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养老产业观察
养老产业观察者、思考者、实践者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养老产业观察

案例 | 80后与80岁共住一个家--​有温度的本土化日式养老机构

养老产业观察  · 公众号  ·  · 2017-12-06 10:45

正文

大家好,我是尹训正,供职于日本FB介护服务株式会社,现负责FB介护在大连分公司的社区养老项目的运营,在中国的品牌是“福至养老”,今天跟大家分享下我们的新项目。


新项目位于滨海城市大连,华润地产小区里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以日间照料为基础,做社区食堂,喘息托养,居家上门等服务。周边是华润为首的几个楼盘,一共有4万户,十几万人的体量,目前入住的人口大概3万左右,很多都是东北搬到大连来养老的,所以老人比重也比较多,60岁以上老人达到15%。



这个项目的规模不大,一共1500多平,其中托养床位35张占了一半面积,剩下面积700多平都是日间照料,食堂,居家服务中心,跟医院合作的健康咨询中心等附属服务空间。居家上门服务每周跟社区配合,做一些有偿和无偿方面的健康管理、健康咨询、康复咨询服务。 日间照料规模最大可接纳60人,已开业一个多月,有5、6位老人不定期过来日托,托养床位35张, 目前入住8位老人。


项目特点是社区养老,也是家门口养老院的概念。虽然以日托为主,但是托养的老人目前变成我们主要的服务对象。服务团队总体都是80后,比较年轻,跟老人相处氛围非常好,像共住在一个家里的氛围,得到了家属和老人的好评。这样一群80后的年轻人跟80岁的老人住在一个家里,提供温馨的服务,形成了有温度的一家机构。


我理解,养老机构重在服务,服务就是人与人互相温暖的过程,因此我们很重视服务现场的温情氛围,包括冬季取暖的温度是否达标。




在实现服务的背后,有很多日本成熟经验的借鉴,包括在本土化过程中对团队服务人员进行比较严格的培训,以这些方式方法形成我们所强调的有温度、本土化的日式养老机构。这个项目 收费均价约6000元/月,护理员是三班或者两班倒,对应的工资根据工作量和绩效考核也不一样。

养老机构的工作往往琐碎、非常忙碌,我们引进日本成熟的管理经验、流程化、模式化的内容,搭配合理的现场人数配比,达到比较符合老人节奏的生活,尽量放慢节奏,有很多的活动,来带动老人在大家庭的归属感。



这位爷爷,在我们项目离得不远的小区里面住,患有失智症需要坐轮椅。来托养中心之前,我们去他家里做过一些居家上门服务,而后日托,家属觉得非常放心,就把爷爷直接送过来入住。一开始爷爷的状态比较不稳定,由于失智,他想回家的念头比较强,尤其是每天傍晚,会焦躁不安,不太配合,比较难照料。


通过与家属沟通,爷爷的老伴在我们的邀请下也入住了托养中心,奶奶基本自理,有了老伴陪伴之后,爷爷的状态就好了许多,通过每天与我们相处,逐渐熟悉、信任、融入这个环境,目前他完全把这里当成家,整体状态非常平和。

我们在提供日式高品质服务的同时,也比较接地气,尽可能根据每个家庭不同的情况、每个老人不同的需求,协调他们的生活,帮助家人实现照顾老人,让老人过得舒心、家人放心。不仅仅是服务入住老人,整个家庭成员其实都是服务对象,我们正是秉持这样的服务方针在做每天的服务计划。

一位奶奶患有小脑萎缩、失智症,刚来这里的时候完全卧床的状态,身体比较虚弱,吃饭、下地行走都非常困难。在我们这生活了一个多月之后,奶奶可以在护理员的搀扶下走路,我们每天会坚持带她步行20分钟到半个小时。奶奶虽然失明,但神志比较清醒,对护理员们的声音逐渐熟悉,有了分辨力,学会了配合我们的护理。


特别是对她的营养管理,每天认真计算摄入卡路里和营养素,饭量和饭的形态变化,从一开始接近流食,到切成小块,现在已经完全正常进食,她的压疮也完全恢复了。在大家精心的照料下,奶奶的状态有明显好转,她儿子也非常感谢我们,送了这样一面锦旗,代表对服务的认可,这也是我们继续做好服务的动力。




想达到这些服务效果,年轻的80后服务团队付出了很多努力。


我们认为对整个团队的培训至关重要,不仅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水平,统一大家服务意识,也可以达到舒缓大家繁重护理工作压力的效果。实现这种开心的状态背后,每个人都付出了很多心血,主要是规范流程、降低风险和事故,让老人和护理员都能以一个比较轻松的状态相处,持之以恒才是胜利,坚持不断完善和进步。

我们的培训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日方总部定期派专家给我们做指导;二是机构包括院长、护理主任专业技能人员给大家做内训;三是人人都可以交流的分享活动。 护理技术和服务理念上、对老人服务之后的记录、总结、归纳过程,都是我们培训的重点。

培训每周至少两次,大家已经完全适应了培训状态,而且都非常积极,做内训的老师、院长、护理主任会定期与大家互动,解决护理上碰到的难题,做正确的护理技术和护理理念的培训。

同时,护理员非常积极分享自己在护理当中的心得和感受,每一个人即使在服务同一位老人,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大家都拿出来做分享、交流,一是传达统一的信息,方便对老人情况的熟知,做护理计划;二是缓解心里的压力,一些困难在说出来以后,就会一起想办法解决。

规律、定期的内训会明显加强年轻的养老人的凝聚力,对于集体的归属感增强,减少人员流动性,把心思都放在服务老人上。




每天面对很繁重的护理老人的琐碎,非常机械,对于护理员来说,很难觉得自己有进步和提升。坚持做培训,之后写总结、感想,把心里的想法写出来,多次反复过程中,大家都会感受到自己的变化。看到自己从一开始对老人情况的不了解,一点点成为老人的依赖,这样的成长过程也是对年轻团队未来发展很好的促进。

说到我们的护理员年龄结构普遍偏年轻,有什么秘诀呢?其实我们在开业之前一直在不断地招聘、筛选,坚持平均年龄40岁以下,跟当地老年技术服务专业院校签了校企服务协议,提供年轻的力量。能留住年轻人在养老环境中一起共事,最重要的还是两方面,一是目前的工作环境、工作氛围,硬环境、软环境的条件;二是未来的发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