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24楼影院
一样的电影,不一样的影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技美学  ·  真我GT7 ... ·  17 小时前  
科技美学  ·  真我GT7 ... ·  17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24楼影院

小成本处女作,看哭许多人

24楼影院  · 公众号  ·  · 2024-04-17 18:51

正文

江南水乡的破渔船,缓慢划来。

也带来了一个关于家庭和生死的拷问——

《乘船而去》
这部四月院线新片,是青年导演陈小雨的长片处女作,由葛兆美、刘丹、吴洲凯主演。
投资不到200万,于去年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单元,并获得“最佳编剧奖 ,也在第十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中获得“最佳新锐导演奖”。

与同期上映的其他作品相比,《乘船而去》有着艺术片细密的情感纹理和极具诗意化的影像叙事。看完影片,那浓到化不开的乡愁,以及与至亲告别时的忧伤氛围久久萦绕在心头,让人难以释怀。它像是一封创作者的私人影像家书,带着对故乡的怀恋,向我们呈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琐碎日常与情感羁绊。

01

《乘船而去》中的 母亲周瑾 以导演陈小雨的外婆为原型,这个老太太刚出场就言辞犀利,在运河边一户人家的葬礼上,为逝者念佛时,她 怒怼 对方的不孝后辈。

可下个场景,女儿一家回来探望,老太太的声势却 弱了 下来,她想留女儿在家多待些时日,可女儿一家当晚就要回上海,老太太难掩失落,只得用不断加塞的家乡特产来传达对女儿的爱。

这一幕恰是当下许多 普通 家庭 的缩影: 父母 留守家乡,漂泊在外的子女偶尔归来,与父母匆匆见上一面便话别。沟通不多,心灵与距离都 越来越远。

直到母亲 周瑾 被诊断出脑瘤, 这个松散的家庭才得以短暂地凝聚 ,女儿周念真和儿子周念清急忙赶回家中,却因对母亲癌症的治疗理念的不同产生分歧。
女儿周念真坚持要为母亲继续治疗,并且申请了美国的新药物,想让母亲前去美国治疗;可儿子周念清却认为这是徒劳,只会增加母亲的痛苦,还不如趁现在看看母亲还有哪些未了的愿望。

表面上看,这是为了母亲好而产生的争议,实际上,却是子女各自不同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碰撞。

导演以纪录片群像叙事的形式,将镜头在不同家庭成员的视角间缓缓切换,使得他们各自的生活细节一一铺陈开来。 在不断变幻的视角下,我们也得以窥见他们的性格、生活面貌和彼此间细腻的情感脉络。

女儿 周念真 经历了两次婚姻,再婚的丈夫是个外国人,两人经营着一家英语培训机构,生意不景气,周念真和丈夫对于公司的去留存在巨大分歧。丈夫想要另谋生路,但周念真却坚持要办下去。这种执拗和要强,最终导致公司的亏损不断扩大,像滚雪球一样。

儿子 周念清 做着导游的生意,内心一直遗憾未能子承父业当木匠,逝去的父亲曾将自己的手艺都传给了更优秀的大哥,而哥哥却英年早逝。作为家中最小的儿子,他心负阴霾,对未来一片迷茫。

作为家庭第三代的孙子 阿涛 ,则与这个家庭更为疏远,因母亲周念真再婚与她失和,从不接母亲电话。拍戏成了他唯一在乎的事,为了个龙套角色就能剃光头。

老太太周瑾看起来世事洞明、心性豁达,可直到死亡将至,还是展露出本能的脆弱和不安。而从突然冒出的舅公口中,我们才得知她被当作童养媳的过往。

一家三代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困境里迷惘。平日里,如纷飞的鸟儿四散在各处,直到老太太患病,才聚齐在她身边。她就像家里的那根风筝线,将大家从现实的困局中短暂拉出,回到家乡,在互相陪伴中获得久违的温情。

02

亲情是电影永恒的主题,这类影片不胜枚举。《 乘船而去 》的巧妙之处是借助 “船” 这个意象,勾勒出 家庭关系在 亲密与疏离 间的变幻 ,传达出家的乡愁与时代发展中心灵的失落。

影片的摄影多采用中远景,对江南水乡的呈现也以船这个意向引入,轻轻小船划开静静水流,带着温柔静谧的氛围。 个电影风格是舒适而平缓的,呈现出散文般的影像质感。 尤其是最后梦境中远逝的小船和母亲平静的微笑,拍得极具诗意。

“船”作为交通工具,连接着故乡与城市,也象征亲情,连接着父母与子女。 母亲患病前,孩子们和家庭的关系,像前行的船一样,越荡越远;当母亲患病后,孩子们却又像船一样短暂地靠岸。

“船”的存在维系着家庭之间的关系,也守护着我们浓浓的乡愁和对故土的眷恋。
“船”的意向也与死亡相关联,母亲去世时,一艘船没入水中。 没有“船”作为连接, 游子 失去了故乡,也失去了精神归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