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新闻周刊
这里是《中国新闻周刊》掌门周刊君,有聊、有趣、有料,每天真诚推送犀利观点+深度报道+暖心好文+有趣视频。欢迎勾搭,和100万小伙伴一起玩耍!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练瑜伽  ·  99元买“爱马仕”陈皮白茶500g!再送23 ... ·  21 小时前  
练瑜伽  ·  过年这样给压岁钱,小孩都惊了!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新闻周刊

这帽子,求个链接

中国新闻周刊  · 公众号  ·  · 2024-01-06 21:30

正文

最近持续爆火的哈尔滨文旅,为讨游客欢喜真是每天惊喜不重样。
前有冻梨摆盘,后有豆腐脑加糖,更有网友震惊哈尔滨“连鄂伦春族都请来了”。
鄂伦春族人手牵驯鹿在中央大街巡游的画面,近期也频繁登顶各大社交平台热搜。

图源:视频截图
对于这个少数民族,别说外地网友“哇,你们有这个”,当地人都表示“独在家乡为异客,18年来没见过”……
所以,鄂伦春族到底是什么民族?请出鄂伦春族是真的难吗?
说难有点难,说难也不难
说鄂伦春族难请,一个原因是鄂伦春族人口是真的少。
鄂伦春族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和黑龙江两地。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3》显示,鄂伦春族现有人口9168人。而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光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就有3574人。
也就是说,留给黑龙江省的鄂伦春族怎么算也就只有几千人。而黑龙江省常住总人口有3000万人左右,要捞一个鄂伦春族的朋友,无异于大海捞针。
那鄂伦春族的人口为什么这么少?从历史上看,狩猎文化、流行病、战争是重要原因。
鄂伦春族长期在深山中狩猎,直到1958年才全民族定居,1996年为了森林生态可持续发展才放下猎枪。此前的狩猎生活居无定所,生存环境相对恶劣,人口自然就保持在较低水平。
清朝以前,鄂伦春族与外界的接触很少,过着几乎完全封闭的狩猎生活。在贝加尔湖以东、黑龙江以北直至库页岛的广大地区,鄂伦春族与其他北方游猎民族一起,被泛称为“林木中百姓”、“野人”、“树中人”。1911年,《东三省政略》记载:鄂伦春实亦索伦之别部,其族皆散处内兴安岭山中,以捕猎为业,元时称为林木中百姓,国初为树中人,又谓为使鹿部。
由于长期游猎于山林,外界对他们的了解也少之又少,“鄂伦春族”专门的族称直到1640年左右才出现。《清实录》记载:“兀鲁苏屯之博穆果尔、索伦、俄尔吞、奇勒里、兀赖布丁屯以东。”此处的“俄尔吞”即指“鄂伦春”。康熙年间的上谕和奏折中,多次出现“俄罗春”、“俄伦春”、“鄂罗春”等字眼,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最终确定族名为鄂伦春族。

清朝《皇清职贡图》中的鄂伦春人 | 图源:参考文献[4]
从清朝中后期开始,鄂伦春族与外界的接触变得相对频繁,加上枪支、马匹等狩猎工具的进入,鄂伦春族长期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被打破,出现了为满足商品交换的季节性狩猎。《鄂伦春族简史》这样记载:一年四季中的所谓鹿胎期、鹿茸期、叫鹿围期和打皮子期的狩猎季节,就是适应这种为商品而狩猎的生产的情况才出现的。
总而言之,长期在深山中从事单一的狩猎生产,鄂伦春族人口数量一直不高。据1953年的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数字显示,当时鄂伦春族仅有2256人。但俄国学者史禄国的调查显示,1917年鄂伦春族还有4111人。
人口锐减的背后,传染病是重要原因之一。
清朝中后期,鄂伦春族从原始的封闭状态到与外族接触频繁。由于对流行病的免疫力较差,据中央民族大学方征教授《鄂伦春族狩猎文化变迁的人类学反思》一文的数据,1905~1938年,在鄂伦春族中曾暴发过三次大规模的流行性传染病,在这三次传染病事件中,共有440名鄂伦春人死亡。
此外,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官网的资料,“九一八”事变爆发以后,日本为镇压鄂伦春族的反抗,强化了统治。1938年,日本制定了《指导纲要方案》,对鄂伦春族采取暂时利用、最终消灭的方针。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霍辽原的《日本在中国东北沦陷区实行的民族统治政策》一文显示,1942年,日本在呼玛县给鄂伦春族学生打针作细菌试验,导致40余人死亡。日本还向该地区20岁以上的男女配给鸦片,许多人染上烟瘾而衰弱死亡。
所以说,鄂伦春族人口本来就少,加上以前主要游猎在深山野林,说“难请”很合理。
但要说难,也不算难。
鄂伦春族不是避世民族,在抗俄、抗日等抗击侵略的历史中,不乏鄂伦春族的身影。
1685年,在清军第二次收复雅克萨城的战役中,有565名鄂伦春族士兵参战。乾嘉年间,鄂伦春族阿穆勒塔在收复台湾和抗击廓尔喀侵略军的战争中立有大功。1732年,清政府抽调鄂伦春族兵259名在济拉嘛泰河口设城驻防,保卫边疆。1900年,库玛尔路协领寿廉带领鄂伦春族马队官兵500人痛击沙俄入侵者。
到了现代,鄂伦春族也参与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统治。在抗日联军三、六、九、十一路军中,均有鄂伦春族。其中,第六军约有40多名鄂伦春族战士。1941年,鄂伦春人盖山领导本族人民支援抗日联军王明贵、陈雷部队的事迹已传为佳话。

