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政经社
政策前沿 财经动态 思想社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信息平权  ·  阿里超预期的关键点 ·  2 天前  
信息平权  ·  阿里超预期的关键点 ·  2 天前  
申妈的妹子圈  ·  阿里第三季度营收2801亿,超市场预期 ·  2 天前  
申妈的妹子圈  ·  阿里第三季度营收2801亿,超市场预期 ·  2 天前  
秦皇岛晚报  ·  4款下架,78款限期整改!国家网信办通报 ·  3 天前  
秦皇岛晚报  ·  4款下架,78款限期整改!国家网信办通报 ·  3 天前  
贵州高院  ·  学有所获 听听学员代表怎么说(二) ·  3 天前  
贵州高院  ·  学有所获 听听学员代表怎么说(二)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政经社

京圈崛起往事:三代大哥,两次改命,一个马云

政经社  · 公众号  ·  · 2019-12-04 12:01

正文



一个人社会等级越高,
他所联系的人就越多,
他控制别人的势力就越大,
他每一行动的定命性和必然性,
就越明显。
——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逝于1910年11月20日」
出自作品: 《战争与和平》


……




01.



1985年注定是载入京圈儿史册的一年。

那年发生的两次会面,一直影响到今日整个娱乐圈的格局。 一次是美工冯小刚和新晋青年作家王朔的会面,一次是王朔和西影厂导演叶大鹰的会面。 后者奠定了京圈儿的创作根基,前者则决定了京圈儿在文艺历史长河中的寿命。
咱们先说后一次。
那年,叶大鹰正在北影进修,暑假外出拍片,一朋友提到了王朔,希望他们能认识一下。之所以将王朔介绍给叶大鹰,是因为大家都有着同一个背景: 大院子弟。
回到北京,叶大鹰就在凤凰餐厅跟王朔吃了顿饭。 那时王老师还水嫩着,穿一皮夹克,戴一紫色毛线帽子,分外腼腆。 饭局上,他带了篇小说的样稿,名叫《浮出海面》。 没多久,小说就在《当代》发表。
那顿饭后,叶大鹰和王朔成了极好的朋友。这是命中注定的事,毕竟俩人都是大院出来的。这一重要背景,不仅促成了友谊,也涉及整个京圈儿的根基。在京圈儿壮大的日子里,“ 大院 ”始终是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正是这一背景,将王朔和时任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副主任拉到了一起。
此人就是《甄嬛传》的导演,郑晓龙。

也是他,促成了王、冯二人的历史性会 面。

「《甄嬛传》片场的郑晓龙」
郑晓龙出生自北京总后大院,父亲是该部宣传部长。 青年时代参军,然后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做记者。 1978年,他考上北大分校。 四年后,毕业回原单位,电台改为电视局,增设电视艺术中心。 他进去做编辑。 由于能写能干,两年后升为主管生产的副主任。

当时全国电视剧少得可怜,广大群众嗷嗷待哺。 为了丰富老百姓的生活,北视中心决定一年要搞一部精品。
一进单位,郑晓龙就参与了几部重磅作品。 其中有个剧本,由他亲自执笔,那就是改编自王朔处女作的《空中小姐》。
在大院时,总参训练部的王朔,常去总后礼堂看电影。 1984年,他把改了9遍的《空姐》投到《当代》,一炮打响。 郑晓龙看完,找到了他。 当时主流电视剧是写史诗,主角是革命英雄。 领导不太认可小说,说没意义。
郑晓龙据理力争道: “人类美好爱情难道不是意义吗?不该歌颂吗?”
最后,电视剧成功播出。
就这么着,王朔和郑晓龙结成了牢固的革命友谊。 加上郑晓龙的老婆,是《人民文学》的编辑,跟作家圈很熟,王朔又是个新晋作家,两人的来往,更加密切。
同时期,升为中心副主任的郑晓龙,提拔了两个平民家的孩子。 一个叫冯小刚,一个叫赵宝刚。 赵的事,后面再说。 先说冯小刚。
1984年,冯小刚离开部队,被分到城建总公司当文宣干事。 地点在西直门粮食仓库,被战友们笑为“西粮太守”。 冯学美术出身,在电影厂兼任美工。 机缘巧合认识了郑晓龙,经常找郑吃饭,靠着能说会道,深得郑的欢心。
没多久,郑就把他介绍进了北视中心。

