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早期文字的书写载体有好几种。殷商时期,人们在甲骨上书写占卜结果。《墨子》中提到,古代圣贤将治世之道“书之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盘盂,传遗后世子孙。”也就是说古人将文字书写在竹简或缣帛上,刻写在玉石、金属器皿上。玉石、青铜器当然不可能进行装订,有些甲骨虽然也有钻孔,可能曾用绳子串联,但主要目的应是为了排序,也很难算得上是装订。真正的装帧,应当滥觞于简册。
《尚书》中有“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的记载,简册是否真的起源于殷商时期,目前还不确定,但至少到了东周时期,在竹木简上书写文字已相当普遍。写有文字的竹木简叫“札”,再用绳子编连起来叫“策”,《春秋左传正义》有“单执一札谓之为简,连编诸简乃名为策”的说法。“策”又与“册”相通,从“册”的字形上可以看出,就像是连缀在一起的竹木简,如《说文解字注》:“册,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用于编连竹木简的绳子称为“编”,丝质的称为“丝编”,皮质的称为“韦编”。《史记》记载,孔子读《易经》“韦编三绝”,意思就是读书读得用心,把竹木简的皮绳都磨断了很多次。
竹木简的编连方式有两种,较常见的一种类似于编竹帘,根据竹木简的长度不同,用二到四根绳子并排编起来。另一种则是在竹木简的上端钻孔,用绳子穿孔把竹木简串连起来,竹木简下端垂着,像梳子的齿一样,如《释名》“札,栉也,编之如栉齿相比也。”“栉”(zhì)就是梳子的意思。
为了防止文字磨损,古人会在正文的前面留一条或多条空白简,称为“
赘简
”,可以算是书籍封面的起源了。竹木简上能够书写的文字毕竟有限,一部书往往需要多册竹木简才能写完,这时就需要把书分为多篇,每篇都有篇名,一册简对应一篇,如《孙子兵法》分为十三篇。为了便于查找,还会在赘简的背面上端写上篇名,下端写上书名,类似于现在的书脊。
简册书写完毕后,有时还会在简册的背面用笔或刀斜斜地画上一条线,这样就简单方便地标识了简册的顺序,即便遇到孔夫子这样“韦编三绝”的读者,也能够很快地重新排列好,好比有了“页码”。收纳简册的时候,以最后一根简为轴,自左向右收卷,卷成一束,写有书名和篇名的赘简正好露在最外边,成为“封面”。卷好的简册用绳子捆扎好,装入帛布囊中,或盛放在筐箧里,这样一卷简册就算是“装帧”完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