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阿弥陀佛与我同行
过凡夫的日子,念弥陀的名号。欢喜信受,与佛同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乐游上海  ·  “乐游上海”2024年度十佳旅游节庆活动等获 ... ·  7 小时前  
上海本地宝  ·  2月4日上高速,2月5日下高速免费吗?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阿弥陀佛与我同行

11个“三”字秘诀,学佛必须了解!

阿弥陀佛与我同行  · 公众号  ·  · 2020-03-17 06:00

正文



接下来,我引用“三”,来解释一些相关的名相,这些名相与纯粹的净土宗是很有关系的。


三宝


三宝就是佛宝、法宝、僧宝。


三宝是整个佛教的核心。学佛的人,不管修哪一个法门,目标是为了什么,首先要皈依“三宝”。



佛宝

三宝的核心就是“佛宝”,十方国土有十方诸佛,阿弥陀佛是十方诸佛当中最尊、第一之王,所谓“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


王在一个国家当中是最崇高、最尊贵的,所以,我们皈依三宝,只要能专称弥陀佛名,整个三宝的功能就通通拥有了。


所以,在三宝核心的“佛宝”中,以阿弥陀佛为最尊第一。



法宝


佛教以法为核心,领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就能够明心见性,进而证悟成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有难行道、易行道,在这八万四千法门当中,有一个所谓“门余大道”的法,也就是阿弥陀佛救度的法,这是八万四千法门中一个特别的法门。


这个法,龙树菩萨说是“易行道”;昙鸾大师说是“他力的法门”,靠弥陀力量而能够脱离轮回成佛;道绰大师说是“净土门”,唯此是阿弥陀佛本愿慈悲救度的法,其他法门都属于“圣道门”,都要靠自己的力量。种种圣道法门,都是释迦牟尼佛要引导学八万四千法门的人,进入阿弥陀佛本愿救度法门的前行方便。因为唯有阿弥陀佛这个法门,才能使十方众生——圣人、凡夫、善人、恶人,都离开六道轮回,快速成佛。


所以,以法来说,最殊胜、最容易的,就是善导大师这个纯粹的净土法门,因此普贤菩萨、文殊菩萨都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除了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自己发愿往生之外,普贤菩萨也在《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劝导四十一位法身菩萨通通向往极乐世界,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可见这个法既殊胜又很容易,使得我们罪恶生死凡夫、常没众生,也能够依靠弥陀的救度,专称弥陀的佛名,而往生弥陀的净土。



僧宝


各个宗派的出家人都是僧宝,只是因为我们是学净土法门,当然学净土的师父会让我们感觉特别亲切。同时,在佛法当中,学净土的师父弘扬的净土法门,能够让我们这辈子顺利达成学佛的目的。


学佛的目的有二个:


第一,近程——解脱。现生果报尽了,能够离开六道轮回。

第二,远程——成佛。也是最终的目的,往生净土成佛。


学净土的师父,主要讲解净土法门的教理,引导我们解脱,推动我们成佛。就整个佛教来讲,僧宝因为专弘阿弥陀佛的救度之法,所以是特殊而可贵的。


以佛教历程来说,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正法五百年之间,有教、有行、有证,也就是说,有教理的存在,也有修行人,也有证果的阿罗汉。像法一千年,有教、行存在,但证果的人就没有了。到了末法一万年,有教理的存在,但真正修行的人就没有了,当然也没有证果的人。这是“教、行、证”在正法、像法、末法三阶段的现象。


净土法门是超越正法、像法、末法的,为什么?


