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收获
《收获》作为重要的中文期刊,一直受到各界的关注和褒奖,引领文学发展潮流,刊载小说和散文,是了解中国当代文学最好的窗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为你读诗  ·  好事会随春天到来,兑现你对它的等待 ·  12 小时前  
为你读诗  ·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昨天  
做書  ·  营 销 编 辑 恐 怖 故 事 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收获

《收获》文本 | 白金护照(朱晓琳)2

收获  · 公众号  · 文学  · 2017-06-29 22:13

正文

白金护照

(文|朱晓琳)【续】


按照教育部规定,公派出国进修人员须通过外语水平考试,谢如芳和苏杨双双来到外国语大学参加外语强化训练。暂时离开 F 大学工作岗位重新当学生,尤其是可以躲避熟人的目光,两人都觉得身心无比自由。谢如芳是语言专业出身,外语本来就是强项。苏杨口语能力稍弱,但毕竟做到了博士后,平时也没少接触原版外文资料,因而从不怵各类外语考试。大多时候,谢如芳和苏杨牵手在外国语大学校园散步,这份浪漫尽管来得有点晚,却依然令人向往。

通过外语水平考试那天下着小雨,空气中飘散着青草和花香混合的好闻气息。苏杨望着窗外若有若无的雨丝说:“如芳,我们今天去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吧。现在所有出国文件都已准备齐全,就等去美国领事馆办签证了。”

谢如芳知道那张结婚证书与办理出国手续关系并不直接,可苏杨是个非常传统而且理性的男人,他渴望与谢如芳进一步肌肤相亲,却总在获得那张结婚证书之前却步。谢如芳内心的失望中夹杂着些许感动,苏杨是个有责任心的男人,这样的男人才值得她托付终身。

办完结婚登记手续,谢如芳和苏杨买了些巧克力,分送给 F 大学同事,算是宣布两人都告别了单身贵族日子,连青年教师公寓房间也换成了双人房。苏杨开始频繁进出美国领事馆,领签证表格、申请面谈预约,还抽空去各家航空公司售票处打听机票价格。谢如芳则安安静静呆在公寓楼里准备自己另一个重大出国计划,她从不甘心自己在任何方面输给彩芹那样没读过多少书的女人。谢如芳决定趁这次公派出国机会去美国生个孩子,她想让未来的孩子拿上美国护照,自己则过把当美国人娘的瘾。谢如芳没跟苏杨商量过这件事,苏杨事业心太强,他完全把出国进修看作事业更上一层楼的机会,未必会同意谢如芳的计划。

谢如芳顺利怀孕了,欣喜若狂之际她脸上依然保持往常的平静。直到去美国领事馆面谈前一天晚上,她才向苏杨透露这个喜讯。

苏杨在最初的喜悦过去之后,长期养成的理性思维习惯使他陷入了莫名的紧张和困惑之中。苏杨的第一个反应是,“我们俩拿了国家的钱出国进修,为期仅一年,要是跑到美国去生孩子,进修计划怎么能完成呢?”

谢如芳说:“你别老是谈什么进修啊事业的,既然上帝给了我们生个美国孩子,当美国人父母的机会,我们总不能放弃吧,不是每个中国人都有这份好运气的。”

苏杨觉得谢如芳的想法有点好笑,“如芳,你为什么要为我们的孩子选择当美国人呢?中国经济发展如此之快,你能想象二十年后的中国是什么样吗?等我们孩子长大后,说不定会责怪我们强加给他的美国护照呢。”

谢如芳想起彩芹替儿子镶嵌在玻璃镜框中的美国护照,说:“孩子成了美国人,我当母亲的就有了美国居留权,什么时候想出国都行。”

苏杨说:“在中国你是受人尊敬的大学教师,呆在美国你能干什么?当家庭妇女吗?要不你的导师吕教授怎么会选择当‘海归’,他那个留在美国的老同学仲昆至今还是无业游民呢。”

谢如芳无言以对,她不能否认苏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理性而且实际。其实谢如芳不是没有过担心,她和苏杨都是第一次出国,在美国举目无亲。国家公派博士生出国进修,仅仅提供学费和最低生活费,而在美国生孩子是要花一大笔钱的,苏杨不是彩芹的大老板丈夫,他不可能为谢如芳提供像彩芹那样舒适豪华的生孩子的环境和条件。