「郑晓龙&王朔编剧的《空中小姐》,1984年」
1985年年底,冯在海南《大林莽》剧组做美工。 郑晓龙去探班,休息期间,在溪边捧着王老师的《浮出海面》,乐不可支,一口一个“孙子”,把冯给惊着了。 冯拿过小说一读,大呼果然“孙子! ”,问是谁写的。
郑说,王朔,我一哥们儿。
冯小刚当即央求郑带自己结识王朔。 彼时,这不过漫长时间中普通的一瞬,回头看,这却是决定了日后京圈儿资源崛起的历史性时刻。
要不是认识王老师,多年以后,冯小刚大概率不会碰上另一个大院子弟。
那就是华谊的老板,王中军。


02.


在王中军成为大佬前,初代京圈儿的带头大哥,按理来说,是郑晓龙。
1989年,富有创作雄心的郑晓龙,把王朔和几个编剧拉到北京蓟门饭店,说要搞一个“室内剧”。 北视中心的摄影棚,空一天就要损失一天的钱。 弄一个足够长的室内剧,资源才能利用。 之所以将王朔视为剧情策划的不二人选,是因为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才华。 就在头一年,由王朔四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同期上映,引起巨大关注,史称“王朔年。
而幕后的重要推手是谁呢?
就是前面说的叶挺将军之孙,叶大鹰。
叶大鹰在北影进修时,正是王朔创作上升期。 回西影厂前,叶带走了他两部小说,《浮出海面》和《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一回去,就向厂内力荐,改编成剧本。 后来去北京,叶又把在四川拍片的趣闻告诉王朔。 王取其精华,写成《顽主》,发表在《收获》,震动文坛。 不久,又写出《橡皮人》。
1988年,主管电影的领导呼吁拍娱乐片。 在叶大鹰不遗余力地奔走中,王老师两年间的文学硕果,一下子喷成四部电影。
喜得王老师放出话来:
“现在中国电影界,哥们儿平趟!”
有了王朔坐阵,郑晓龙自然放心。 于是1989年,郑、王二人和几个文学青年一边吃饺子,一边琢磨出一个女人的故事。 要让她浑身美德,又受尽苦难,必须赚足老百姓的眼泪。 在座的人使尽解数,一集集攒剧本。 那边拍,这边写。 最后,编剧李晓明给取了个名字。
这就是当年轰动全国的《渴望》。

「郑晓龙牵头策划的《渴望》」
该剧一播,收视率高达98%。 全国为之疯迷。 每天连小偷都等着看,因此降低了犯罪率。 为此,公安部专门给北视发了一面锦旗。 整个剧组,甚至进入中南海,接受李瑞环同志的当面表扬。 郑晓龙可谓赚足了声望。
王朔见状,也如梦初醒: 原来写小说带来的名利,比电视剧差了十万八千里。
那还犹豫个什么?
不得不说,年轻时的王老师,是个极度渴望名利的人。 军队大院的子弟,生来有优越感。 他们从小管院外的人叫“老百姓”,个个都有当英雄的热血。 结果和平年代,仗没打,复员后,王成了医药公司小职员,日子别提多没劲。
改革初期,听说“倒爷”赚钱,他去广州倒电子表和电视机。 1983年大清查,查到他脑袋上。 一气之下,王朔辞职,和同院儿的发小叶京,开了个川菜馆。 赚了些钱,过得将就。 80年代文学热起来后,他也想试试,就把恋爱故事写成《空中小姐》。

一不留神,混入了文学圈。
但卖书,赚不了几个钱。彼时,他被归为通俗作家,书顶多卖几万册,刚够糊口。《渴望》播出后,王老师明白了: 纯文学,那是追求,搞大众文化,才能养家啊。一个电视剧出去,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是码字能比的。
89年底,他找到编辑马未都和一干文学青年,前后30多人,包括莫言在内,组成了“海马影视创作中心”。 之所以叫“海马”,是因为整个创作组没一个女的,全是男的。

