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价值世界
新产业、新经济、新时代!——价值中国公号——1、中国领先的商业财经社会化媒体;由专家产生内容的新媒体。关注宏观经济、新兴产业、管理智慧、投资分析等。2、集聚企业家、经理人、投资者、专家学者、分析师的职业社交网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雨果网  ·  “科技春晚”CES ... ·  10 小时前  
雨果网  ·  亚马逊标题新政!影响严重 ·  10 小时前  
跨境电商鹰熊汇  ·  17人被抓!据传跨境电商卖家涉及外汇违法…… ·  昨天  
雨果网  ·  亚马逊速度下架!这些产品不要碰 ·  2 天前  
跨境电商鹰熊汇  ·  广州TikTok卖家活动,一起来不?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价值世界

深圳被委以重任,一盘大棋正在展开......

价值世界  · 公众号  ·  · 2019-08-22 08:13

正文


作 者:沈帅波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广东,取自广南东路之缩写。宋太宗至道三年,朝廷将广南路分为东路与西路。就是今日之广东与广西。广南路即为汉地之南的意思。


秦统一六国前,北方才是最好最富庶的地方,浙江福建还是蛮荒之地,别说更南面的广东广西了。这里只有烟雾水气与疾病。


海洋文明的时代到来了,从宋代起,广州逐渐变成了商贸胜地。


与海洋文明渐进式崛起相比,北方游牧文明的爆发式崛起,率先击溃了中原农耕文明。


忽必烈的蒙古铁骑在今天广州边上的新会市崖山,灭亡了南宋。陆秀夫带着小皇帝一起跳了海,他说:“陛下,国家已经到了如此的地步,我们只能以死殉国。自此,华夏文明中断百年。”


清代虽说五口通商,但实际上只有广州真正起到了作用,于是广州率先成了一线城市。


故事还是得从1840年开始讲,那一年清政府在虎门销烟,触动了英国人的利益神经,同年鸦片战争爆发。据说林则徐骑着马,远远望见英国的舰队,吐了一口鲜血然后摔下了马。


次年1841年1月24日,英国占领香港。


1842年8月29日,英国政府同清政府签订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其中第三条规定把香港割让给英国。


1856年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朝政府于1860年10月24日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的中国领土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趁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又强迫清政府缔结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把位于深圳河以南、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及附近岛屿的中国领土,即所谓“新界”,租借给英国,为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


广南东路,见证了两次农耕文明与外来文明的相遇,一次游牧文明,一次海洋文明。


心有戚戚焉。


没有香港的特殊历史,就没有深圳这个小渔村走上历史舞台的机遇


或者说,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香港隔壁是谁,谁就会被选择成为“深圳”。放到今天,或许我们可以觉得不是那么回事了。但在七十年代的时候并非如此。

我们把时光拉回到1979年。


1979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接见交通部长彭德清与袁庚,听取关于招商局在广东宝安建立蛇口工业区的汇报。李先念批示:“拟同意。请谷牧同志召集有关同志议一下,就照此办理。


2月,中共中央调查部委员会为袁庚平反并恢复名誉。1979年7月20日,蛇口工业区正式运作。


袁庚这个历经坎坷的人,终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大放光彩。


没有他现在就看不到中国平安、招商银行、蛇口自贸区;没有他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很可能会被推迟;没有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92年就不会被确立。历史的洪流选择了他作为一个主义的践行者。


或许,你不了解他,但是他说过的一句话你一定知道: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就深圳讨论深圳,我认为这个思考还不够深刻。放到大湾区和珠三角讨论,也只是一种地缘性的思考。我们要将思考放到整个中国格局的思考中。


深圳的每一步,都是中国下一步改革的排头兵,试验田


故而《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意味着,一旦得以验证,便会大规模普及。整篇意见共十九条,涵盖方方面面。但其中有几点值得高度注意。


从“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有利于率先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这一句中,我们便可确信这既是对深圳的利好,也是对全国的利好。


第八条中写道: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在遵循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基本原则前提下,允许深圳立足改革创新实践需要,根据授权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提升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加大全面普法力度,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风尚。


