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互联网的那点事
@互联网的那点事(alibuybuy.com)官方微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注意区分棉柔巾和绵柔巾#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互联网的那点事

共享单车垮了第一家,人们还能共享点啥?

互联网的那点事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6-20 17:45

正文

6月16日,摩拜单车高达6亿美金的E轮融资的消息,再度引爆了互联网行业的热议:谁说共享经济只是看上去很美,资本的力量正在塑造下一个创业独角兽。

然而就在3天前,共享经济正经历着自晋升为风口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6月13日,来自重庆的悟空单车宣布停止对现有单车的支持服务,退出共享单车市场。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悟空单车创始人表示搭进去的300多万资金,外加一千多辆单车就当“做慈善”了。"

被触动的远不仅仅是共享单车。当人们发现热钱流动最快的共享单车行业都已经开始经历生死劫,那些花式入场共享经济的后来者们不由得捏了一把汗——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篮球这些模式到底靠不靠谱?

第一家垮掉的共享单车出现了,我们还能够共享点啥?

用户层面:共享是“花小钱办大事”

无论是听从深埋在DNA里的原始本能,还是日积月累塑造于自身的社会属性,但凡有能够独占的机会,人们就不愿意去选择共享。

这个看起来“政治不正确”的规律成为了不少鄙视链成立的根本原因。

尤其是在信息、资源、技术不断高速流通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希望通过“独占”的方式来保证产品质量、使用体验的最大程度优化,保证自己成为产品(服务)优化的最大受益者。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iOS之于安卓、安卓之于其他定制ROM,比如索法之于软粉、PS4之于XBOX,再比如steam之于网游、网游之于页游……

因此当用户寻求共享经济作为解决方案的时候,他们的诉求其实已经非常明确的表达出来了:在普通的市场交易行为中,他们难受支付理想中的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成本,只能寄希望互联网经济对于边际成本的节省,来最大程度地降低“入口门槛”。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人们都看好“共享单车”,却对同样看起来是租赁业务换皮的“共享充电宝”冷嘲热讽的原因。

这样的差别并非来自于偏见,也并非是入场者们故意带的节奏,而是共享单车解决的出行虽然看上去同样廉价,但出行方式的提升却是一个体验提升和支付成本同样显著的行为,增加了用户的“花小钱办大事”的感觉。

而共享充电宝呢?千元机正在不断实现着超长待机、电量管理也逐渐成为了现代人的一种本能——人们愿意为应急买单,但应急也就注定只能成为一个备选答案。

因此如果共享经济还能找到下一个接力者,那么这个接力者的本质也应该是一件可以花小钱办成的“大事”。

创业者层面:均摊成本≠节约成本

现在的共享经济,3天就能遇到一个坎。

摩拜E轮融资的3天前出现了第一家垮掉的共享单车,3天后他们的投资人马化腾又和最大的竞争对手ofo在朋友圈里互相怼了起来。

互怼的话题针锋相对,大到两款产品的市场数据,小到单车基本配备的智能锁以及“小灵通”。

虽然几百字的争论并不能让共享经济的话题从争论变成一个定论,不过至少一个最根本的问题被清晰地勾勒了出来:共享经济应该如何看待“性价比”的问题。

对于很多创业者来说,共享经济不仅意味着一个资本涌动的风口领域,更在于这样的创业模式一定程度上分担“创业模式”能够运行的投入成本。

换句话说,目前共享经济中最流行的“押金+使用权”的操作模式,实际上更加高效地让创业者获得了现金流,而不像过往“烧钱+带量”的操作模式那样,需要将向鱼塘挥洒一波数量可观的饵料,之后再充满不确定性地等待着鱼儿上钩——这种选择显然更具“性价比”。

然而当性价比的重要性被过分强调,共享经济在“均摊成本”上的意义逐渐开始与“节约成本”划上了等号。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这两个短语有含义契合的地方,但对于创业者来说却能够引导出完全不同的结果:

均摊成本的重点并不在于缩减投入开支,而是将更多成本让渡给了核心产品的研发和提升;节约成本则更强调于数量上的缩减,也最终只能成为细水长流的“续命方式”,无法改变产品发展的轨迹。

因此,下一个接盘共享经济领域的接力者,他的决胜关键并不在精打细算下实现快速的市场铺量,而是将“性价比”作为一种暂时地过渡工具,换取核心产品提升的宝贵时间。

市场层面:实际问题远比理论重要

在用户层面获得肯定并不难,至少对于中国这个基数庞大的市场来说,哪怕只是一个实验性的产品都会收获一个相应的市场。然而来自用户的反馈并不是对产品的精准反馈,至少用户更多是基于对自身体验的负责而不是产品的负责,这些声音终究不能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获得资本市场的支持也不难,毕竟资本的天性永远是趋利,总有后来者迫不及待地抓住任何一个上车的机会。然而这样资本选择并不是给创业者买单,给贴上创业身上的标签进行买单,趋利之下进行站队显然缺乏深耕下去的动力和底气。

归根结底,很多事情都需要交给市场去检验。而进入市场,也就意味着要抛弃那些端着的理论依据,去思考一些非常实际问题。

所以第一家共享单车的垮掉,需要思考的地方不仅仅在于共享经济的模式究竟可不可靠,更要思考创业者为何要在“走路都能在脚上磨出水泡”的山城重庆作为根据地,下重本投放大量自行车?

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共享女装、共享雨伞等等的问题也同样在此。要么某些共享经济的基础仅仅是人们的“举手之劳”,缺乏仪式感的参与必然会造成很多无聊损失;要么很多共享经济把赌注押在人们“不愿意共享”的领域上,人们不喜欢撞衫、人们不喜欢一起打伞、人们喜欢“把球给我我要回家”……

在看到了又一个天文数字的融资时,在思考一下个可以被共享的风口时,其实我们反而应该冷静下来,去思考那些最根本的问题。

当年国足主帅米卢曾经留下了一句至理名言,叫“态度决定一切”。共享单车的诞生也正来自于这些实际问题的出现和解决问题的尝试,之后才是关于财富的故事——这是共享经济本应该有的态度,也是共享经济在大刀阔斧下慢慢忽略掉的态度。


第一家垮掉的共享单车出现了,我们还能够共享点啥?其实答案已经出现,只需要我们认真对待自己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