因为弥陀的救度是现成的,不管任何时代、任何地方、任何众生,当下信受弥陀的救度,当下就拥有解脱的功能,乃至成佛的功能。


三经


“净土三经”即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


每个宗派的成立,都有其根本依据的经典,以净土宗来讲,我们依据的经典就是这三经,因此这三经是净土宗的“正依经典”。


也有人提到《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与《普贤行愿品》,不过这二部经不是正依的经典,是属于旁依的经典。一个宗派有“正依经典”,有“旁依经典”,有这样的认识,教义才不会模糊笼统。

三佛


就“净土三经”来说,可以说有三佛。


《无量寿经》主要讲 阿弥陀佛 发愿的因、修行的果,当然也涵盖我们众生往生的因和成佛的果。


《观无量寿经》主要是 释迦牟尼佛 讲“定善”和“散善”,引导进入弥陀的本愿念佛。


《阿弥陀经》可以说是 十方诸佛 证明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法。


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佛经》中说: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意思是说,若有人念佛一向不变,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在他命终的时候,就心不颠倒地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当释迦牟尼佛讲这个法的时候,十方诸佛同时欢喜地、异口同声地来证明。


所以“三佛”是指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和十方诸佛。


三身


众生成佛之时同时成就了三身,称为三身佛,即法身、报身、化身。



法身


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常住不灭,如《心经》所说:“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也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人人本具的真性,是本来具有的,不需要修,只要开悟,开悟了就会见到自己本源自性清净的法身佛。


法身清净,不染一尘,故亦名素法身,不过我们众生因迷而不能显现,佛是开悟而又证悟,故能显现。


众生迷而不悟,所以有生死。然虽在六道轮回,其性仍然不变,故又名佛性,因佛性在迷仍然不变,常随众生流转生死,故说法身(佛性)流转六道。



报身


报身:报身佛是表示证得了绝对真理、获得佛果而显现了佛的智慧的佛身,是行六度万行,功德圆满而显现的。


报身佛不容易成就,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种种的苦行难行,乃至无善而不成,无德而不就,功德圆满,才可成为报身佛。


报身又分自受用报身及他受用报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证法乐之身,自受用报身无相,就是大菩萨也见不到。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地上菩萨说法而变现的佛身,大菩萨可以见到,只是所见的各有不同,十地菩萨所见的是无量大身,其他菩萨所见的,或是千丈万丈之身。


若以圣道门自力难行道而言,需大彻大悟,悟同诸佛,此时名信解。然而,只是解法身之理而已,法身还未出现,必须悟后起修,断除烦恼,进而广修六度万行,以及一切功德,若有一德未圆,一功未满,法身也不现前。直待万行已圆,万德已满,惑垢尽除,无明业空,法身才全体出现,这时才名为报身佛。



化身


化身:又名应身、应化身,或变化身,是应众生的机缘,随缘教化,利益众生而变现出来的佛身,所谓“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度之”。化身是以报身为本,所以化身佛又称为迹佛,意谓从本垂迹。



三身一体


众生成佛时,三身佛同一时间完成,无分先后彼此。


简略而言,悟后从性起修六度万行,庄严“素法身”,修至功德圆满,素法身成为万德庄严的“报身”,报身又化成千百亿“化身”,到十方世界,天上人间,随意教化有缘众生。


所谓“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原来是一身”。法身是体,报身是相,化身是用,一而成三,三即是一。


《华严经》说:“ 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


“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是指法身佛。


“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是指报身佛。


法身佛无相,万佛一体,无有你我之异;也无过去、现在、未来佛之别;更无此土、他土、无量国土之佛的区分。万佛一体,犹如虚空般的清净,清净是一体的,不能说这一边的虚空清净,那一边的虚空不清净。所以法身佛无男无女、无此无彼,圣凡两亡、生佛俱泯,即是诸佛如来,同一法身,不二法门。

三愿


指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的三愿。


一、指第十八、十九、二十愿,顺次往生与顺后往生。


在净土宗学里,第十八念佛往生愿,是乘托弥陀本愿的生因之行,如此行者,顺次往生;第十九的来迎接引愿,是诸行的行者临终前,佛圣来迎,使行者心不生乱,住于正念而顺次往生;第二十愿为顺后往生愿,所谓顺后往生,不是今生命终后即得往生,而是隔生之后往生。


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愿愿都是为了众生,其中这三个愿,与我们众生的关系最直接,阿弥陀佛以这三愿来摄受三种根机的众生,而目的是导归第十八愿,因为第十八愿是根本愿,也是正定业的愿。


