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南明王朝,本就是明朝的正统合法继承,一如东晋继承西晋,南宋继承北宋。之所以在学界不被承认为一个正式朝代,固然有维持时间不够长的缘故,而根本原因还是清朝二百多年荼毒学术,影响不曾消除所致。
南明安宗弘光帝(原福王)、绍宗隆武帝(原唐王)、昭宗永历帝(原桂王)等,本身作为皇帝以下地位最尊贵的亲王,并不同于刘秀刘备那种身份已是平民的宗室。
在光宗泰昌帝、熹宗天启帝、毅宗崇祯帝这一脉帝系断绝后,他们伦序继统原是天经地义。一如东晋之于西晋,在长安城陷,司马邺被俘后,便由琅琊王、丞相司马睿去承袭大统。
当时南明诸省治下的百官三军与百姓,乃至投效大明的前闯军前献军的将领,无不坚信弘光、隆武、永历诸帝就是名正言顺的大明天子,天经地义的神州之主。
给崇祯帝上“明思宗”“明毅宗”这些谥号的,正是南明弘光帝,而从来并不是宣布崇祯为亡国之君的满清。
明朝真正终结时间,最远可以一直划到1683年,台湾郑克塽出降,监国宁靖王殉国,通常可以划到1662年,永历帝殉国。
就如宋高宗赵构的继承合法性,与其说来自于被哲宗和徽宗两次废除的废太后孟氏所立,倒不如说他是宋徽宗仅存没被俘虏的皇子,方得三军万姓一致拥戴。
而崇祯帝殉国,其三个皇子全为俘虏且不知所踪后,弘光帝本同样也是按《大明祖训》的伦序当立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并不需要一份遗诏去确认。
是东林复社一干人为一党私利胡闹,才搞出所谓“福潞之争”,然终不能阻止其继任,成为明朝各省拥戴的唯一合法君主。
弘光帝继位时疆土:
隆武帝确是类似琅琊王司马睿那样的远支亲王,在弘光帝被俘,国家危难时以“国赖长君当立贤”被群臣拥立,其合法性也并不低于东晋继承西晋,同样得到当时南明各省三军众臣一致拥戴。
收编湖广二十万闯军,建立民族抗清统一战线这样的大手笔,就是在隆武帝在位期间实现。
隆武帝继位时疆土:
隆武帝殉国后,永历帝作为当时仅存的万历帝亲孙,本是弘光帝之后依序当立的继承人,和隆武帝的亲弟弟绍武帝,各有法统依据,因此才一度各不相让,兵戎相见,
很快清军破广州,绍武帝殉国,永历帝同样成为当时南明各地唯一拥戴的正统君主。被郑成功等隆武帝旧部承认为正朔,并接受其封号了。
永历帝继位时疆土:
因此,南明的弘光——隆武——永历这个统系是很清晰的,得到当时大明官民普遍承认的,除此外短暂的鲁监国,后亦自去其号归附之。因此也并不存在「诸帝相争不休,难以确定正统」的片面印象。南明之于明朝的合法正统继承地位,也根本不用任何质疑。
所谓“明亡于崇祯”“明亡于李闯”,本来就是清朝及其汉奸臣子的一大历史发明。别忘记下一句就是“大清入关,为明报仇”。
这样文武大臣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投靠满清主子,还自欺欺人自己是在为故君报仇了。更重要的是,南明诸帝,就可以被满清当局宣布为擅自称帝的逆藩、反贼之列,而理直气壮加以剿杀了。
可以比照南宋为例,宋朝历史究竟写到1276年临安城陷,谢后和恭帝出降;还是写到1279年崖山陆沉,陆秀夫背帝蹈海?这是个基本历史常识。
甚至当时从忽必烈到张弘范等蒙元君臣,这些异族统治者及其帮凶,自己一样认为南宋灭于崖山。
元世祖:忽必烈
元相脱脱修《宋史》,不但两幼帝列于宋帝本纪,且云:
【世杰乃与苏刘义断维,以十余舟夺港而去,陆秀夫走卫王舟,王舟大,且诸舟环结,度不得出走,乃负昺投海中,后宫及诸臣多从死者,七日,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杨太后闻昺死,抚膺大恸曰:"我忍死艰关至此者,正为赵氏一块肉尔,今无望矣!"遂赴海死,世杰葬之海滨,已而世杰亦自溺死。宋遂亡。】
当然,这也是因为蒙元以灭宋为自己的武功,并不在乎宋是亡于1276年还是1279年。
而清朝一口咬定明亡于李闯,自己为明复仇,是以“得国之正、莫过于本朝”,便一定要否定南明诸帝的合法性,所以个中差别,正是两个异族王朝统治者不同政治需要造成的。
清朝煞费苦心修《明史》上百年,其要旨之一便在否定安宗、绍宗、昭宗三帝的正统合法性,清人但书三帝年号,往往是要掉脑袋的重罪。
直到持续百年的种种桩桩文字狱,杀得举国文士胆战心惊了,满清乾隆帝弘历才以胜利者之姿,貌似宽容大度地宣称,继续坚决否定隆武帝和永历帝的同时,承认弘光帝可类比于南宋,让明朝比他们之前宣称的再延命一年,亦无不可,并妄想因为他做了这种自以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其自撰《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便可非一世之书,可万世之法。
满清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
弘历修所谓《四库全书》,禁毁书籍高达3100种,15万部以上,占《四库全书总目》收录书目的三分之一,是以“清之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
同时大肆删改所谓“字义触碍者”,将满清之前书籍的“胡虏“”夷狄“之类字样尽可能删减。
如李白《胡无人》改为《塞下曲》,【胡之肠,涉胡血,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旁。胡无人,汉道昌。】,改成【壮士投戈同歃血。策名丹霄上,扬威紫塞傍。武功成,汉道昌。】
岳飞之《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改成【壮志肯忘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幸喜满清已亡,否则我们后人再不能看到李太白岳武穆的传世经典,不知悉其本意,纵是在吃糠喝稀的所谓“盛世“下苟延残喘,也不过是一群坐稳奴隶的可怜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