苏杨内心则更不平静,他觉得谢如芳的做法事实上既欺骗了 F 大学,接下来也意味着将要欺骗美国领事馆。因为国家不可能花钱公派一对夫妇出国生孩子,而美国政府也不欢迎外国孕妇为了让孩子获得美国国籍而进入他们的国家。苏杨甚至有点生谢如芳的气,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怎么会像乡下女人那样缺乏远见,为了给孩子弄张美国护照居然用自己的名誉和生命去冒险呢。

此后一段日子,谢如芳和苏杨都处在一种十分焦虑的生活状态中。谢如芳是个要强女人,从不轻易改变自己的决定,况且腹中胎儿一天天长大,这件事情也无法再回头。而苏杨本来已在导师帮助下作好了赴美进修的全盘计划,这个计划关系到他是否能顺利完成博士后科研成果,现在计划全被谢如芳打乱了。最令苏杨忧虑的是,申请赴美国的签证必须去领事馆面见签证官,万一谢如芳被美国签证官看出已经怀孕,申请人的诚信便会受到怀疑,他们两人的签证很可能泡汤。而且一旦有了被拒签的经历,将来他们俩去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将变得十分困难。

谢如芳安慰苏杨,“去领事馆面谈时我不过才怀孕三个月,穿上件宽大衣服,哪里会看得出来?签证官又不是妇产科大夫,怎么可能知道我怀孕了呢?”

苏杨压低声音说:“这件事现在除了你我不能让第三个人知道,要是有人往美国领事馆网站发个邮件,你我全都完蛋。听说还有人下了飞机被美国海关拦住打道回府的呢,别忘了你是持学习签证进入美国,不是去生孩子的。”

谢如芳特地买了两件上海街头正在流行的宽下摆裙衫,她本来很不喜欢这种看上去既不像裙子又不算衬衣的流行服装,总觉得那种裙衫太后现代,只有尚未养成自己独立品位的小女孩才会跟风。可这款裙衫最大的好处是从胸部开始往下呈喇叭状,正好掩盖住自己将要日益凸起的腹部,于是只要一出门,谢如芳就换上宽下摆裙衫。

衣着服饰向来是女同事间的敏感话题,有人开玩笑,“哟,谢老师要去美国了,追赶起现代派来了。”不管别人说什么,只要没人觉察出她穿宽下摆裙衫的真实原因,谢如芳心里便十分欣慰,她要的就是这个结果。

去美国领事馆面见签证官那天,谢如芳不但穿上宽下摆裙衫,还在脖子上系了条彩色丝巾,丝巾打出个小小的蝴蝶结,活泼中带着点羞涩。签证官是个年过半百的老男人,大概当时心情不错,一直对谢如芳面带微笑。他很快翻完了谢如芳的签证材料,说:“谢小姐原来是新婚,那就权当去美国度蜜月吧。”说完便给她发了签证,顺利得几乎让谢如芳不敢相信。紧接着苏杨也在这个签证官手上获得了签证,走出领事馆大门,夫妇二人甚至后悔没给这位签证官带几包喜糖来。

谢如芳开始把腹中胎儿叫做“美国人”,一有空便上网浏览西方人的育儿经,比如西方女人生孩子后不坐月子,没等孩子学会走路就开始让他学游泳。

苏杨在一旁笑话她,“你还真把孩子当作美国人了。”

谢如芳一脸认真回应道:“不但孩子是真的美国人,连你我都是真的美国人父母。”

苏杨叹了口气,“美国人可不是那么好当的,国家给咱俩在美国的生活费加起来不过两千美元,去掉租房子、吃饭和交通费已所剩无几,我们又没买美国高额医疗保险,听说生孩子前后上医院的费用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

苏杨担忧的事情其实也是谢如芳一块心病,可她嘴上却说:“吕教授已经去信请他那位在美国的老同学仲昆为我们提供帮助,再说只要让孩子生下来就成为美国人,拿上‘白金’护照,我们花再大代价也值。”

苏杨苦笑了一下,没有与谢如芳继续争论这个话题,事已至此,他不能让怀孕的妻子承受更大精神压力。




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班机如同一只大鸟,翱翔在无边无际的夜空中。晚餐早已用完,乘客开始裹上毯子或戴起眼罩睡觉。谢如芳没胃口吃晚饭,飞机又遇上气流不停颠簸,搅得她五脏六腑翻江倒海一般直想呕吐。苏杨问空姐要来一杯热开水,劝谢如芳喝下去,还在她耳边低语:“你既然想当美国人的娘,就得挺住,这会儿让中国航班上空姐看出你是个孕妇问题不大,等到了旧金山机场海关无论如何不能露出破绽,否则可能前功尽弃。”