二、指第十二、十八、三十三愿,也就是阿弥陀佛的光明有三愿之别。


所说的十二为光体、十八为光名、三十三为光用。以此义故,若有称名众生,不离名体施与光用,摄取护念片时不舍。也就是说,第十二光明无量愿和第十八念佛往生愿以及第三十三触光柔软愿,三愿分别解释为体、名、用,指出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所称的“光名”是指第十八愿的名号。


三、指第十八、十一、二十二愿。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最后,对此三愿解释说“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今的取三愿,用证义意”,列举了此三愿,称为“三愿的证”。



三愿的证


这个“的”字,是读dí,意思是确实的、实在的。以三个愿来证明,念佛必定往生、必定成佛、必定度众生。


“三愿的证”出自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


昙鸾大师建立“他力论”,“他力论”的意思是说,我们能够往生极乐世界,都是由于弥陀的力量,乃至于在极乐世界成佛,以及到十方世界度众生,都是阿弥陀佛使我们成就的。建立“他力论”,必须要有经典的依据,昙鸾大师引用的是《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当中的三个愿:第十八愿、第十一愿、第二十二愿,来证明他所建立的“他力论”。


以第十八愿来证明,只要念佛就必定往生,一旦往生,就已经离开六道轮回,不是六道轮回的凡夫,而是极乐世界的圣众了。


又引用第十一愿来证明,到了极乐世界必定成佛。第十一愿说:“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也就是说,阿弥陀佛不成佛便罢,若成佛的话,极乐世界的圣众就一定成为不退转的菩萨,而且进入涅槃。


修行最关键在于退转或不退转,若退转的话,成佛就遥遥无期了;若不退转的话,则成佛指日可待。所以把“住定聚”(不退转)摆在前面,然后入涅槃(灭度)。这样说好像有次第,可是到极乐世界这二种是没有前后的,都是当下证入的。


因为四十八愿都已经成就了,第十一愿当然也成就了;第十一愿成就了,我们到了极乐世界,一定是领受第十一愿的功能当下进入涅槃。因此,昙鸾大师就引用第十一愿来证明,我们依第十八愿的功能,到了极乐世界,就能够依第十一愿的功能而成佛,之后就依阿弥陀佛的第二十二愿,倒驾慈航到十方世界广度众生。


昙鸾大师以这三个愿来证明,我们之所以能离开轮回,之所以能成佛,之所以能广度众生,都是阿弥陀佛为我们成就的,是阿弥陀佛让我们能完成这些的。所以,这样的证明很可贵!


三念愿力


指众生得到阿弥陀佛三种力的加念得以见佛之意。


三种力的作用(力用)分别是大誓愿力、三昧定力和本功德力,又作三念愿力、三力、三事。


善导大师把这三念愿力称为见佛三昧增上缘。其在《五种增上缘义》(《观念法门》所收)中对《观无量寿经》中所说之见佛作了说明:


此即是弥陀佛三念愿力外加,故得令见佛。言三力者,即如《般舟三昧经》所云:一者以大誓愿力加念,故得见佛;二者以三昧定力加念,故得见佛;三者以本功德力加念,故得见佛。


三缘慈悲


指三种慈悲,以无缘慈悲为至高无上之悲。


昙鸾大师在《论注》卷上“性功德成就偈”释中说:“ 慈悲有三缘:一者众生缘,是小悲;二者法缘,是中悲;三者无缘,是大悲 ”。并指出“安乐净土,从此大悲生”。


因此,欲生安乐净土,只要乘托弥陀悲愿,任何众生无不往生。


三誓偈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之后,阿弥陀佛又重新发了一次愿,以偈文呈现,这个偈文称为“重誓偈”,因为主要的偈文有三段,因此也叫“三誓偈”。“三誓偈”可说是将四十八愿作了总结、归纳。


第一首


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

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


第一首偈表明,四十八愿是超越十方诸佛的。


意思是说,我所发的四十八大愿是超越十方诸佛的愿,尽管很难达成,但我必定要达成,若不达成,誓不成等觉。


“等觉”有二种意思,一是“等觉菩萨”,也就是菩萨阶位之第五十一品;第二是“等正觉”,指佛,也叫“平等觉”,到了佛,都是平等无差别,所以佛的阶位,也叫“等觉”,也叫“妙觉”。“三誓偈”最后都说“誓不成等觉”,意思就是不圆满、不达成、不成就,就不成佛的意思。

