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孔夫子旧书网
网罗天下图书,传承中华文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湖北经视  ·  武汉樱花开了!颜值最高的盛花期就在…… ·  2 天前  
CFC农产品研究  ·  【妙笔花生】22年行情能否复刻?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孔夫子旧书网

旧闻|古书装帧“颜值”有多高

孔夫子旧书网  · 公众号  ·  · 2019-07-14 17:25

正文

经龙装《红楼梦》

编者按: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古代书籍都是线装书的样子,其实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样式丰富多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匠心智慧。那么,古代书籍究竟长什么样?“颜值”究竟有多高?都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1

书籍装帧始于竹木简册,连编诸简乃成“册”

先秦时已有“封面”和“页码”


中国古代早期文字的书写载体有好几种。殷商时期,人们在甲骨上书写占卜结果。《墨子》中提到,古代圣贤将治世之道“书之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盘盂,传遗后世子孙。”也就是说古人将文字书写在竹简或缣帛上,刻写在玉石、金属器皿上。玉石、青铜器当然不可能进行装订,有些甲骨虽然也有钻孔,可能曾用绳子串联,但主要目的应是为了排序,也很难算得上是装订。真正的装帧,应当滥觞于简册。


《尚书》中有“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的记载,简册是否真的起源于殷商时期,目前还不确定,但至少到了东周时期,在竹木简上书写文字已相当普遍。写有文字的竹木简叫“札”,再用绳子编连起来叫“策”,《春秋左传正义》有“单执一札谓之为简,连编诸简乃名为策”的说法。“策”又与“册”相通,从“册”的字形上可以看出,就像是连缀在一起的竹木简,如《说文解字注》:“册,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用于编连竹木简的绳子称为“编”,丝质的称为“丝编”,皮质的称为“韦编”。《史记》记载,孔子读《易经》“韦编三绝”,意思就是读书读得用心,把竹木简的皮绳都磨断了很多次。


竹木简的编连方式有两种,较常见的一种类似于编竹帘,根据竹木简的长度不同,用二到四根绳子并排编起来。另一种则是在竹木简的上端钻孔,用绳子穿孔把竹木简串连起来,竹木简下端垂着,像梳子的齿一样,如《释名》“札,栉也,编之如栉齿相比也。”“栉”(zhì)就是梳子的意思。


为了防止文字磨损,古人会在正文的前面留一条或多条空白简,称为“ 赘简 ”,可以算是书籍封面的起源了。竹木简上能够书写的文字毕竟有限,一部书往往需要多册竹木简才能写完,这时就需要把书分为多篇,每篇都有篇名,一册简对应一篇,如《孙子兵法》分为十三篇。为了便于查找,还会在赘简的背面上端写上篇名,下端写上书名,类似于现在的书脊。


简册书写完毕后,有时还会在简册的背面用笔或刀斜斜地画上一条线,这样就简单方便地标识了简册的顺序,即便遇到孔夫子这样“韦编三绝”的读者,也能够很快地重新排列好,好比有了“页码”。收纳简册的时候,以最后一根简为轴,自左向右收卷,卷成一束,写有书名和篇名的赘简正好露在最外边,成为“封面”。卷好的简册用绳子捆扎好,装入帛布囊中,或盛放在筐箧里,这样一卷简册就算是“装帧”完毕了。


2

古人做书好“仿古”

纸书仿帛书做成卷轴,还有豪华精装版


帛书中的“帛”指缣(jiān)帛,是一种白色的丝织品。用缣帛制作书籍,大约起源于春秋时期,曾在很长时间内与简册并用,合称为“竹帛”,如《说文解字注》“著于竹帛谓之书。”从出土的帛书实物来看,上面多有边界栏,或用笔画成,或用彩线织成,根据颜色不同,分别称为“朱丝栏”或“乌丝栏”。《后汉书》中说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清领书》。”“白素”就是白色的缣帛,“朱介”通“朱界”(朱丝栏),也就是边界栏。这些边界栏很可能是对竹木简册的模仿,上下两条边栏是简册编绳的象征,而竖直的边栏则是竹木简的再现。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批的帛书,其中有些帛书像简册一样卷成帛卷,这应该就是“卷轴装”的雏形了。


唐代紫檀金银绘书几(复原图),专门用于阅读卷轴书籍,现藏于日本正仓院


帛书虽然有质地轻薄、易于携带等优点,但毕竟制作成本太高,因而古代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发明了质优价廉、便于书写的纸张。考古发掘中多次发现西汉时期纸张的实物,有的上面还写有文字,只是这些纸的质地较为粗糙,其主要作用大约是包裹物品。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解决了“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的问题,因而“天下莫不从用焉”。


有趣的是,纸书在出现初期,也仿照简册和帛书的样子做成卷轴。西晋傅咸所作《纸赋》称赞纸张“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屈可伸,能幽能显。”证明当时的书籍是成卷的。唐代《续高僧传》中多次提到隋唐时期的佛经采用卷轴的样式装帧,如唐玄奘上书皇帝,请求其对翻译好的佛经评价时说“所获经论奉敕翻译,见成卷轴,未有铨序,伏惟陛下睿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曾发现大量的写经,也大多为卷轴装。


卷轴装的方法是将写好文字的纸张按顺序粘接成一幅长条,在长条的末尾粘裹一根圆木棒,即“轴”。长卷的卷首粘贴一张质地较为坚韧的纸张或丝织品,称为“褾”(biǎo),也叫“包首”或“玉池”,上面接有带子。卷的时候用轴从左向右将纸张卷起,卷好后用褾包在最外层起到保护作用,最后用带子捆扎好即可。当然,古人的卷轴书籍也有豪华精装版,如《隋书》记载,隋炀帝时期,秘书阁藏书“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可谓是华丽至极了。


3

线装书的前世今生

“龙鳞装”诞生与唐诗有关,宋代出现“蝴蝶装”


卷轴装的长卷纸书阅读翻看起来不太方便,因而后来又发展出册页形式的装帧方法,从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一直到线装。


较早出现的“经折装”,是简单地将长卷从头至尾按照一定宽度连续左右折叠,使之成为长方形的一叠,再在前后用厚纸粘接上封皮,从外形上看已经有些类似于现在的书本了。元代吾衍《闲居录》中说:“古书皆卷轴,以卷舒之难,因而为折。”如今在影视剧、文化衍生品中常见的奏折,就是经折装的典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