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
(DJ00123987)
——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洞见·姜榆木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楚翘
朗读音频
如果你跟我一样组织过集体活动,想必也会对下面这个场景倍感心累。
你通知大家集合的时间地点,并且表示“收到请回复”。
但总有那么几个人,在群里一声不吭,你不知道他们是没看到,还是看到了没回复。
本来回个“1”就能解决的事,你却不得不逐个私聊,询问他们的情况。
有人说,在这个聪明过剩的时代,靠谱才是最大的才华。
知乎上有个热度很高的问题:工作中你最受不了哪种同事?
似乎每个细节都讨论到了,却又无法确定对方是否与你达成了共识,也不知道约定好的事情是否会随时变卦。
这位作者文风犀利,很符合杂志调性,因此我经常向他约稿。
然而有一次,因为他对选题的理解有点偏差,需要修改的地方比较多。
考虑到修改的工作量,我告诉他如果不想修改,还可以再约其他选题。
结果一连几天,他都没有回复任何消息,因为整期杂志都在等待这篇文章,我只好再次询问他是否已经修改完毕。
这时他才轻飘飘来了句,“这篇要不算了吧,我不是很想修改了。”
我嘴上说没事,却不得不熬夜赶写了一篇文章来填补版面。
因为你知道,对方所交代的,就是这件事的全貌。即使有新的情况出现,他也会第一时间反馈给你。
而第二种人,就像我遇到的那位作者,你不追着问,心里就永远没个着落。
“收到没回复,事后不反馈,不把该说的事情说清楚”在我看来,就是最大的不靠谱。
上级提出要求,下级复述上级的要求,上级再确认下级复述的内容。
通过这样的确认和再确认,信息完成交互闭环,才能传递到下一个层级。
层级众多的军队通过这种方式,确保每项指令有效传达给每个人。
《闭环思维》里有句话,闭环是一个过程的结束,更是新开始的起点。
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人与人之间的链接,都会形成大大小小的协同网络。
你做好信息的接收和反馈,别人才能放心推进后续的环节。
而如果一件事到了你这里就没了下文,最终所有人都要为你的不靠谱买单。
而他自己也像忘了这件事似的,从没主动汇报过开发情况。
直到临近交付日期,他才在项目经理的追问下表示,软件还有不完善之处,需要再优化两天。
最后还是开发小组内部成员跳出来说:整个软件都要推翻重做了。
原来,这款软件在前期开发时就遇到了Bug,而这位同事觉得自己能解决,就没有去跟项目组反映。
本来通过合作能迅速解决的问题,最后不仅影响了软件上线,还拖垮了整个项目的进度。
《奇葩说》里有个观点:最没前途的一种人,叫做反馈黑洞。
你交代给他的事情如石沉大海,他对你说的话转头就忘。
看似是沟通习惯的问题,实际上是没把事情放在心上的表现。
飞机快要起飞的时候,沈南鹏看到下属飞快地在手机上编辑消息。
询问后得知,他是告知正在联系他的人,手机即将开启飞行模式,大约2小时后才能回复消息。
这位下属刚通过校招进入公司,还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
但这次出差回来后,沈南鹏就把自己很看重的一个项目交给他来负责。
沈南鹏解释:“也许他的能力还有待考察,但我至少不用担心他在关键时刻突然失联。”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人人都渴望可控的过程,可预见的结果。
而沟通有闭环的本质,就是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提供他人需要的确定性。
同样是说一番话,能打消他人顾虑的人,和让他人心里没底的人,得到的机会注定是不同的。
外贸博主
@Ruby
刚创业时,因为没有自己的供应链,订单规模也很小,产品价格缺乏竞争力。
尽管如此,一位中东的客户还是经常向她询盘,还帮忙介绍了很多大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