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传感器技术
制造业的未来是智能化,智能化的基础就是传感器; 互联网的方向是物联网,物联网的基石也是传感器; 关注传感器技术,获得技术资讯、产品应用、市场机会,掌握最黑科技,为中国工业导航。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P头像集  ·  情头 | 都是好看的情侣头像啊 ​​​ ·  3 天前  
于小戈  ·  真相|世纪离婚,破案了。 ·  3 天前  
槽值  ·  闫妮一上热搜,陕西人就想笑 ·  5 天前  
槽值  ·  想承包你的第一次日本之旅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传感器技术

忽悠还是黑科技?扒一扒“黑科技”的真与伪

传感器技术  · 公众号  ·  · 2017-10-19 06:47

正文

文 | 传感器技术(WW_CGQJS)

 

话说360曾计划推出一款智能小内内——虽然你成天嚷嚷着“360是流氓,但肯定没想到人家竟然推出一款关爱人类私密健康的智能内裤。看看这牛掰的功能:

 

内置智能芯片

通过对人体的体味

3D磁场的检测

并结合360大数据中的信息

分析出使用者的健康指数

并送出个性化的健康生活指南

目前该款产品还支持用户个性化定制

预订者可根据自己的喜好

对内裤的外表花纹进行DIY

而且,这么腻害的一条内裤,才只卖89元,才89元,不是8889,也不是889

 

这让那些动辄上百的CKArmaniVersace情何以堪?!

 


它不仅能够利用云端大数据对比分析的方式计算出使用者的健康指数,还能对人体消化器官排放出来的气体进行消音、除味,这么贴心,可以根治尴尬癌的实用利器,瞬间已经俘获了小编的心。

 

你别以为这就够了,升级版的360智能小内内不仅增加了一键自动清洗功能,女版还增加了防骚扰、塑形等功能,男版则具有防出轨、金钟罩防撞JI功能。

 

当然,如此让你脑洞大开的“黑科技”,事后被证明以上不过是遇人节的一则玩笑。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随手打开互联网,动辄被冠以“黑科技”之名的产品可真的不少。

 

黑科技这个词最早来源于日本漫画《全金属狂潮》中登场的专业术语,原意指非人类自力研发,凌驾于人类现有科技之上的知识,引申为以人类现有的世界观无法理解的猎奇物。换句话说,就是漫画作者自己想象出来的新事物、新科技。

 

 

比如四十八年前的经典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其中就出现了平板电脑、触屏显示器,在当时绝对是黑科技;又比如三十多年前的科幻电影《星球大战》,其中出现的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磁悬浮及时、克隆技术等,在当时也是黑科技。不过,当时这些黑科技在如今都成为了现实。

 

一般认为,所谓黑技术应包含以下几点:

 

一:超越人类既有水平的科技原理部分;

二:承接既有理论体系中,有开创性发展、并且代表一定发展方向的创新部分;

三:上述理论指导下转化而来的应用产品;

四:既有理论、工艺水平下,挖掘一切制造潜力打造的高集成度、高价值产品,正所谓卫星遥感系统理论不是黑科技,超清视频实时跟踪的创新突破才是。

 

所以,黑科技产品要么创造前人所未想到的理论、产品,要么挖掘前人没有能力尝试的工艺和制造水平,要有相当的实现难度、保持未来的发展前途还要有很强的时效性。

 

那么,我们目前热炒的诸多概念,媒体公关和厂家文宣部门津津乐道的黑科技真的足够黑么?

 

惊艳世界的黑科技——巴铁

 

在中国,一说到黑科技,不能不提到大名鼎鼎的“巴铁”,20107月,宋有洲带着他的立体快巴项目(即巴铁)参加了第13届北京科博会,一经亮相博得诸多关注,被认为是惊艳世界的黑科技

 

巴铁介于有轨电车和大巴之间,上层可载客,下层有窗有灯可通行车辆。据当时的介绍,每辆巴铁可载1200名乘客,减少主要交通干道25%30%的拥堵,施工周期只有地铁的三分之一,而且造价只有地铁的十分之一。

 


简直不能更酷炫啊!

 

2010818日,巴铁登上《纽约时报》的版面;11月被时代周刊与苹果iPad等一同列入2010年全球50大发明的榜单。一时声名显赫。

 

20176月,巴铁投资方华赢凯来公司,涉嫌利用巴铁项目在全国布局数百家分公司,打着地方政府拟建巴铁“PPP”项目的名义非法集资,被北京东城分局依法立案侦查。最终试车设施被拆,巴铁之父白志明被刑拘,还留下近4万血本无归的投资人以及近50亿人民币的大窟窿。

 

最牛巴士到今天的彻底被清算,巴铁一号上演了一出集体狂欢的骗局。

 

PC领域的“黑科技”

 

VR?还是AR

 

自从谷歌眼镜、微软hololensPS VR等吸引人眼球的各种“R”字头军团刷爆朋友圈开始,虚拟现实、增强现实领域的相关概念、产品信息流就如潮水般涌入主流社会舆论。