图源:央视网截图
也就是说,保家卫国的时候,请都不用请。勇敢的鄂伦春族会和其他民族一起抗争。
话说,这么英勇的鄂伦春族,头上戴的啥帽子?
在本次哈尔滨文旅持续火爆,#鄂伦春族都请来了”的热搜词条下,讨论最多的是关于鄂伦春族的帽子,网友觉得“可爱”,甚至有人开始“要链接”。
事实上,鄂伦春族人头上戴的是狍角帽。没错,就是东北“四大神兽”之一——傻狍子。
“傻”狍子成“飒”帽子
怎么拥有一顶狍角帽?先拥有狍子。
不过,2000年8月1日,国家林业局令第7号发布实施。狍子已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任何猎捕狍子的行为都是违法的。

别看我,看法条 | 图源:图虫
而早从上世纪开始,为保护生态环境,鄂伦春族已经逐渐放下猎枪。1996年1月,鄂伦春自治旗召开禁猎大会,颁布《关于禁止猎捕野生动物的布告》,实施全面禁猎。现今,鄂伦春族已经告别了世代相传的游猎活动,下山与汉族混居,过着定居安稳的生活。
那现在看到的狍角帽是哪来的呢?鄂伦春自治旗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代喜院表示,如今都是采用人工饲养的狍子皮毛,加上现代纺织材料制作而成,并非来自狩猎。
话又说回来,鄂伦春人为什么会戴狍角帽呢?当然是此前长久的狩猎生活形成的独特文化。
狍子属鹿科动物,雄狍有角,雌狍无角。狍角帽采用整狍子的头颅,去掉骨肉后,保留狍头上的毛、角、耳朵、鼻子和口,精心鞣制而成,与狍子的头一模一样。
狩猎时戴狍角帽不仅保暖,还能起到伪装和引诱野兽的作用。而狍子的头围与人的头围差不多,制作工序也比较容易。
事实上,不止帽子是狍子做的,鄂伦春族全身上下可能都来源于狍子。根据狍皮不同部位的特性,可制作长袍、长裤、手套、袜、靴等全套衣物。
鄂伦春族女式(左)与男式(右)狍皮袍 | 图源:参考资料[5]
大小兴安岭那么多动物,怎么偏偏是狍子?倒也不是,犴、野猪、野鸡、野兔等都是鄂伦春人传统的狩猎对象。
但相对而言,狍子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兽类,不仅数量多,而且全身上下都是宝,鄂伦春人自然会选择以它为主。民国的《黑龙江志稿》这样描述:“江省鹿类最繁,狍麂尤多,呼伦贝尔、布特哈、兴安岭各城诸部落每以狍皮置为囊,野外露宿全身入囊,不畏风雪,麂皮则为衣裤之用,入市出售印以花纹,极温软耐久,狍皮毛易落,率用之为车帷,其肉则御冬美味。”
还有一个原因,狍子“傻”,比较好捉。
为避免浪费体力,狍子听到动静后会先判断威胁程度再决定,警报解除的话,会“安土重迁”,回到原地。所以看起来好像反应慢半拍。
在野生世界里,“近身”才可能有危险,狍子听到动静后先观察观察,再决定跑不跑,真要逃跑完全来得及。毕竟狍子一跳15米,速度与耐力也非常出色。
但人类的捕猎方式对狍子来说实在是实力悬殊太多。猎人相互配合、守株待狍、设置陷阱、持续追击……套路太多,狍子只能被捉。如果再加上猎枪,远距离一击毙命,真不怪狍子傻。
在此前长年的狩猎生活中,鄂伦春人创造了极具特色的狍皮手工技艺,包括兽皮采集、槌搓筋线、凃肝脱脂、鞣搓梳皮、朽木染色、平板贴边、剪皮花、镂空镶嵌等工艺流程。
狍皮服饰成为鄂伦春人重要的生活伴物,也形成了植物纹、动物纹、云纹、工具纹、几何纹等特色纹样,表达着鄂伦春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民族意志。
植物纹以花草纹居多,象征着好运。动物纹样主要为鹿头纹、鹿角纹、狍角纹等,有驱魔辟邪、吉祥如意的象征。云纹如云头纹、云卷纹等,表示吉祥如意;弓箭和扎枪是鄂伦春人重要的捕猎工具,代表智慧、力量与勇气。几何纹由较为抽象的几何形元素组成,如山纹、水纹、螺旋纹、横条纹等,是鄂伦春人对山神、水神等自然的崇拜。