而海马,是雄性繁殖。
不用说,马未都,也是大院子弟。
他那个院比较高级,是空军大院。 马未都本来在当工人,因为写了篇《今夜月儿圆》,被调入《青年文学》做编辑。 王朔来投稿,遇到了他。 在他的力荐下,《橡皮人》得以发表。 小说头一段非常“反动”,主编给删了。
刊印前,马未都又给偷偷加了上去。
那句话是这么写的:
“一切都是从我第一次遗精时开始。”

「编辑马未都和文学青年王朔」
“海马”成立时,马未都看惯了文学界送礼评奖的乱象,从编辑部撤了,开始做生意。 他和王朔,一个董事长,一个总干事,准备领导文学青年们大干一场。 恰好《渴望》火热,郑晓龙想趁胜追击,就跟他们达成了合作。
这次,郑大哥觉得该弄一喜剧。 众人就以“文学编辑部”的生活经验,准备写一个系列剧。 名字都想好了,就叫《编辑部的故事》。
为了“攒剧本”,北视中心花了大钱,在180元一晚的友谊宾馆开5天房,24小时热水澡和好饭伺候,就为让大家再弄个经典。
万万没想到,临开拍前,突然剧本找不着了。 本就是搞副业的海马成员,顿时悻然,各回各家。 可王朔不行啊。

他要不写,就没饭吃了。
他还指望着写个爆款,赚大钱呢。
就在这时,冯小刚出现了。



03.


靠着《编辑部》上位的人,一个是冯小刚,一个是赵宝刚。 冯是联合编剧,赵是导演。
1991年,这两个平民子弟,都迎来了人生转折。 咱们 还是先说冯小刚。
冯父母离婚早,从小阅尽人间辛酸。 他手上没有人脉、资源,要想成名成事,只能往更高的圈子钻。 借郑晓龙搭上王朔后,天天王老师长王老师短,将其视为人生导师,极尽逢迎,经常搞得王脸红。 而声名鹊起的王老师,身边又需要这么一个人。 马未都解释说:

“两人这算是互相利用。”
并强调: 这个利用,是中性词。
就是你为我办个事,我再为你办个事。
获得王朔信任后,冯一直在找机会。 眼瞅剧本丢了,他毛遂自荐,说可以跟王老师一起创作,保证把本子完成。 王朔答应了他。
熟读王老师小说三百遍,不会创作,也能臭贫。 何况王自己也撰文承认,他的那套北京磕,受过冯小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影响。 冯小刚是个聪明人,早就把小说里那套“夹枪带棒、含沙射影”的京腔语言系统学了七八分。 没多久,两人出色完成剧本。

冯小刚如愿得到编剧署名。
然后就是找演员。
这时冯小刚提了一个人: 葛优。
葛优也是大院的。 红三代叶大鹰,是八一影厂大院的,星二代的他,是北影厂大院的。 年轻时,他去乡下养猪,后来回影厂跑龙套。 直到出演王朔的《顽主》,这才打了翻身仗,拿下金鸡奖最佳男主。 冯小刚写剧本时,满脑子都是他。 王朔也觉得葛优合适,就把冯带到了葛大爷家。 两人从此成为朋友。
那时候的葛大爷恐怕也没想到,日后自己会成为冯小刚的御用男主那么多年。

「《编辑部》里的冯和葛,图自豆瓣」
剧本、主角都有了,北视中心该出导演了。 这一次,在中心“埋头苦干、只求付出、不问收获”的赵宝刚,终于坐到了导演椅上。
和冯一样,赵宝刚也是市民子弟出身。 为了能在文艺界有一方天地,他可谓煞费苦心。 只不过他不像冯,一直忙着搞关系。
16岁起,赵宝刚在首钢当最苦的翻砂工,一干就是12年,身边工友死的死伤的伤。 20出头的他实在不想一生落脚于此,考了21个文艺团体,全部落榜。 为有朝一日离开工厂,连恋爱都不谈。 因为一谈,就要结婚,一辈子就钉死了。 最迷茫时,跑天安门前数方砖,找到广场最中间那块,对着毛主席说:

“主席啊,我是您孩子,你给我指条明路吧!”
后来,他考上北影进修班,以业余演员身份出演《四世同堂》。并 在积极争取下,进入中心端茶、倒水,干各种苦活、脏活。
当时中心主任说可以留他,但有两个条件: 一不许演戏,二不许提房子。
赵宝刚咬着牙,全答应了。
一边干,他一边学摄影、美工和电视剧制作。 直到拍《渴望》,导演鲁晓威邀他担任技术导播,这才有了生机。 就在《渴望》拍到20集时,剧本出了问题,鲁导分身乏术。 于是赵和冯一样毛遂自荐,让鲁去主抓剧本,他来指导,并且郑重承诺道:

“由我导演的部分,可以不署名!”
长年任劳任怨后,赵宝刚终于迎来曙光。

「赵宝刚联合执导《编辑部的故事》」
1992年,由赵导演、冯编剧、葛主演的《编辑部的故事》播出。 轰动性虽不及《渴望》,重播收视率却奇高,一下子捧红了葛优。 老百姓们看着剧中嬉笑臭贫和人间冷暖,分外欢喜。 由于其社会讽刺性,一些老干部很不满。 郑晓龙见状,又打听了一下李瑞环同志的意见。 得到的官方回复是:
“我们办公室的年轻人都很爱看,我相信他们的素质都是很高的。”
得了上级回复,郑晓龙喜笑颜开。 这时,一个已然成名的男演员,在看《编辑部》时,居然流连其中,把饭都给烧糊了。
这个人,就是另一位大院子弟,姜文。


04.


姜文他爸是军官,参加过抗美援朝。 他童年在唐山、贵州过度过,上中学才回到北京。

就在北京,他有一位极要好的同学,两人几乎形影不离。 此君正是著名人艺表演艺术家英若诚的儿子,英达。 高中毕业后,是在英达的鼓励下,姜文才考上了中戏。
另外,多年后,英达也在京圈儿资本崛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我们后面再说。
姜文中戏毕业后,本来要演《末代皇帝》,结果电视剧都开拍了,剧组才通知他角色给了陈道明。 1988年,陈道明凭《末》一炮走红。 同年,姜文也靠《红高粱》去往柏林。 世间之事,就这么巧。 烧糊饭后,姜文找到郑晓龙,说你们有点意思,我也想试电视剧。

郑晓龙说: “这不巧了,我手上有部剧,差个男主角,你来演最好不过。
这部剧,就是《北京人在纽约》。

「郑晓龙和冯小刚联合执导的《北京》」
之前的《渴望》和《编辑部》,郑都是以总策划身份出场。 这次《北京人在纽约》,他要亲手拍戏,给小弟们看看自己的实力。
当时拍这个剧,简直要了亲命。
首先,李瑞环同志拨给中心的300万,都被调去拍《京都纪事》,郑根本拿不到钱。 看完小说后,郑念念不忘。 别人劝他,实在要拍,就在中国拍吧。 郑说那哪儿行,去过美国吗? 美国的实景,在中国怎么搭?
想来想去,想到了他爸。
通过父亲的关系,郑找到了三九胃泰的赵新先,好说歹说,看在他爸的面子,赵给了50万人民币。 这点儿钱哪儿够。 一个剧组几十号人拉去美国,还不够吃饭的。 无奈之下,又给上面写信,希望得到支持。