这意味着深圳不仅仅是经济特区了。更是制度上的特区。


第五条写道: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未来通信高端器件、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领域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市场准入和监管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建立更具弹性的审慎包容监管制度,积极发展智能经济、健康产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中国向科技树的顶端迈进的进程并不会停止,并且会越来越快。同时有越来越多的制度来帮助之。


开篇写道:有利于更好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


全文七次提到大湾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粤港澳大湾区是继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世界第四大湾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


整个大湾区目前的经济体量是10万亿,有完善的产业集群及纵深。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中国未来与世界的接轨,在全球上的竞争,将充分得发挥出集群作战的优势。


同时,大湾区战略不只局限于经济层面,是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内政外交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战略。


另外有两点:一、不要老想着炒房,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


第五大点写道:率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


第十四条提到:“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加快完善保障性住房与人才住房制度。”


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虽然各大城市本地人躺着不动都能获得一定的红利,但是越开放城市,市场竞争会自动进行红利分配。


所以千万不能滋生高枕无忧的想法。那些躺着不动的本地人,最后都逐步被淘汰下去了。


深圳的精神是什么?从蛇口工业区走上历史舞台时,或许就已经诞生了。他是锐意进取,他是自强不息,他是英雄不问出处,他是相信向上的力量。


北上广深。除了深圳,都起码繁荣了百年,乃至几百年。北京从元大都起,广州从南宋起,上海从清末起。所以他们都各自有各自的土著,他们也因此有很多傲慢与偏见。


但当我们说到去深圳,好像约等于去奋斗的时候。我想这便是深圳在人们心中的心智。而这种心智形成了一种对人才的虹吸的能力。就好像说到成都,大家都觉得比较休闲。很少有人想着去成都奋斗。


这一旦成为一种共识,便产生了巨大的力量。而这种认知,才是各个新一线城市,要思考的,你在大家心中到底代表了什么?你如何创造出更吸引人的认知?


所以当我们讨论深圳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这种奋斗的精神,如何影响更多得年轻人。


我们不能忘记的是,中国快速的崛起,与几代人相信奋斗可以改变命运密不可分。


但如果奋斗无用论在还未进入正循环的年轻人中蔓延开来,垮掉的便是相信它的年轻人,受伤害的便是没有即时扭转这种认知的城市。


深圳的地缘优势,大多数城市不可能复制,但有的东西可以去创造:那就是创新+人才。


这几天,关于深圳的只有利好和利好。但我们还是得冷静客观得思考一些问题。


一、2018年深圳的GDP突破2.4万亿元,达到了24221.98亿元人民币。在我国大陆地区,人均GDP除了以资产资源为主的城市。比如克拉玛依市和几个别的类似的城市外,排第一,高于北京和上海。这意味着经济继续向上冲刺,已无参考对象了。深圳需要自己找到一套方法。


二、深圳的一部分红利来源自没有什么历史包袱。整个城市的平均年龄是33岁,几乎以外来移民为主体,来的人都是来奋斗赚钱的。每年仍然有50万的新增外来人口。医疗问题,养老问题并未凸显。别的城市要面对的赡养老人等等问题,在这里都没有出现。但总有一天会出现,怎么提前预防?如果把别的几个特大城市的包袱都甩掉,深圳还是不是最强的?


三、深圳已经是一个特大城市了,他有了一批先富起来的人,这个城市怎么进一步让“水”不静止,创造出更多的希望,是全国都在看的。


徐瑾在经济学大师30讲中提到:

经济学家赫希曼在1958年撰写了《经济发展战略》。在赫希曼看来,发展的路径是一个链条,是靠一个现象推动一个现象,一个发展推动另一个发展。这个过程,本来就是不平衡的。



邓说:

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这其实就体现了非平衡增长的智慧。



四十年前,深圳是这个意义,四十年后还是这个意义。


再读读第一段,你大概能明白我为什么要在第一段写和深圳好像无关的事情。


但万物必然相连,"广南东路"的过往,我们不能忘记。


因为不忘记,所以更加奋斗。


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荣辱与兴衰。


四十年前,历史选择了深圳。四十年后,他再一次被选择。


但其实,是这个国家被选中,我们都见证了这个国家的复兴。


我们都分享了国运的红利。


这是我们所有人的远大前程。


问题总是有的,但解决问题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我们始终要相信,悲观者往往正确,但乐观者往往成功。


~~~~~~~~~~


{延伸阅读}


1979年以来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


2018年12月13日08:40  来源:深圳特区报


原标题:潮起东方 历史巨变

1979-2017年深圳市GDP增长轨迹。

2012-2017年深圳市R&D支出占GDP比重变化。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抉择,开启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转折新时期,深圳就是这次历史性转折的产物。

  自1979年3月撤县设市、1980年8月设立经济特区以来,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风险挑战,深圳始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建设日新月异。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坚定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习总书记对广东和深圳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

  ——本地生产总值由1979年的1.96亿元提升到2017年的22438.39亿元,按不变价计算,38年增长2152倍,年均增长22.4%,高于同期全国9.6%和全省12.7%的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居全国内地城市第三位。

  ——人均GDP由1979年的606元提升到2017年的183127元(按照平均汇率折算为2.71万美元),扣除价格因素,38年增长56.3倍,年均增长11.2%,居内地副省级以上城市首位。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1979年的0.61亿元提升到2017年的30702.65亿元,38年增长28759倍,年均增长31.0%,居内地城市第三位;工业增加值2017年达到8688.26亿元,居内地城市首位。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1979年的0.59亿元提升到2017年的5147.32亿元,38年增长8667倍,年均增长26.9%,居内地城市第十五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9年的1.13亿元提升到2017年的6016.19亿元,38年增长3234倍,年均增长23.7%,居内地城市第七位。

  ——进出口总额由1979年的0.17亿美元提升到2017年的4139.50亿美元,38年增长8545倍,年均增长26.9%,居内地城市第二位。其中,出口总额由1979年的930万美元发展到2017年的2442.21亿美元,38年增长9565倍,年均增长27.3%,连续二十五年居内地城市首位。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979年的0.17亿元提升到2017年的3332.13亿元,38年增长20065倍,年均增长29.8%,居内地城市第三位。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5年的1915元提升到2017年的52938元,32年增长26.6倍,年均增长10.9%,居内地大中城市第八位。 

  设立经济特区以来的38年,是深圳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的38年,是深圳综合实力和城市竞争力由弱变强的38年,深圳由一个边陲小镇发展为一座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


 1

  GDP年均增长22.4%,创造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

  

从历史阶段看,深圳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9-1992年,这是深圳特区初创时期。这一阶段主要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外向型经济。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生产力得到巨大释放,经济呈现高速增长,1980-1992年,深圳GDP年均增长37.4%,远高于同期全国9.5%和全省14.1%的平均水平。

  

第二阶段是1993-2012年,这是深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支柱产业较快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从邓“南方讲话”起,深圳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经济发展新的突破口,并从2000年以来重点确立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产业。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金融业稳居全国第三,以供应链、物流、电子商务等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异军突起。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深圳开始谋划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后出台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振兴发展政策,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1993-2012年,深圳经济平稳较快增长,GDP年均增长16.8%,高于同期全国10.2%和全省13.0%的平均水平。

  

十-八-大以来是第三阶段,这是深圳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阶段。深圳坚持转型升级、创新驱动、质量引领、绿色低碳发展方向,全力推动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这一时期,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经济发展的创新性和内生动力明显增强。2013-2017年,深圳GDP年均增长9.2%,高于同期全国7.1%和全省7.9%的平均增速。


 2

  

经济总量跃居内地城市第三,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飞跃

  

经济规模跃居内地城市第三。1979年,深圳GDP只有1.96亿元,1992年提升到317.32亿元,居内地城市第六位,1996年突破1000亿元,1997年和1999年分别跃升至内地城市第五位和第四位,2005年突破5000亿元,2010年突破万亿元大关,是全国内地第四个突破万亿元大关的城市。2016年较2010年翻番,是内地第三个GDP突破两万亿元的城市,首次居内地城市第三。2017年达到22438.39亿元,继续居内地城市第三,在全国省级排名提升至第15位,在世界各国和地区排名提升至第36位。

  

