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也被称作货币资金,在财务管理上定义为现金及一般等价物,在宏观经济统计中则对应流通中的现金(M
0
)。“资本”这一概念属于经济学理论范畴,是指用于生产商品或服务的货币、原材料、机器设备、制成品、技术、知识产权等物质和非物质资产的总和。资本以价值增值和提升效率为目标,是生产要素的表现形态。“资产”主要是财务会计用语,是指由企业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资产的外延非常宽泛,包括有形的物质财富和无形的经济权益。资产和资金部分内容重叠,即以货币形态存在的资产或用于生产活动的资金。
资金——资本——资产循环。从其概念的内涵外延分析,资金和资产两个概念相对具体,资本则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资本体现着追求利润和价值增值的内在规律,资本不同于资金、资产这类相对静态的概念,资本是动态可持续的,唯有资本的形态才可以完成资金——资本——资产的循环过程。这一循环过程表现为,生产主体通过生产资本形式获取资金,将其转化为生产要素形态的资产推动生产活动运转,创造出产品和服务换回货币形态的经济剩余,再以货币资金形式分配给资金所有者,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循环和增值。
与资金——资本——资产相关的概念是宏观经济学中对国民经济再生产过程的原理,即储蓄转化投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在经济体系内部生产主体用于生产经营投入的资本源自生产活动形成的经济剩余,以货币形态存在即国民储蓄。通常情况下,储蓄转化为投资分为直接转化机制和间接转化机制。直接转化机制较为简单,是指经济活动主体将自我积累留存的经济剩余,通过购置生产要素等途径转化为生产经营所需的资产。间接转化机制则需要横跨不同的经济行为主体,依靠政府财政收入支出及金融体系金融市场等外部途径,将分散在不同主体之间的经济剩余,集中起来供应给生产经营主体用于形成生产性资产。间接转化机制按照实施主体和中间路径不同,主要分为政府主导转化机制和金融体系主导转化机制。
资金——资本——资产循环的现实意义。在工业革命实现社会化大生产之前,社会层面资金和其他生产资料大多零星地散落在单个生产主体之中。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通常仅有商品交易过程中的资金流动。资金转化为资本并购买资产再生产的循环流程,大部分仅在单个生产主体内部完成。由于不存在跨主体之间的资金——资本——资产循环,严格意义上的资本流动无从谈起。这种模式被定义为资本作用存在缺失的生产方式,且只能对应小生产者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具有生产资料大规模横向流通的可能性。因此,这种模式多是简单再生产而非扩大再生产,反映着落后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与此同时,这种生产力水平下的经济基础也无法诞生现代金融体系及相应的经济制度。在传统循环方式下无法集中全社会的剩余产出,难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形成更大范围的社会分工和更大规模的投资活动。由于缺乏全社会层面的资本循环生成机制,也就无法适应先进生产工具的应用。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之后,生产者与生产资料之间彻底分离,生产资料和生产性资本的高度集中,客观上需要金融体系作为蓄水池来吸收社会分散的资金,从而实现资金——资本——资产的完整循环。正如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代经济运行规律时指出,“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
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创新,以金融体系为中介纽带的资本间接转化机制日益成为经济体系的主流。经济体系现存最完善的资本转化机制就是依托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实现的,这种作为上层建筑的制度设计与工业革命突飞猛进的科技进步和先进生产力相互影响成就,呈现出工业化社会经济运行的总体面貌。纵观历史进程的总结回顾,资金——资本——资产循环贯穿于人类工业文明演进的全过程,以金融体系为代表的资本形成转化机制,为社会进步和工业文明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