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买入银行股》
从大类资产配置的角度,我们还可以把非自住的投资性房地产投资纳入比较。根据一般经验,目前在北、上、广、深这
4
个一线城市,买房后放租的收益率大概是
1%
左右。也就是说,总价
1000
万左右的房子,毛坯月租金不到
1
万元。装修后会高一些,但是算完折旧是差不多的。这个水平完全不能与银行股的股息率相比。而且这里还没有考虑房产税的潜在影响。
当然,从过去五年或者十年的价格涨幅来看,房子远胜于银行股。但是我想说,这样比较是不公平的。因为银行股的价格目前正处于严重低估的状态。
股神巴菲特拥有的金融控股公司叫伯克希尔哈撒韦。它本身也是一家上市公司。但是巴菲特在计算自己的投资收益时,从来不考虑自家公司的股价。他是按照公司净资产来计算的。换句话说,在巴菲特眼中,伯克希尔哈撒韦永远是
1
倍市净率。市场给予公司的估值或高或低,他都当成是市场先生的聒噪,一笑置之。
如果我们采用巴菲特的视角,用银行股的净资产收益率来跟房价相比,那就不遑多让了。毕竟连续那么多年,年年两位速增长,恐怕没有几个城市、几个楼盘可以做到。
也许还是会有人质疑,巴菲特可以那么算,是因为他自己就是大股东。而我们则是银行股的小股东啊。采用这种算法会不会有点自欺欺人呢?
在我看来,这种说法还是被当前的极端低估值迷住了眼睛。假如几年之后,银行股的估值水平回到
1
倍市净率,甚至更高。又怎么说呢?那时候大家就会发现,只按照账面净资产计算收益,其实才是更保守的。所以分析大类资产长期配置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要考虑市场估值的波动,直接看净资产收益率。为什么要让市场先生影响你的判断呢?
据我所知,欧美的房产出租手续和法规极为繁琐,所以很多人只是从一套房子里腾出一间来招揽租客,补贴家用。专门购置一套完整公寓用来放租的属于少数。真有那么大资金量的话,人们更愿意选择持股吃息。打理起来方便,流动性也好。
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华尔街就有一个概念叫做孤寡股(
widow and orphan
stock
)。专指那些分红高,波动小,孤儿寡母可以赖以生存的股票。而且这里还有一个特别的要求,即这种股票的业绩不能走独立行情。宏观好,它也要好,宏观差,它也要差,突出一个相对稳定性。
为什么呢?因为欧美市场普遍相信一条原理:任何投资标的,但凡它有独立上升的时期,必然也会有独立下降的时期。上升也独立,下降也独立,最终投资者的资产规模就会偏离原本的社会阶层。有可能是向上跨越,当然也有可能是向下跌落。
所以成熟市场的典型投资者被称为老钱(
old money
),他们跟我们
A
股同行的心态是很不一样的。人家不求跨越阶层,只求锁定财富排序位置。按照这个要求,大型银行是孤寡股的天然候选对象。比如说,汇丰银行就曾经是香港市场最著名的孤寡股。
经过几十年快速发展,中国现在也有相当一批投资者客观上符合了“老钱”标准。只不过他们自己的心态可能还没有与时俱进,仍然停留在“新钱”状态。或者说,沉淀的时间仍然还不够长久,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