谢如芳神态坚定地点点头,将那杯热开水一饮而尽,说:“放心吧,我带了好些话梅糖,塞在嘴里就不想吐了。”

苏杨感动地将谢如芳揽在怀里,心想要是这个孩子生在中国该多好,那就用不着这样提心吊胆了。

飞机飞临旧金山上空时,谢如芳去了趟洗手间,认认真真收拾一番自己那张隔夜面孔,努力使自己看起来精神焕发。在旧金山机场入境时,谢如芳心口突如其来一阵猛烈跳动,她用手轻轻捂住左胸,竭力让自己平静下来。海关一位黑人女官员大约值了一夜班,眼皮直往下垂,她抬头瞥了一眼谢如芳,便无精打采地在谢如芳护照上盖上入境章,前后不过几十秒钟。谢如芳没想到踏上美国领土竟然如同去领事馆签证一样顺利,也许上帝真的想让她当美国人的娘,才会处处为她打开绿灯。

仲昆受吕教授之托前来机场接谢如芳和苏杨,他开着一辆老掉牙的“福特”。说实话,如今上海街头还真不容易看见这么破旧的车。仲昆见谢如芳目光打量着他的车,便说:“这车是我二十五年前买的,那时候的中国人有辆自行车就风光得不得了啦。”

谢如芳因与仲昆已有过一面之交,又蒙导师吕教授写信托付过,说话就不怎么拘谨,“仲先生,这辆车拉我没关系,要是哪天吕教授来了您可得换辆好车,吕教授在上海可是开‘别克’的,喜欢坐好车。”

谢如芳话没说完,苏杨用手指在她后背上戳了一下,这个动作完全被仲昆看在眼里。仲昆哈哈大笑,“那当然啦,在中国大学里当教授怎能开破车,怎么也得在学生跟前撑住面子吧。但美国人都开一百多年私家车了,见到再好的车也不稀奇的。”听仲昆的意思他不是开不起好车,而是车好车坏在美国人眼里与身份贵贱毫不相干。

谢如芳上车时扭了一下身子,吃力地登上那辆老爷车。仲昆无意中瞥见她微微隆起的腹部,不免有些吃惊。仲昆应老同学吕建华教授请求,才同意把房子租给谢如芳和苏杨,没想到谢如芳竟然准备来美国生孩子,等孩子出生后少不了吵闹,那样会影响其他房客。要是有房客以此为理由退租或要求降低房租,损失的可就是房东仲昆。仲昆不好意思在谢如芳和苏杨刚下飞机就把话说白,当天晚上他一个越洋长途电话打给了老同学。

仲昆想起吕建华如今当着体面的“双别”教授,连他的学生谢如芳第一次来美国都用不屑一顾的眼光挑剔他仲昆的汽车,仲昆心里真有些酸溜溜的感觉。吕教授那头刚拿起电话,仲昆便半真半假发问:“老同学,那谢姓小女子真是苏杨的妻子么?不会是你吕大教授的‘二奶’吧?如今中国有钱人很流行把‘二奶’送到美国来生孩子,那样国内后院就不会起火啦,我说你吕大教授怎么会如此热心替学生在美国找房子住呢。”

吕教授在电话那头很生气,也许家人在身边,他不得不尽可能压低嗓门,“仲昆你少胡说八道,谢如芳可是苏杨明媒正娶的老婆,两人都是国家公派赴美进修的博士,怎么可能专程去美国生孩子呢?”

仲昆听得出吕建华态度十分坦然,于是一本正经道:“既然谢如芳与你吕教授仅仅是师生关系,那咱们就亲兄弟明算账,我原先答应的每月四百美元房租得涨至六百美元。要知道我那套公寓共租给四个房客,日后要是多了个吵闹的小毛头,难说其他房客会不会退租,我得先收点风险保证金才行。”

吕教授讥讽道:“资本主义本性暴露出来了吧,对同胞一点感情都没有,只知道钱,嘁。”

仲昆毫不在乎吕教授的讽刺挖苦,“另外我把话说在前头,你吕大教授只要求我把房子租给你的学生,不能让我承担其他额外义务哦。在美国生孩子花费可不便宜,况且你那女弟子又没买过美国医疗保险,谁知道日后会有什么麻烦呢。”

这一夜吕建华教授久久无法入睡,他一直认为谢如芳是个事业心很强的女性,却不明白她为什么选择如此宝贵的出国进修机会去生孩子,她也像那些没见过世面的女人一样把那纸美国护照看得很金贵么?