 

VR概念已经没有前瞻性 应用究竟有多普遍都难称乐观。英文缩写充满了陌生感,对于吃瓜群众和转发小编们来说,甚至对于寻隙而动想要制造产业的厂家来说,把不明觉厉的各种单词包装成黑科技是很自然的事情。“VR”"AR""MR" 凡此种种都开始成为流量热点。 实际上回过头来严肃的看我们会发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无论从原理还是工程实践上都是拥有几十年历史的严肃系统工程,一点都不新鲜。

 

 

在一些AR 智能眼镜宣传页面上,利用F35 J20的联合头盔显示系统论证AR 增强现实先进性的例证频繁出现。实际上从1970年代左右开始,军用的VRAR形态就已经基本成型。接近半个世纪过去了,战斗机更新了几代,同时期的电脑产品性能翻了不知道几百倍,民用增强现实在技术原理和功能组件上并没有出现科幻小说黄金年代的那种变革,效率固有提升,却仍然处在蹒跚学步的初期,打着新概念产品的名目进行推广,还是略感尴尬的。

 


仅就VRAR 整体的系统概念来说,根本就算不上什么黑科技。如果谈论到VRAR系统中较为有实用性的产品,那么他们确实借助新型传感器、处理器,在前人的脚步上拓展了主流消费人群的可用性,说是黑科技还算勉强可以。

 

Max-Q 终结板砖本?

 

2017年的PC主旋律是I/A大战,NVIDIA多少显得有些落寞。当然,这与GPU界竞争压力没有激烈有关,但独孤求败显然不是太好的滋味,NVIDIA也对外宣布了自己的GPU技术结晶——移动Max-Q系列。

 

虽然台北电脑展上NVIDIA汪峰式头条战略实际实施的不算特别成功,抢夺AMD的风头效果一般,但Max-Q确实为媒体们带来了大量意外的流量。按照很多媒体宣传的导向,有了Max-Q技术,游戏本的厚度重量都将大幅缩减,彻底告别板砖形态,还能带来超强续航,就差画上一个MacbookPro 说他现在能打GTX 1080,明年能战四路泰坦了。

 


NVIDIA是严谨的技术公司,在官方的宣传层面上,相信大家是不会发现明显不合理的技术问题的,各种框定“Up to”百分比和放开给厂商们的自由空间其实都没有脱离实际。玩家们会如何理解,这是一种宣传的艺术,艺术范畴内的核心点之一,就是媒体们念念不忘的黑科技。

 

 

然而大批Max-Q的笔记本实际上市后,我们发现媒体们各行其是的鼓吹都是苍白无力的。各级Max-Q 移动GPU 相比原有版本性能都受到大幅度削减,除了1060段位太低外,1070 1080 Max Q版本分别跌到了接近10701060的性能档次,同时除了华硕GX501 拜特殊设计所赐切实削减了产品厚度,主流厂商连模具都懒得换,尺寸削减微乎其微,厂家们接着这股东风更多的是进行自己不同档次模具的配置组合调整,一点都没有大批开拓新的高续航、轻薄产品线的意思。

 

从根本上来说,Max-Q 本身只是一种降低GPU绝对性能的手段,没有重新流片就没有硬件层面的调整,而软件层面究竟如何降频的玄学从实践来说也并没有发挥出多大的效果。Max-Q技术的智能降频没有体现出太多针对性,和玩家自己刷BIOS降频的区别非常有限,那么散热、续航的优势也就无从谈起。厂商即使能够针对性的推出稍微轻薄一点的模具,我们也看不出直接扔进去一个非Max-Q版低一阶层的GPU型号有什么不妥之处。

 

  

更何况,Max-Q能够成立,本身就是移动GPU领域挤牙膏的结果而非原因。因为GP104系列帕斯卡架构GPU的能耗比超出预期,所以才有能够基本不损失频率移植笔记本的GTX1080无后缀们。也正因为有了这些号称性能等同桌面版的GTX1080们,才给降频版的Max-Q GTX1080版留下了市场空间。下一代的NVIDIA GPU究竟能耗比是什么情况,能给笔记本留下多少拉高频率(撞击散热条件上限)、降低频率(性能填充空间)的余地,根本就是未知之数,讨论什么Max-Q技术的发展未来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游戏板砖本不会被黑科技终结,被终结的只能是不付出代价却想得美的急功近利的心态而已。

 

手机领域的“黑科技”

 

说起来,近期手机圈内最大的手机卖点当属黑科技了。这个本应该是代表最尖端的科技水平的术语被用到手机上之后,整个行业顿时浮躁了,更多的商家与用户甚至会很无语。

 

就当前的科技而言,真正的黑科技应该是能够起到引领行业的作用,且在较早阶段采用的技术,如Apple pay、搭载在iPhone 5s上的指纹识别等等。对手机,黑科技绝不是所有手机都采用的技术,只有少数手机率先启用,而其他手机暂时还不能用上的或者无法用上的最新技术。