人均GDP居内地副省级以上城市首位。1979年深圳人均GDP只有606元,1981年突破1000元,1991年突破1万元,1992年提升至12827元,1980-1992年这一阶段,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倍,年均增长16.5%。2004年和2010年,分别突破5万元和10万元,2012年达到12.68万元。1993-2012年这一阶段,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8倍,年均增长9.2%。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人均GDP平稳较快发展,2017年达到18.31亿元,居内地副省级以上城市首位,超过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1979年,深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0.17亿元,1983年和1988年分别突破1亿元和10亿元,1992年提升至42.96亿元。1980-1992年这一阶段,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48.6倍,年均增长52.9%。1996年、2006年和2010年,分别突破100亿元、500亿元和1000亿元,2012年达到1482.08亿元。1993-2012年这一阶段增长33.5倍,年均增长19.4%。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效益明显,2014年和2016年分别突破2000亿元和3000亿元,2017年达到3332.13亿元。2013-2017年,深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3倍,年均增长18.4%,并且累计为国家贡献21135亿元。


 3

  经济结构深刻变革,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

  

服务业比重上升,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深圳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在总体经济中比重下降,工业快速发展,服务业稳步提升,三次产业结构由1979年的37.0∶20.5∶42.5调整为2017年的0.1∶41.3∶58.6。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从1979年的0.40亿元增加到9266.83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长28.3%;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从1979年的0.23亿元发展到2017年的8688.26亿元,按不变价计算,38年年均增长29.7%;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979年的0.83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3153.02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长21.7%。

  

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深圳确立并重点发展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产业。2017年,深圳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达到14225.81亿元,占GDP比重达到63.4%,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7359.69亿元,占GDP比重32.8%。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有力促进了经济稳定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2年的近30.0%提升到2017年的40.9%。

  

工业和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2年的70.4%提升到2016年的74.2%,提升3.8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2年的57.7%提升到2016年的65.2%,提升7.5个百分点;因统计口径调整,2017年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71.0%和65.6%,分别高出全省17.8个和36.8个百分点。以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2012年的66.4%提升到2017年的70.8%。

  

三大需求结构持续改善。1979年以来,投资、消费、净出口三大需求对深圳经济拉动的协调作用不断增强。消费率和资本形成率由1992年的36.5%和48.1%优化为2017年的41.2%和34.7%。规模以上工业内销比重由2012年的48.1%提升到2017年的57.7%,提升9.6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和工业技改投资比重提高,2017年工业及工业技改投资比上年增长20%以上,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17.8%;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2012年的约30.1%提升到2017年的51.0%。一般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由2012年的28.0%提升到2017年的43.1%;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由2012年的53.0%下降至2017年的34.8%。


4

  发展动力加快转换,创新驱动持续增强

  

R&D支出占GDP比重居世界前列。2013-2017年,深圳R&D支出分别为584.61亿元、640.07亿元、732.39亿元、842.97亿元、976.94亿元,环比增速分别为19.7%、9.5%、14.4%、15.1%、15.9%,年均增长14.9%,占GDP比重由2012年的3.67%提升到2017年的4.35%,居世界前列。

  

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继续居全国前列。2017年,深圳专利申请量17.71万件,授权量9.43万件,比2012年分别增长1.4倍和93.6%;发明专利申请量6.03万件,授权量1.89万件,分别增长93.9%和44.3%;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近90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2倍;有效发明专利维持5年以上的比例达86.3%,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获中国专利金奖5项,占全国的20%。

  

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居世界前列。2017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突破2万件,达到20457件,是2012年的2.5倍,占全国申请总量的43.1%(不含国外企业和个人在中国的申请),连续14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其中华为、中兴位列全球PCT申请量前两位。在世界国家和地区排名上,仅次于美国的56624件、中国的48882件、日本的48208件,居第四位。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载体涌现。至2017年底,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1230家,是2012年的3.9倍。全市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创新载体1688家,比2012年增加928家,是2012 年的2.2倍,年均增长17.3%。其中,国家级创新载体103家,省级创新载体253家。作为深圳设立研发机构主力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截至2017年底,拥有研发机构4296个,比2012年增加3688个,增长7.1倍,年均增长47.9%。

  