最终,郑晓龙破天荒地从中央银行争取到了150万美元的贷款,并以国内、海外版权,换来了央视5分钟的“贴片广告”,实现了中国电视剧的第一次市场化运作。
想想吧,那可是1992年。 在当时的争论环境下,这有多不容易。
钱弄到手后,郑大哥带着队伍就去了美国。 姜文是男主,而另一位配角,就是陈道明。 除了陈道明,还有他妻子杜宪。 然而,由于陈老师对戏份有些意见,杜宪临场表演不佳,夫妻两人,双双退出。 说白了,当时姜和陈,一个电影腕儿,一个电视剧腕儿,王不见王,很正常。 陈道明也不是那么不大气的人,人家在机场遇到王姬,赶忙推荐她进组,做了女主角。
而这时,已落得编剧署名的冯小刚,又开始活动心思。 通过和王朔、郑晓龙的交情,他顺利成为了《北京》的执行导演,正式导剧。
《北京》这部剧,拍得相当凶险。 因为远在美国,人生地不熟,花钱如流水,创作组每个人的安危都很重要。 拍摄期间,违规停车费都不知交了多少。 最终,郑晓龙还是带着一帮兄弟们出色完成任务。 《北京人在纽约》播出后,在刘欢《千万次的问》的歌声中,中国老百姓又集体高潮了一次。
凭此,郑晓龙在北视中心获得极高声誉,迅速升任主任。 并得到一个响亮绰号: 将军。
从此,美工冯小刚,也获得根本性的身份转变。 他不再是那个在《凯旋在子夜》里客串猥琐军官的他。 凭着一路表现出的编剧、导演才能,逐渐进入了初代京圈儿的核心。
只不过,他还得仰仗王老师的扶持。
不止是他,赵宝刚,也被王老师捞了一把。
《渴望》之后,郑晓龙手上还有部剧,叫《皇城根儿》,自己没拍,让他独立执导了。 结果赵宝刚拍完,观众反应很不好,评论界说“臭不可闻”。 好不容易第一次独立执导,落得如此风评,赵宝刚头都大了。
就在沮丧时,他把王老师的《过把瘾就死》《永失我爱》《无人喝彩》三个小说捏到一起,弄成《过把瘾》。 本子送到中心,领导觉得味儿不对。 郑大哥就帮他推荐到音像出版社。 赵赶紧叫来王志文、江珊,拍了这部剧。

「赵宝刚的翻身之作,《过把瘾》」
1993年,鉴于《过》就是个都市爱情故事,北京台并不重视,安排到夜间十点后播出。 没想到成为全国最流行的爱情戏。 刘欢那首《糊涂的爱》,唱遍大街小巷。 赵宝刚一下子就翻了身,博得大名。 他带着剧组去天津,被观众们围得水泄不通。 眼看出不去,上天台找路,把脑袋都戳破了。
去南京宣传,赵宝刚还做了个梦,梦见老了之后,在一个孤岛钓鱼,弥留之际,身后来了一大帮全国人民最崇拜的明星。

他们都演过自己导的戏。
从此,首钢工人赵宝刚,也获得根本性的身份转变。 他不再是连个署名都没有的导播了。

「姜文头一次当导演,《阳光灿烂的日子》」
同样是这一年,《北京》的男主姜文,改编了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靠刘晓庆借来的钱,在一次次弹尽粮绝中,吃着泡面、打着吊瓶,拍出了那部惊动世人的、反应大院子弟青春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
正式开机的日子,是1993年8月23日。
那是王朔的生日。
头回做导演的姜文,现场拉出一条横幅:
“阳光永远灿烂,朔爷永远牛逼!”
王老师的江湖地位,就此落定。


05.


对于抵抗80年代港台文化的冲击,王朔曾列出过四大文艺创作团体: 新时期文学、摇滚、北影几代师生,北视中心的十年。
最后这一项,在90年代初,以郑晓龙和他为首的创作团队,贡献出《渴望》《编辑部》《北京》《过把瘾》四剧同时,也编织出了日后京圈儿关系网的雏形。 如上所述,这里面,王朔和郑晓龙、叶大鹰、姜文、马未都、葛优,都是根正苗红的大院出身。 只有冯、赵二人,是借他们之力趟上来的。
但别急,人生在变迁,时代在召唤。

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这两位市民子弟,日后反而成了新世纪京圈儿关系的两大核心。 他们不再用卧薪尝胆,也不再刻意逢迎。 掌握话语权的,成了他们。
反倒是郑晓龙,失去了当初的位置。
究其原因,也很简单: 1992年,老人南巡,“资社之争”尘埃落定。 拍电视剧这件事,不再由国有单位一家独大,市场正式开放了。
春风吹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此改变。
第一个躁动的,还是王老师。
前面说过,他和马未都联合作家们搞了个“海马创作中心”,已是团队运作的雏形。 可惜《编辑部》闪了大家一道,作家们鸟兽散。 当时为了聚这帮人,马未都还掏出40万开了个“海马歌舞厅”。 圈子里的人见天儿去吃饭,都不给钱。 马未都承受不住,跟王朔抱怨。 王说那咱弄个剧本,就叫《海马歌舞厅》。