 

在小米发布会上,全面供货的骁龙820成为了小米口中黑科技的核心竞争力,的确820有着明显的性能升级,但用820芯片的不只是小米一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我们司空见惯的配置参数被不断提及,如4G+、快充、NFC、全网通等。然而这些技术早在去年发布的机型中就可以找到,小米的黑科技似乎并不

 

 

OPPO发布的OPPO R9,则主推了全新的闪充技术Super VOOC,可以达到15分钟充满2500mAh电池的水平。而华为则是依靠自家麒麟移动处理器芯片占据更多主动权,相比其他厂商苦苦等待高通旗舰芯片的出货,华为很大程度上可以依赖于自家的处理器芯片控制新品发布频率。

 

综合来看,国内手机厂商在黑科技方面依然主推手机换芯、高端配置、全新材料、新软件功能等,并未有多少真正突破的地方,在供应链、专利技术、创新思路方面仍然不足。所谓黑科技,多沦为厂商的宣传卖点,噱头大于实际。

 

近些年来,智能手机发展虽然同质化严重,但也有一些创新被视为黑科技典范,主要是国外厂商。比如谷歌的Project Ara模块化设计,苹果的3D Touch压感屏,三星的双曲面屏以及索尼的4K分辨率屏幕等。相比之下,国内手机厂商近几年虽然风生水起,但相比国际品牌无论是在供应链、专利技术、创新思路还是利润获取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

 

黑科技,作为一个具有一定科学内涵的专业技术性名词,它的存在本应是让厂商去解决用户使用手机过程中的那些痛点难题,比如续航问题、人机交互问题、屏幕显示问题、拍照问题、系统问题等,是为优化用户体验而存在的。而不是作为手机厂商宣传营销的噱头,逐渐走向被厂家玩坏的命运末途。

 

我们的真正需要的手机“黑科技”是这样滴!

 

我要能待机1年的手机

 

我要可以折叠的手机

 


我要能带投影的手机

 

我要可以两面一起用的手机

 


我要太能充电的手机

 

我要摔不碎的手机

 

我要不怕水的手机

 

我要能砸核桃的手机。。。

 


电视领域的“黑科技”

 

智能化科技的浪潮越来越汹涌,最近几年高谈阔论最多的莫过于智能家居,而这里面的智能电视更是同沉睡巨人苏醒了一般,引起互联网科技的轩辕大波。每一年都有十几个互联网电视新人先后亮相。

 

他们相同的特点都是打着互联网内容的旗号、智能化操作系统深度定制的旗号,以及发烧性能和情怀的旗号。唯一让它们囊中羞涩的只剩下电视的画质了。当然每次发布新品时他们还是会花大段的时间来讲画质,然后还会说很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不懂得人听上去觉得相当高大上。

 

那我们于互联网电视发布会上常常听到的,被他们称之为黑科技的画质技术到底都是什么东西呢?

 

听说这个术语大家都爱用,MEMC,中文名叫运动补偿。几乎每次厂商们讲到图像画质处理部分的时候,第一个提及的就是它了。不过我们要揭秘,其实MEMC并不是什么新的黑科技。这个由美国人研发的技术,很早就被日本彩电厂商采用了。只不过当时大部分运用在高端电视上(这一点高端被某些厂商狠狠抓住,不过投机取巧了,都是十多年前的高端电视,现在还能算么),而近几年大部分传统电视厂商的产品基本都会采用这一技术。


 

其实这个技术的确是衡量电视的一个重要指标,现在大家不断被刷新率这么一个概念洗脑之后,运动补偿显得尤为重要。简单点说,MEMC就是通过算法来提升画面的流畅度,原本24Hz的视频,通过算法处理之后达到60Hz甚至120Hz,让视频内容不拖硬件的后腿。

 

 

早先有一个类似的技术叫pull-up/pull-down,它也可以把30Hz的内容提升到60Hz,但是它的做法比较简单粗暴,只是把30Hz的帧率简单的每帧复制成2帧变成60Hz,如果是24Hz帧率则当前帧复制成2帧,下一帧复制成3帧。但是这种方法并没有给视频添加新的画面内容,运动画面的质量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变。

 

写在最后

 

其实,真正技术创新就等于是创造黑科技,若能再进一步完善黑科技,将会给用户带来更多的便利,也是我们所喜闻乐见的。在创造黑科技的实现过程中,厂家及科技人员对产品精工细作、对产品细节的打磨精神,让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种工匠精神。没有了工匠精神,也就没有技术创新,更难谈黑科技。

 

这是个同质化严重的时代,产品的创意与噱头是重要的。但消费者要买的不是噱头,而是具备微创新的产品,是更好的体验。商家只有不断的创新与完善产品,才能给用户更好的使用体验。

 

也希望那些继续以黑科技示人的厂商,能够真正的以黑科技服人,而不只是标签。



本篇文章为传感器技术平台原创文章,转载需联系我们授权!未经允许转载我们将进行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