鄂伦春族狍皮袍上的纹样 | 图源:参考资料[5]
狍皮服饰的纹样是他们“万物有灵”观念的一种体现。
一切自然的存在均被赋予人格化的想象和灵性,这就是“万物有灵”。由于鄂伦春族此前长期在大自然中生存发展,对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既恐惧又敬畏,逐渐认为世上万物都有其主宰,比如太阳神“滴拉哈布堪”、月亮神“别亚布堪”、北斗神“奥伦”、山神“白那恰”、水神“穆都木”、火神“古龙它布堪”……
在这个过程中,鄂伦春族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萨满文化遗产,包括萨满舞、萨满服饰、萨满祭祀等等。
传统鄂伦春族认为萨满是人神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祈祷神灵能带来好运。20世纪70年代,鄂伦春族在萨满跳神和祭祀活动传统形式的基础上,结合“空中画圈”“三拍跺步”“碎步原地转”“原地双跳步”“移动双跳步”等动作设计成为现今的萨满舞。萨满服饰包括神帽、披肩、神衣和神裙等,并经常通过佩戴鹿角或鹿皮制品表示对鹿的崇敬之意。

跳舞的萨满 | 图源:央视网视频截图

总之,以“万物有灵”为基础的萨满崇信观念,表达着鄂伦春族祭神驱鬼、消灾治病、祈求丰收的愿望,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今天,尔滨把鄂伦春族都“请”来,也是希望南北方的朋友们都能一起美好过冬吧!

参考资料:

[1]祁进玉主编. (2020)生态民族学评论 第2辑[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杨金戈著. (2019)鄂伦春族神话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王丙珍著. (2018)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曾慧著. (2018). 东北服饰文化[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赵晓彦 & 王赫德. (2023). 鄂伦春族狍皮袍纹样研究. 包装工程 (18), 265-275.

[6]陈立荣. (2023). 内蒙古鄂伦春民族博物馆藏狍角帽赏析. 收藏 (08), 147-149.

[7]施丁琪, 马晶梅 & 胡婧怡. (2023). 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 经济研究导刊 (8), 47-49.

[9]鄂伦春自治旗人民政府官网. 介绍鄂伦春族.

[10]鄂伦春发布. 传承:鄂伦春狍角帽——定格的狩猎记忆.

[11]中国国家地理BOOK. 东北神兽傻狍子有多傻?

[12]央视网. [地理·中国]在鄂伦春族人的心目中 萨满是族群中的智者

[13]方征.(2016).鄂伦春族狩猎文化变迁的人类学反思. 昌吉学院学报(01),11-16+2.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官网.https://www.neac.gov.cn/seac/ztzl/elcz/lsyg.shtml

[15]霍辽原. (1996). 日本在中国东北沦陷区实行的民族统治政策. 社会科学辑刊 (01), 106-111.

[16]红星新闻. 鄂伦春族人牵驯鹿巡游哈尔滨中央大街火爆出圈,鄂伦春自治旗人大常委会主任:我们需要走出来

推荐阅读

谁抢到龙币了?


冯小刚搞砸了《非诚勿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