「《海马歌舞厅》里客串的于谦」
这部剧,路子是照着《编辑部》来的。 可惜写得水,上映后,口碑不佳。 赚到的钱,只够把开歌舞厅的窟窿补上。 老马见状,算了吧,影视这浑水,不好趟,扭身去搞收藏。 隔了些日子,一帮人吃饭,王朔喜说,自己一个剧本要50万,马爷呵呵一笑,说前儿我一块钱买个碗,最近卖了400万。
王朔说: “咱以后都别跟马未都聊天儿了。”
当时,北京大大小小的影视公司开张。 马爷撤退后,王朔开公司的心荡漾不止。 思来想去,仅一人能引为同伴。 那就是冯小刚。
不过在说他和冯小刚的这段往事前,得先聊聊另一段往事。 主角之一,是前文所说的英达。

之所以要插播他们拍《我爱我家》的事,是其中细节,涉及到王老师和郑将军,为何没能保住自己的大哥地位。
故事得从一个叫宋丹丹的演员身上说起。
那时,宋丹丹和英达还是夫妻。 见王朔风头正盛,两人也找他攒了个本子,叫《爱你没商量》。 女主就是宋丹丹。 很不幸,《爱》和《海马》一样,再次被大众嫌弃,口碑扑街,没能引起轰动。 英达不甘心,想起在美国留学时看的情景喜剧《考斯比秀》,决定借鉴拍摄,又找到了王朔。 王老师一看,情景喜剧,有点意思,接了活,准备打翻身仗。

结果英达都拉来投资了,王朔因为实在写得不舒服,躲到海南去了。 英达强撑了一阵,他才打电话说: “我给你推荐个人吧。
这位新编剧,就是梁左。 梁左也不是一般人,父亲是《人民日报》副总编,母亲是作家。 姜昆相声没段子了,《虎口脱险》就是找他写的。 接了这个活,梁左才华井喷,写出那部经典情景喜剧。 关于《我爱我家》等剧的创作细节,可以看我之前写的「 中国情景喜剧伤心往事 」,在此不再赘述。
这里要说的,是《爱你没商量》为何失败。
自《渴望》轰动起,王朔就见识了大众文化的力量。 但当时他急于成名,没怎么意识到其吞噬性。 所谓吞噬性,就是你不能把创作趣味排第一,要把观众趣味排前头。 之前北视中心搞电视剧,《四世同堂》《凯旋在子夜》,都有很强的人文思想性,要的就是个深刻。 直到弄《渴望》,才逐渐趣味下沉,有意设计人物、套路剧情,想着赚老百姓的笑与泪。
借着几部剧,王老师挣钱了,卖了几十万的书,换了大房子。 但说到底,他是个作家,不是流行文化制造者。 所以写《爱》时,刻画人物、剧情,忍不住要加入个人趣味。 甚至为此跟另一位编剧大吵一架。
在王老师看来,创作是主观的,怎么能一味迎合? 而在当时,大众文化的“二老铁律”已被提了出来。 所谓“二老”,就是老干部和老百姓:

上面,你要让老干部满意,通过审查;下面,你要让老百姓高兴,保证收视。
《爱》失败,就在于王的一意孤行。

「《我爱我家》片场:上为英达&梁左,下为王、冯」
早年,北视中心有个争论。

问电视剧是更靠电影,还是更靠戏剧? 郑晓龙坚持站在电影一方,觉得应该精心打磨,代入导演强烈的主观创作。
然而,历经市场开放的洗礼后,王朔深刻地觉悟到: 他和郑晓龙都错了。
日后屏幕上耀武扬威的,大多都是戏剧化、模式化的套路设计,导演、编剧的个人思想、意趣,如果和主流大众口味相悖,会死得很惨。
在王朔看来,这也是为什么辉煌一时的北视中心在市场化中迎来了暗淡。 郑晓龙升为主任后,中心的创作观念又回到老路上,强调作品意义、导演才华,投入不计回报。 这彻底违背了大众文化的生产机制。
北视中心一失势,直接导致郑晓龙走下神坛。 这位京圈儿最早的领头人,很长一段时间都没交出爆款,直到《甄嬛》横空出世。
《爱》失败后,王老师也深刻认识到了自己与大众文化的这一龃龉。 1992年底,在创作层面上,他彻底丧失了迎合观众的兴趣,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开公司上。
公司开起来,他不写,可以找人写啊。
冯小刚,自然是不二人选。



06.


