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第一电动汽车网
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官方微信,第一电动网专注建设中国最权威、最专业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信息服务平台,第一电动网的宗旨是为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而竭尽所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民兵  ·  最后4天,错过再等半年! ·  12 小时前  
中国民兵  ·  警备纠察队官兵春节在干啥?来看 → ·  3 天前  
福州日报  ·  国防部发布:当那一天来临 ·  4 天前  
福州日报  ·  国防部发布:当那一天来临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第一电动汽车网

日产的大问题:中国速度、中国标准、中国成本

第一电动汽车网  · 公众号  ·  · 2024-04-30 21:45

正文

作者 李艳娇
在面临日益严峻的市场挑战过程中,日产汽车发布了为期四年的全新战略规划 ——“The Arc日产电弧计划”: 根据中国消费者需求,量身定制中国战略。即在中国做产品定义和技术研发,在中国重建全部供应链。
日产明确到2027年3月,日产汽车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目标为100万辆。其中,中国市场的销量目标为20万辆,美国市场的销量目标为33万辆,日本市场的销量目标为9万辆。
要达成这样的目标, 日产将在未来3年内推出30款新车型,其中包括16款电动汽车和14款内燃机车。 同时,这其中15款来自日产品牌,10款来自联盟,还有5款在此次北京车展刚刚发布。
这5款车是基于中国本土市场研发的新能源概念车,涵盖纯电车型和插电混动车型。未来三年这些车将会陆续上市,纯电轿车Epoch将成为首款在华上市车型,计划一年内实现量产。而且,日产计划未来两年在中国市场的产品矩阵实现73%的焕新。
关于如何实现以上目标,在4月25日北京车展媒体访谈会上,日产汽车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内田诚接受采 访时表示,“‘在中国,为中国’是我们的战略,即提供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服务,提升在中国的竞争力。”
日产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山崎庄平表示: “我们将在‘中国标准、中国速度、中国成本’领域建立优势,将卓越的本地优势带给本地用户,通过这些举措将帮助我们在激烈的价格竞争中保持竞争力。”
日产汽车公司中国战略及专项任务副总裁,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松山昌史表示,“日产的合作伙伴关系不只局限于车辆的电驱化,还包括智能化。日产需要携手中国合作伙伴构建智能化方面的优势,领先的人工智能AI技术深度融合至日产汽车的产品与服务之中,这是我们的战略。”
日产汽车公司高级副总裁,首席企划官艾思诺表示,“利用我们在中国的工程师和团队学习和开发,并且运用他们的技术和技能达成我们在中国的目标,这是我们现在变革运营模式的举措。”
以下为媒体访谈会问答实录(有删减)。
媒体: 日产在中国市场落地的电驱化产品都比较缓慢,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内田诚: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非常迅速,我们正在中国采取新的策略。基于我们和东风开展的长期合作,我们建立了东风日产技术中心,具备足够的能力,不仅能够助力燃油车型的研发,还能够研究插电式混动和纯电动汽车。对于中国市场来说,我们也要优先关注速度,以及为中国市场而进行的定制化设计。
因此我们的策略更为清晰,坚持“在中国,为中国”。今天我们展示的5款新能源概念车型,正是这一战略的实践之一。未来三年,大家将会看到我们推出的系列车型,第一款将在一年内推出,当然我们需要确保这些车型被中国消费者关注和接受。因此有很多智能化特点,不只来自日产全球的优势,也包括本土的强项。
我们和国内领先的AI领域公司之一(百度)签订合作谅解备忘录,通过进一步的合作,使这些技术更好地整合到日产的产品中,从而为中国用户带来令人兴奋的智能系统和基于AI人工智能的服务。
所以我们的策略就是确保日产的优势得以保持以及变革的程度,我们从去年7月就确定了这一策略,这将保证我们以更快的速度将更智能和可负担的新能源产品提供给用户。
媒体 :中国现在很多品牌都在打价格战,对成本的控制要求非常严格,日产将通过怎么样的产业策略来应对中国汽车对于成本的控制和竞争?
内田诚: 确实自去年开始至今出现了激烈的价格竞争,今年很可能会继续。
我们需要持续为我们的客户带来价值,所以我们自己需要在所有的客户触点提供日产的标准。但同时, 我们需要具有竞争力,所以我们要采取更深化的本土化策略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所有的车型和零部件都在中国本地生产,帮助我们更好迎接竞争。 我们可以看到在北京车展,有些很大的车型的价格很具有吸引力。这也是我们后续的发力方向,从而使我们在市场中获得增长。
山崎庄平: 中国市场的价格竞争确实非常激烈,我们也需要加入到这一竞争当中。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给大家展示的4款新能源概念车都是在基于本土速度和本地成本研发的。这就是我们的理念,也是在去年11月东风汽车有限公司20周年之际发布的新战略——“启DNA+”。 我们将在“中国标准、中国速度、中国成本”领域建立优势,将卓越的本地优势带给本地用户,通过这些举措将帮助我们在激烈的价格竞争中保持竞争力。
