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句老话:先有德胜门,后有北京城。此话不知是否属实,却道出了德胜门的来龙去脉。元朝末年,大将军徐达率领大军攻破了元大都,元顺帝急忙从大都城的北门健德门逃走了,元朝从此灭亡。
徐达便把健德门改为德胜门,也叫得胜门,可能是纪念明军取得胜利的意思。这是洪武元年的事(1368年)。
到了永乐十八年(1420年)修北京城时,就把大都城的城墙南移了两公里,另外修了城门和瓮城,还叫德胜门。由此可见,德胜门的命名早于北京城52年。
德胜门在北京城西北,是朱棣修建北京市修的一座城门,历来是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重要关口。
还记得历史书上的“土木堡之变”吗?当年瓦剌军进攻北京,兵部尚书于谦率领大军驻守在德胜门外,大败瓦剌军。
这次胜了,结果保住了北京。否则中国的历史将被改写。德胜门就是这一史实的见证。
北京至今还有于谦祠,在建国门内大街南。周边胡同都被拆光了,只有于谦祠还在。于谦墓,在杭州西湖。
不记得于谦?你也许还记得这首《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末,一场兵败,结果却丢掉了北京。
明末崇祯皇帝与李自成PK时,曾派吏部右侍郎李建泰带兵攻打李自成,据说走的就是德胜门。最后士兵不战自溃。李自成大军乘胜追击,打下北京城。
后来清兵进德胜门时,据说还要高唱“得胜歌”。老北京人讲,这得胜歌就是单弦(八角鼓)的前身。
京内城有九门,这九门都有城楼和箭楼。可德胜门的箭楼却有点不同。拿正阳门来说,箭楼下有门洞和城门,而德胜门的箭楼却没有门洞和城门,奇怪的是,京城九门之中,仅此一座,你说神不神奇。
那么从德胜门是如何进出北京城呢?原来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箭楼只负责作战,不负责通行,而东侧的闸楼,是对外进出的唯一通道。
德胜门的箭楼好似界碑,南侧为内城,北侧为外城,按当地百姓的俗称就是“德内”和“德外”。
这“德外”,最早北京人叫它它为“德外关厢”。在老北京时代,德外关厢就比较繁荣,做买卖商户很人,铺户从护城河北岸一直向北到五路通路口,全长近三华里。
德外大街东西两侧各种店铺排列,卖副食的“源顺长”、“妇女商店”、卖油盐酱醋的“万和顺”、卖粮食的“新宝源”、卖土产的“广源永”、煤铺、切面铺、自行车铺,剃头棚,小医院,景泰蓝厂,银行、澡堂子……
马路上车来车往,人头攒动,摩肩接踵,醒目的白色礼拜帽间杂其中。可街筒子的各种食品香味儿也会不时的飘进你的鼻腔,撩拨你蠢蠢欲动的食欲。
清真小吃店“西三元”的小吃琳琅满目:油饼、糖油饼、蜜麻花、糖耳朵、油酥火烧,螺丝转儿,豆面丸子、炸豆腐、豆浆、豆腐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三元的烧饼,那叫地道。别外,德外羊头肉李记的五香酱羊头又是一美味。
要论德外吃食,惠四爷的炸黄花鱼在当时也是街上的一绝,就这么跟您说吧,惠四爷的炸黄花鱼那是蝎子拉屎——独一份。炸完了往出一摆,让您流哈拉子,买一条,咬上一口,就会露出雪白的蒜瓣肉,呵!鲜香啊,吃的顾不上抬头,馋虫尽数撂倒。这光景再也没了。
德胜门城楼东侧,曾是“晓市市场”,大致范围在德胜门到鼓楼的大街两侧。当年的德外晓市(后迂于后海边),每日拂晓天还黑着即开市,天亮就收,俗称鬼市。
货主不外乎几种人:有的是打小鼓儿收破烂儿的;有的是八旗子弟,满清灭亡后家道败落,只好变卖祖宗留下来的东西糊口,他们怕熟人看见丢人,常在头上蒙块布;还有的就是小偷儿,趁天黑销赃。
当然晓市“灯下黑”售假的也多,就连卖孩子的都有假。逛晓市的人每天都黑压压一片,有淘着宝的,有打了眼的,有买着名人字画的,有买着黄鼠狼尾巴其实是大黄鼠的,苦笑不得。到上世纪80年代,这里又成为北京假烟贩卖的集中地。
德胜门城楼西侧,有胡同叫“冰窖口”。这里曾是万历年间建的皇家冰窖所在地。当时的冰窖为建在河边的半地下建筑,方便打冰及储存。据老辈人讲,“三九”以后就可以打冰了,一般一个冬天最多可以打五茬冰。
打出的冰拉到冰窖口,由窖内工人拉入冰窖。冰块进了冰窖要一层层叠放整齐,上面盖上草帘保温,最后封口保存,等热天拿出来卖。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城内的食品店、街边店。用天然冰块冰镇的啤酒、北冰洋汽水随处可见。后来因人造冰的大量使用,有数百年历史的冰厂迅速消失了。
从安定门外到德胜门外,自东向西,有一条脚夫们踩出的小道,就是现在安德路的前身。途中,开有一专供脚夫们饮水歇息的小店,人称六铺炕。
据说六铺炕本是茶馆带酒座的铺子。掌柜的姓杨,人称杨二。这个茶酒馆开业的时间大约在清末民初,有土房五间,三间北房,两间西房。
由于它离当地的西营房很近,所以来此吃茶喝酒的人多是提笼架鸟的八旗子弟。由于茶酒馆地外荒郊野外,亦是太监、商人、八旗子弟的赌博场地。据当地人讲,1923年前后六铺炕茶馆就歇业了。
德胜门的箭楼南侧,当地百姓的俗称就是“德内”,全长1公里多地。从明朝开始德内大街开始渐渐形成。它是内城中为数不多的斜街之一。
德内大街遍布着许多历史悠久有着各种各样名称的“胡同儿”和“街”,但每个“胡同儿”和“街”的一砖一瓦和一草一木,都有它的一段陈年往事。
德内大街的中部,有座明朝建的“德胜桥”,经过几百年的风雨,依然很坚固。它也是什刹海西海,也就是积水潭与什刹海后海的分界线。
三不老胡同位于德内大街中部路西,著名的航海家、明朝三宝太监郑和的故居,曾坐落在这个胡同东口路北。
德内大街的中部路东,是刘海胡同。1931年与末代皇帝溥仪离婚的淑妃文秀,曾搬到这条胡同居住过。
延年胡同位于德内大街的南部路东,原叫“馓子胡同”,胡同南侧是庆王府的北墙。延年胡同的3号院,曾是清末慈禧太后宠爱的太监总管李莲英的一处私宅。
护国寺街位于德内大街的南部路西。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溥杰的旧居位于护国寺街52号,1994年溥杰去世后,他女儿将房产捐献给全国政协。
其实德内大街附近的胡同远不止这几个。时间弥久,这些古老的胡同里面越散发着沉积了几百年的京韵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