1993年,王、冯的“好梦”公司正式登场。
由于王朔的名气,公司很快就拉到了首笔资金。 结果那边合同都签了,冯小刚灵感却久久不来,始终弄不出一个剧本。
就在懊恼时,王朔给了他一本小说,告诉他,改这个适合。 随后,王老师带到他魏公村的京城酒楼, 见到了小说作者,写《一地鸡毛》的刘震云。 就这么着,从河南延津走出来的北大才子,也上了京圈儿的船。

日后与小崔的《手机》恩怨,就此埋下伏笔。
此时,好大喜功的王老师,心生一个大胆想法。 不就是迎合大众吗? 那咱花它几百万,买下全国优秀作品的改编权,然后找一帮中文系写手,蹲家里给咱们苦编苦改,就照工业化、可复制、让群众喜欢的方式来做。
冯听了,说好主意,可上哪儿找几百万?
王老师估计靠冯写剧本,要把公司做大没戏,于是1994年,又找到了从深圳回京的叶大鹰,把这套流水线作品嗑重唠了一遍。 叶也是很够哥们儿,立马掏钱,跟他成立了“北京时事文化咨询公司”。
打这天起,王总经理到处聊版权、签写手,准备大干一场。 很可惜,他自己也闹不清什么东西是流行的、大众的、可复制的。
董事长叶大鹰,拉一帮人去俄罗斯,拍《红樱桃》去了。 气得王老师每天在办公室跳脚大骂。 这期间,王遇到了香港拍《跛豪》的麦当雄,跟他的公司谈了些合作,希望从香港电影身上学些经验。 谈得越多,越悲观。 人家长期摸索形成的创作体系,“时事”签下的编剧们根本学不来,写不出好本子。
“好梦”那边,情况也不容乐观。
有一说一,“好梦”时期的冯小刚,还是很有追求的。 《一地鸡毛》的现实关怀且不说,单说《月亮背面》,真是露尽人性黑暗。 只可惜,加上《情殇》,几部剧都只在一些地方台深夜播出,没引起任何轰动。

「奠定冯和刘震云友谊的《一地鸡毛》」
1993年,《上海文学》发表《旷野上的废墟》,轰轰烈烈的人文精神大讨论由此展开,其矛头直指“痞子文学”鼻祖王朔。

不久,媒体封杀令就来了。
自此,只要沾王朔名字的项目,拍一个死一个。 冯小刚手上那些想反映现实、人性,冲着厚重路子去的,一个接一个被毙。 这就是日后他为何迅速投入商业片的怀抱,放弃作品的思想。 他自己说过:
“我摔过很大的跟头,当时连续四个泡了汤,所有投资人都躲着我,我走投无路了。我知道哪些东西是你扛不过的。”
那年,《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开拍第10天,被以“错误价值观导向、丑恶审美趣味”为由叫停。 冯找到韩三平,问怎么改。 韩三平说你放弃吧。 当晚,冯小刚酩酊大醉。
王老师见状,心也碎了,扭身去了美国。
留下一句话给冯:

“你有机会活,不要一起死。”
继郑晓龙后,他成了第二位失势的大哥。


07.


按理说,同样是中国影视江山的拓荒者,郑将军和王老师先后失去了圈内中心地位后,红三代叶大鹰,应该站出来。 但也没能站出来。
“时事”营业期间,叶大鹰拍过电视剧《血色童心》和电影《红樱桃》,口碑都还可以。 但到底能力有限,没能以才服人。
倒是拍《血》时,叶将对他充满“崇拜之情”的梅婷,塞进了剧组。 梅婷当时在军区跳舞,被他相中后,蜕变成演员,考上了96明星班。 之后叶大鹰请张国荣来拍《红色恋人》,还在上学的梅婷和哥哥对戏,把章子怡羡慕得半死。 由于外出拍戏,梅被学校劝退。

可人家一点也不伤心。
毕竟这时,已经上了京圈儿的船。
而跟叶大鹰混在一起的王老师,很快也学会了往剧组里加塞儿这一招。 1994年,他遇到一心水的北影姑娘。 估计是打算自己捧的,没想到遭遇封杀。 于是在远赴美国前,把她塞进了《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这个姑娘,就是徐静蕾。
而《一场》的导演,是赵宝刚。