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1979年零起步到2010年突破1万亿元大关,用了32年;从2010年的1万亿元迈向2017年的2万亿元,用了7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2012年的12931.82亿元提升到2017年的21378.78亿元,年均增长10.6%;增加值由2012年的4135.24亿元提升到2017年的7359.69亿元,年均增长12.2%,占GDP比重提升至32.8%。


 5

  人民生活发生巨变,由温饱迈向全面小康

  

就业规模稳步扩大,就业结构深刻变化。建立特区以来,深圳不断完善就业政策,大力促进就业,就业总量保持稳步增长,就业形势总体稳定。1979年,全社会就业人员13.95万人,1990年超过100万人,1992年达到175.97万人,2012年增加到771.20万人,2017年达到943.29万人,38年来,全社会就业人员年均增长11.7%。2017年末,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分别为1.75万人、419.19万人、522.36万人,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结构为0.2∶44.4∶55.4。2012年以来,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稳步上升,就业人员结构进一步优化。

  

居民收入大幅提升,收入分享持续扩大。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5年的1915元提升至2017年的52938元,32年增长26.6倍,年均增长10.9%。其中1985-1987年为起步期,增长9.2%,年均增长4.5%;1988-1997年为高速增长期,增长7.9倍,年均增长24.4%;1998-2004年为平缓增长期,增长48.5%,年均增长5.8%;2005-2013年为快速增长期,增长1.1倍,年均增长9.6%;2014-2017年为平稳增长期,增长29.3%,年均增长8.9%。

  

消费水平大幅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深圳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1985年的1790元提升至2017年的38320元,32年增长20.4倍,年均增长10.0%;消费收入比由1985年的93.5%下降至2017年的72.4%;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85年的47.5%逐步下降至2017年的30.0%;在外就餐消费金额占食品消费金额比重由1985年的0.1%上升至2017年的28.9%。随着居民收入与生活水平提高,深圳居民家庭越来越注重当下生活品质和未来发展潜力方面消费支出,“发展型”消费支出(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占消费性支出比重由1985年的13.9%上升到2017年的25.5%。

  

社会保障事业持续推进,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至2017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133.53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0.79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151.01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45.10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089.49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160.57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100.68万人,其中异地劳务工工伤保险参保人数926.83万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人数5126人;全年共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4464.42万元。


  6

  社会事业繁荣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全面提高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总体水平大幅提升。1979年以来,深圳教育事业实现了由农村教育向现代化城市教育的巨大跨越。各类学校由1979年的340所增加到2017年的2437所,增长6.2倍。其中普通高等学校由1983年的1所增加到2017年的12所,基础教育学校由1979年的340所增加到2017年的2393所。各类专任教师由1979年的0.08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12.85万人,增长159.6倍。其中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由1983年的80人增加到2017年的5572人,基础教育专任教师由1979年的752人增加到2017年的12.03万人。各类在校生2017年达到202.30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9.6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3.92万人,普通中学41.76万人,小学96.45万人,幼儿园50.50万人。

  

文化事业长足发展,文化产品日趋丰富和完善。1979年以来,深圳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广大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2017年,全市有各类公共图书馆638座,公共图书馆总藏量4075.31万册(件),拥有博物馆、纪念馆47座,美术馆10座,拥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2座,广播电视中心3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全市电影放映企业数250个,电影发行企业数3个。2017年报纸出版26147万份,杂志737万册;图书1639万册。

  

卫生事业成就瞩目,卫生保障服务水平大幅提高。深圳积极推进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健全,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卫生机构数由1979年的62家增加至2017年的3492家,增长55.3倍;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至2016年的80.86岁;卫生机构床位数由1979年的597张增加至2017年的43868张,增长72.5倍;卫生工作人员数由1979年的0.12万人增加至2017年的10.44万人,增长86.0倍;2017年,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完成诊疗量8705.44万人次,其中处理急诊746.37万人次,入院人次150.73万人次,病床使用率84.8%。

  

体育事业长足发展,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体育设施日趋完善,在体育场馆建设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新建了大运中心、深圳湾体育中心、大学城体育中心等22个重大体育设施。2017年,深圳举办单项比赛次数达299次,二级运动员发展人数和二级裁判员发展人数分别为477人和413人。全民健身活动增多,培育了“新年步步高登山”、“全民健身日”、“市民长跑日”和“全民健身月”等群众性体育活动品牌。

  

取得的成就已载入史册,更加艰巨的任务正摆在面前。在新的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中勇当尖兵走在最前列,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深圳市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