仲昆把谢如芳和苏杨送到住处。这是套四室一厅的老式公寓,房龄至少在三十年以上。四个房间各为十五平方米,租给四家房客。客厅很大,却只放了台十八英寸旧彩电,看上去有些寒酸。仲昆告诉谢如芳和苏杨,客厅、厨房及卫生间等公用部位包括其中设施每位房客都能使用,但用完后必须收拾干净。房东仲昆每月第一天上门收取房租,只收现金,不能从银行转账,大概是为了躲税。仲昆临走时对谢如芳和苏杨说:“今天是八月二十九号,这三天就免收你二位的房租了,谁让我是吕大教授的老同学呢?九月一号我会准时上门的。”仲昆说完急匆匆走了,扔下两眼一抹黑的谢如芳和苏杨。

谢如芳本来还想跟仲昆打听一下附近有无妇幼保健院之类的医院,但又不好意思刚来就给人家添太多麻烦,只好把话咽回去。幸好房客中有个年轻华裔男子,来自中国香港,大家叫他小丁。小丁是从香港去加拿大的技术移民,本来在蒙特利尔一家电脑公司从事软件开发,收入很不错。可经济危机一来,这家小公司被大公司吞并了,裁员一大半,也包括小丁。小丁只好从加拿大来美国碰运气,现在旧金山一家华人开的电脑公司打零工,三十五岁还是单身。小丁听说谢如芳要找妇幼保健院,满脸惊异,“苏太太您是来美国生孩子的?那您买了美国医疗保险吗?听说生孩子时管产妇住院的那种保险每月得花两百美元,不然的话您只能去公立免费医院,可那样的医院排队等上一两个月也不知能否看一回病。”

苏杨问小丁:“那你们长期在美国生活的人怎么办?都买那样贵的保险吗?”

小丁苦笑着说:“买得起那样的保险我就用不到打零工了。不过我是加拿大公民,在加拿大有全额医疗保险,现在有个头疼脑热就自己去药房买点药吃,或找家华人开的中医诊所看看,实在不行只好回加拿大去,我怎么可能买得起美国的医疗保险呢?”

谢如芳原以为像美国这样的高福利国家,孩子一出生就能成为美国人,享受美国公民的福利待遇,说不定连母亲的产前检查都能免费呢。现在听了小丁的话,心里一阵阵发冷,却又怕苏杨为她担心,便强作笑颜道:“没什么,本来我也只想做一下产前检查,其实不做也没关系,我身体一向健康,孩子肯定没问题。”

小丁说:“苏先生、苏太太你们既然是房东的朋友,那就不妨请房东仲先生方便时开车带苏太太去公立医院登记个号做检查,我在美国用不起车,天天坐地铁上下班,我要有车的话也可以带你们去的。”

谢如芳和苏杨谢过小丁回到自己那间屋子,苏杨将手提电脑连上网络,吕建华教授的邮件已在等着他们。吕教授告诉谢如芳,仲昆要求将每月四百美元的房租涨到六百,原因就是谢如芳即将出生的孩子会使这处房子出租条件下降。谢如芳读完邮件,只觉得眼前一片漆黑,身子瘫软下来倒在床上。出国前,谢如芳为保证有足够财力在美国生孩子,她将自己的银行存款悉数换成美元现金带在身边,总共不过五千美元。她和苏杨从出国第一天起 F 大学就停发了两人国内工资,还得让他们自己花钱缴纳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四金”。而国家资助的出国进修生活费每人每月才一千美元,刚够美国人最低生活水平线,要不谢如芳也不用请导师吕教授出面找仲昆租房子。谁想到原先说好的四百美元房租转眼间上涨了一半,真让谢如芳心疼不已。

苏杨安慰妻子道:“六百就六百吧,人都到美国了,再心疼也来不及。过些日子等情况熟悉后我去找找打工机会,怎么也能挣出这点房租,你尽管放宽心好了。”苏杨说这话时其实心里一点把握都没有,他英语口语不怎么行,学的专业又偏,找打工机会谈何容易,总不能像当年吕教授那代人一样,出了国去餐馆洗盘子吧。


未完待续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