「赵宝刚的《一场》,徐静蕾主演」
1984年王朔成名时,徐姑娘才10岁,还在练书法。 他爸刚从灯泡厂辞职,下海创业。 王朔写《狼狈不堪的生活》,就是婚外恋那点事。 本子被毙后,冯小刚颓了,人生失去了希望。 冯小刚颓,赵宝刚可没颓。
这时,他遇到了最好的合作伙伴, 又一个大院子弟,有“内地琼瑶”之称的海岩。
海岩当初也是“海马工作室”的一份子。 原姓侣,是红色女特工廖菱航之孙。 退伍后,在北京当公安,闲来无事,写了47万字的《便衣警察》,自荐到出版社,结果爆了,拍成了电视剧。 海岩成名时,冯、赵二人都还在打杂。
冯小刚开公司时,赵宝刚靠拍《无雪的冬天》赚了30万,也开了属于自己的“鑫宝源影视公司”,准备大干一场。 正巧,《一场》写完,郑晓龙向海岩推荐他做导演。 同时,王老师把刚毕业的徐静蕾塞进了剧组。
从此,赵和海岩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京圈儿电视剧的关系线,就从他俩延续下来。
不过,一个光拍,一个光写,还不够。 1999年,广电总局推进“制播分离”,先后有24家民营电视剧制作公司拿到《电视剧制作许可证》。 赵、海搭档,还差个投钱的。
就在这时, “海润”的老板刘燕铭出现了。
刘早年是记者,1986年进入北京电视台,任文艺部制片主任。 改革后,下海经商,1995年开始做影视界,还投资过冯小刚的《月亮背面》。 冯小刚颓后,他就不投了。 1997年,刘燕铭成立“海润”,正式进军影视。
以《一场》这部剧为起点,“海润”投资的项目还有哪些呢? 《永不瞑目》《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玉观音》…
没错,都是赵宝刚和海岩的剧。 后来,海润不但拍电视剧,还拍电影。 杜琪峰的《毒战》,就是海润投的。 2001年,海岩还掏了250万元,成为“海润”股东之一。 可谓深度绑定。 好友赵宝刚,也因此稳固了圈内地位。

「赵宝刚与海岩的合作剧」
自此,新时代影视的三个话语角色登场。
投资人、导演、编剧,这仨人,开始对“让谁红”产生重大影响。 之后,赵宝刚这条线上,将带出孙俪、佟大为、文章、陆毅等一大票人。 孙俪最后甚至成为“海润”股东。 当然,这又是另外的故事。 暂且不表,下回再聊。
还是先说回冯小刚。
1997年,《一场》热播之际,冯导正在家里急得团团转。 年近四十,劳碌半生。 眼看要成了,王老师却走了。 大腿抱不上,这可咋办啊? 就在无比绝望时,韩三平找到他,说北影可以投资,拍一部贺岁片。
回头看,那部电影的意义,远不止贺岁。
冯小刚终于要遇到王中军和马云了。


08.


冯小刚的时来运转,也算是天意难违。
1992年,中国观影人次降至105亿,发行、放映收入分别减少了17.9%和15.7%。 主管电影的领导头大,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
1995年,成龙用《红番区》告诉内地观众什么叫“贺岁档”。 之前的春节,内地电影院门厅萧条,中影的人都说,过年谁他妈看电影呀?
结果成龙啪啪打脸,摘走9500万票房。
这一骚操作,想必启发了北影厂厂长韩三平。 他立马找到冯小刚,说给你个机会,北影出100万,你拍个“贺岁片”吧。 随后,紫禁城影业也投资。 冯小刚四处找钱、找人,以极低的成本,拍出《甲方乙方》。
仔细看的话,《甲方乙方》透着无处不在的京圈儿背景。 甚至可以说,它是冯小刚前半生混京圈儿捞得的人脉的集大成者。
剧本,改编自王朔的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 演员,英达、葛优,这不用说了; 何冰、杨立新,人艺的,后者主演《我爱我家》; 女主角刘蓓,是葛优拍《编辑部》时选的,后来演了《过把瘾》。 客串,一个是刘震云,一个是王朔的发小叶京。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