媒体: 本次日产高管访华,主要是想看看中国市场的哪些方面?
内田诚: 本次来到中国的团队包括了几乎全部执行委员会成员。为什么高管成员都在这里呢,原因就是 我们想要感受和接触中国速度。
我们这次看到了很多车型,现在的中国发展速度确实非常快。所以,我们希望团队能够了解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要看这些车,要制订策略,我们 如何在中国市场更加强大;如何让车型更加及时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如果不能够满足这两方面的目标,我认为将很难保持在中国的节奏,这是非常宝贵的信息
媒体: 中国汽车的智能化、电动化发展迅速,本土品牌也在快速成长,同时中国消费者的行为和消费习惯也在快速发生变化,日产如何更好地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内田诚: 如果看看当今的汽车,也许不只是中国,现在的客户需求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用户希望可以和车辆连接,使汽车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这个趋势发展的非常快。日产在这一行业具有90年的历史,对我们来说, 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清楚了解客户的需求,并能够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车辆。
艾思诺: 中国的消费者很有特色。正像我们之前所说,中国的市场变化非常快,也许三年前还没有太多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汽车,但现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就改变了,例如产品座舱的开发和设计,因为现在的客户不只满足于驾驶,还有其他多方位的需求。现在,我们正努力学习和掌握更多的信息,什么样的技术可以帮助用户将车辆整合到个人生活中?怎么实现移动设备数据和车辆之间的无缝链接?所以,我们在很多方面都在探索和开发。这些技术将被整合到为中国市场开发的车辆上。
很多同事也提及了,利用我们在中国的工程师和团队学习和开发,并且运用他们的技术和技能达成我们在中国的目标,这是我们现在变革运营模式的举措。
内田诚:除了5款新能源概念车,在中国市场,未来两年日产品牌将进行73%的产品阵容焕新。 我们如何确保提供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服务,需要快速做出决定,否则无法跟上变化的速度。我们需要做的是,持续向用户传递日产的价值。
媒体 :刚才谈到了和AI领域领先企业进行合作,请问,为什么和中国的高科技企业一起合作?合作的背景是否可以再做一下介绍。另外,日产在新能源车方面2025年出口的计划,是否是指和中国高科技企业一起出口更多的电动车?
内田诚: “在中国,为中国”是我们的战略,这是我们和AI领域领先公司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的原因。 即提供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服务,提升在中国的竞争力。
展望未来,我们在出口方面也进行了探讨。 从2025年开始,第一阶段目标为10万台,从中国出口到世界其他国家。 我们也在考虑其它的一些行动,比如进一步探索有哪些技术,可以以本地速度帮助我们向世界传递日产的价值。目前,我们聚焦于向中国用户提供,这也是我们签署MOU的主要目的之一。
松山昌史: 日产的合作伙伴关系不只局限于车辆的电驱化,还包括智能化。 日产需要携手中国合作伙伴构建智能化方面的优势,领先的人工智能AI技术深度融合至日产汽车的产品与服务之中,这是我们的战略。 同时,也是我们和中国领先的AI公司开展合作的原因之一。
媒体 :第一个问题,日产设定的100万辆的销售目标,如何拆解的,来自新能源汽车和传统燃油车型比例是怎样的,以及今年的目标是多少?第二个问题关于出口业务,制定出口10万辆的目标,这对日产来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变化。那么,从中国向全球出口目标制定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以及出口业务主要面向哪些国家,出口车型是如何规划,新能源车还是传统燃油车型?
第三个问题,一家德国企业说生产冰箱从立项到完成大概需要三年时间,但中国的比亚迪生产一辆汽车,从立项到完成大概一年半的时间。日产是否也感受到这样的速度差异?日产是否能够快速弥补这一差异,以实现100万辆的销售目标和10万辆的出口目标?
内田诚: 首先,全球市场100万的销售目标,是我们在“The Arc日产电弧计划”中所对外公布的目标。在“The Arc日产电弧计划”中还对目标销售增量的区域进行了划分,其中美国市场销量目标330,000,欧洲市场销量目标300,000,中国销量目标20万,还有90,000增量目标在日本。
而要达成这样的目标, 我们将在未来3年内推出30款新车型,其中15款日产品牌,10款来自联盟,还有另外5台在这次北京车展发布时提到的。
对于2026年燃油车型和新能源车型的比例,这并非是从单一国家角度来考虑,要看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我们希望能够有适当的车型组合以提供给不同区域和不同需求的消费者。目前来说,电动汽车、电驱化车型以及燃油车型都在计划中。
第二个问题,关于日产10万辆的出口目标。我们需要考虑不同市场在电驱化发展上的差异。在美国、欧洲、中国及日本都有不同的产品,需要这样的组合策略让未来的发展更加坚实。10万辆是指我们的目标,还需要考虑本地的产能和其他能力。比如,我们在中国具备强大的产能基础,出口可以更好地平摊固定成本,这也是我们考虑的实际问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