第二首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

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第二首偈表明,四十八大愿都是要给十方众生受用的。


就佛而言,他是大施主,就我们而言,是贫苦众生。“贫”就是没有智慧,也就是无明;“苦”就是六道轮回。因为没有智慧,所以“贫”,因为六道轮回,所以“苦”。四十八愿涵盖了阿弥陀佛全部的功德,然后再把四十八愿的所有功德布施给我们,使我们能够消除无明,增长佛的智慧,脱离六道之苦。


“布施”是佛教名词,以现代话来讲是“给”,送给对方的意思。“给”或“送”都是不讲条件的,如果讲条件就不是“送”,就不是佛法的“给”。佛法的给或赠送,都是白白的、不讲条件的。


这首偈也在显明他力,亦即凡夫的往生净土,以及在净土成佛,都来自于阿弥陀佛因地的愿力与果地的佛力使其成就,都是靠阿弥陀佛的力量。相对于凡夫的自力,故说佛力是他力。再者,凡夫其实也没有自力可出轮回,何况成佛?之所以能够出轮回生净土证佛果,都是靠阿弥陀佛的力量。


我们一旦信佛念佛,就拥有了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功德、功能。有人说,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我们要跟他相应,所以我们也要发四十八大愿,不是这样的。我们只要信受——“信”就是相信不疑虑,“受”就是接受不拒绝,这样就可以跟阿弥陀佛相应了。

第三首


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

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


第三首偈表明,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以及因地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最后所成就的功德,也就是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都浓缩在这句名号当中。以现代来说,如同一部计算机就具备了很多功能,又好像一个小小的记忆卡,里面就储藏很多资料。


玄奘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就说,这一句名号具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而名号和阿弥陀佛本身也是一体的,《无量寿经》就说“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所以这一句名号有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


阿弥陀佛将所有功德成就为一句名号,所以名号是阿弥陀佛所有功德的结晶;再把这句名号送给众生,让我们能很方便地信受、称念;而称名的当下,就拥有了阿弥陀佛为我们发愿、修行的功德,就能够离开三界六道的轮回,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进入涅槃,也就是成佛。


因此,“三誓偈”涵盖了阿弥陀佛因地、果位,因愿,还有果力等等所有本愿力的功能、功德。


所以,《无量寿经》在讲什么?讲这一句名号;

《阿弥陀经》在讲什么?也是讲这一句名号;

《观无量寿经》在讲什么?也是讲这一句名号!


《无量寿经》第十八愿说“乃至十念”,第十八愿成就文说“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无量寿经》“流通文”说:“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都是在说名号,都是在说念佛。


第十八愿成就偈说“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也是在讲名号,讲念佛。《无量寿经》同本异译的《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也说“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也都是在说名号。


《观无量寿经》虽然说了三福九品、十三种定观,可是这是铺路引导,最后还是在于专称名号。所以《观无量寿经》后面“流通分”结论的地方就说:“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可知《观经》的归结是“持名”,不是“观像”。因此,善导大师就作一个结论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都是导归在“专称弥陀佛名”。因为“专称弥陀佛名”是阿弥陀佛的“愿”,所以说“望佛本愿”。


《阿弥陀经》也是“望佛本愿”,也是从阿弥陀佛的根本愿出发,来讲《阿弥陀经》的。


《阿弥陀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真闻就是真信,真的听到了阿弥陀佛为我们成佛的来龙去脉的时候,阿弥陀佛的名号、阿弥陀佛的生命,就进入到我们的心中了。


当下我们就跟阿弥陀佛是机法一体,佛凡不离了,所以说“执持名号”,内心跟名号是执持在一起的,永不分离的;我们的生命之中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生命之中有我们,念佛人整个骨髓、血液都跟阿弥陀佛的生命交融在一起。


因此,即使一日,乃至七日,都会一生不变地跟阿弥陀佛在一起,永不分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