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银行家杂志
弹指一挥间,金融二三事。最前沿的行业资讯,最辛辣的时事点评,且看金融界风云变幻,尽在银行家盛宴独享。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银行家杂志

刊首语 | 王力:浅议资金——资本——资产循环

银行家杂志  · 公众号  · 银行  · 2025-04-10 10:4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设置星标 抢“鲜” 浏览精彩内容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李云 泽局长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要推动“资金——资本——资产”循环, 畅通资金流转过程中的堵点和卡点;解决“有资金没有资本”、耐 心资本不足等问题,真正打通社会资金循环“任督”二脉。关于资金——资本——资产循环问题,笔者谈几点粗浅认识。





资金——资本——资产循环的理论梳理



“资金”也被称作货币资金,在财务管理上定义为现金及一般等价物,在宏观经济统计中则对应流通中的现金(M 0 )。“资本”这一概念属于经济学理论范畴,是指用于生产商品或服务的货币、原材料、机器设备、制成品、技术、知识产权等物质和非物质资产的总和。资本以价值增值和提升效率为目标,是生产要素的表现形态。“资产”主要是财务会计用语,是指由企业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资产的外延非常宽泛,包括有形的物质财富和无形的经济权益。资产和资金部分内容重叠,即以货币形态存在的资产或用于生产活动的资金。


资金——资本——资产循环。从其概念的内涵外延分析,资金和资产两个概念相对具体,资本则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资本体现着追求利润和价值增值的内在规律,资本不同于资金、资产这类相对静态的概念,资本是动态可持续的,唯有资本的形态才可以完成资金——资本——资产的循环过程。这一循环过程表现为,生产主体通过生产资本形式获取资金,将其转化为生产要素形态的资产推动生产活动运转,创造出产品和服务换回货币形态的经济剩余,再以货币资金形式分配给资金所有者,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循环和增值。


与资金——资本——资产相关的概念是宏观经济学中对国民经济再生产过程的原理,即储蓄转化投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在经济体系内部生产主体用于生产经营投入的资本源自生产活动形成的经济剩余,以货币形态存在即国民储蓄。通常情况下,储蓄转化为投资分为直接转化机制和间接转化机制。直接转化机制较为简单,是指经济活动主体将自我积累留存的经济剩余,通过购置生产要素等途径转化为生产经营所需的资产。间接转化机制则需要横跨不同的经济行为主体,依靠政府财政收入支出及金融体系金融市场等外部途径,将分散在不同主体之间的经济剩余,集中起来供应给生产经营主体用于形成生产性资产。间接转化机制按照实施主体和中间路径不同,主要分为政府主导转化机制和金融体系主导转化机制。


资金——资本——资产循环的现实意义。在工业革命实现社会化大生产之前,社会层面资金和其他生产资料大多零星地散落在单个生产主体之中。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通常仅有商品交易过程中的资金流动。资金转化为资本并购买资产再生产的循环流程,大部分仅在单个生产主体内部完成。由于不存在跨主体之间的资金——资本——资产循环,严格意义上的资本流动无从谈起。这种模式被定义为资本作用存在缺失的生产方式,且只能对应小生产者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具有生产资料大规模横向流通的可能性。因此,这种模式多是简单再生产而非扩大再生产,反映着落后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与此同时,这种生产力水平下的经济基础也无法诞生现代金融体系及相应的经济制度。在传统循环方式下无法集中全社会的剩余产出,难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形成更大范围的社会分工和更大规模的投资活动。由于缺乏全社会层面的资本循环生成机制,也就无法适应先进生产工具的应用。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之后,生产者与生产资料之间彻底分离,生产资料和生产性资本的高度集中,客观上需要金融体系作为蓄水池来吸收社会分散的资金,从而实现资金——资本——资产的完整循环。正如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代经济运行规律时指出,“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


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创新,以金融体系为中介纽带的资本间接转化机制日益成为经济体系的主流。经济体系现存最完善的资本转化机制就是依托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实现的,这种作为上层建筑的制度设计与工业革命突飞猛进的科技进步和先进生产力相互影响成就,呈现出工业化社会经济运行的总体面貌。纵观历史进程的总结回顾,资金——资本——资产循环贯穿于人类工业文明演进的全过程,以金融体系为代表的资本形成转化机制,为社会进步和工业文明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畅通资金——资本——资产循环的若干建议



一是深化实体产业部门改革创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实体部门产业结构。加强固定资产项目投资门槛审核,坚决淘汰高污染高能耗落后产能,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无序扩张,鼓励实体产业特别是工业企业改进投资效率,提高产品技术市场竞争力。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引导产业跨区域流动,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市场体系和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改善投资管理体系,优化营商环境,探索新时期引进外资发展现代产业的新模式。稳定房地产市场预 期,确保行业平稳过渡,妥善处理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等金融风险,阻断实体产业与金融部门之间的风险传导。坚决遏制金融体系和民间资本“脱实向虚”倾向,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实体产业投入力度,支持实体产业特别是“链主”企业加快产业整合,畅通资金——资本——资产循环。


二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把服务新质生产力作为关键着力点,认真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积极推进金融体系改革创新,加大对现代产业体系金融支持力度,助力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金融部门应针对实体产业部门特别是科技创新企业的现实需求,走差异化金融创新之路,努力探索科技金融新职能。金融机构要积极配合监管部门推行支持科技创新产业政策的实施,灵活运用多种金融政策工具,打通破解金融资本、实体产业和科技创新项目之间的卡点和堵点。完善政府主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绩效考核机制,确保财政投入和金融资源切实向实体产 业倾斜,建立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创新的风险投入补偿机制,健全对无效投资、资源浪费和道德风险等责任人的问责机制。


三是优化金融体系内部结构。要引导金融资源从传统产业和产能过剩行业有序退出,将有限的金融资源用来支持科技创新领域、战略新兴产业和具有后发优势行业的发展。针对我国融资结构不尽合理的实际情况,要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引导银行保险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要积极推进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和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要为资本市场带来更多的中长期增量 资金,进一步壮大机构投资者群体。要构建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适应全新经济环境的金融业务模式,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


四是完善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在金融体系的比重,提升资本市场规模质量、完善支持产业资本运作机制。优化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机制,引导资本流向对科技进步贡献大的新兴产业部门,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资本支持。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先导产业,扶持科技创新长期耐心资本的发展,引导政府基金和社保基金等投资机构入市,为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完善资本市场监管体系和治理机制,稳定市场秩序提振市场信心,切实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利益。

《银行家》杂志主编:

END

分享、在看 点赞 ,全都想要拥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