孩子一个选择,把最终的决定权交给孩子。
比如说,“你打算什么时候做作业呢?”“你想先洗澡还是先吃饭?”
先征求孩子的意见,在了解了孩子的想法后,再帮助他一起判断商量,这个想法合不合适:
“爸爸/妈妈理解你的想法,我刚想了下,……感觉不太合适,你觉得呢?”
第四,教会孩子情绪管理。
孩子的认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很难自动学会共情能力,这也是为什么你生气吼骂,他却无动于衷。
在这过程中,我们可以试着教会孩子学习一整套“自我情绪管理”的流程:
认识情绪、表达情绪、管理情绪。
认识情绪:不管是我们生气,还是孩子哭闹,我们需要让他意识到:原来这是在生气了;
表达情绪:引导孩子把自己的感受形容出来,去表达自己的心情、情绪;
管理情绪:遇到不顺心的要学会控制情绪,而不是用哭喊解决问题,实在控制不了就找大人帮忙。
英国人类学家莫利斯指出:
从出生到青春期,孩子需要经历“抱紧我”、“放开我”、“别管我”三个阶段。
对于5-12岁的孩子,父母要做的就是渐渐放手,让孩子逐渐学会自我管理。
当然,放手也不是说完全放纵和溺爱,而是父母要在建立好亲子关系的前提,去做好孩子的辅导师,帮助孩子更好地奔向前方。
养育孩子,态度往往比方法更关键,好的态度才会是牢固的桥梁。
父母只有先学会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才能成为孩子自我管理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