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父母志
这里是家庭教育与自我提升的补给站,美好家庭的打造地,爸爸妈妈学习、思考、放松的后花园。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父母志

山东公务员夫妻裸辞,花光40万不上班,女儿12年不上学:如今他们怎么样了?

父母志  · 公众号  ·  · 2025-01-02 06:57

正文


青春期是孩子变为大人的转型期,

是孩子变优秀的关键期

也可能是鸡飞狗跳的叛逆期,

青春期的烦恼怎么安抚,

亲子矛盾加剧了怎么办?


1月3日7:00点击 预约 直播间

家庭教育专家金琰老师给家长们支招

▽▽▽

作者 | 行简
来源 | 中学生听书(ID:tingshu2018)

建立自己与世界的联系
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如果说起铁路工人翟峰,恐怕并不会有多少人在意他是谁。

可若是说起12年前名噪一时的“ 航海家庭 ”,也许不少人还有印象。

那年, 翟峰辞去了体制内的工作,妻子宏岩也放弃了自己稳定的事业,二人卖掉房与车,花光积蓄,买了一艘二手帆船。


他们年仅8岁的女儿馨馨,一夜间失去了学生的身份,和父母一起开启了海上航行的生活。



如此离经叛道的行为,引来无数羡慕,也招惹一片非议。

其中质疑声音最多的,就是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脱离常规的学校教育,不成系统地学习知识,缺乏同龄人的陪伴,拿不到应有的学历。

种种不确定的因素,都足以让每一位代入其中的家长下意识为孩子的三观、性格、前途担忧。

12年后,因为媒体的采访,“航海家庭”重返人们的视野中。

了解过他们的近况后,我感慨万千。

而那个在海上度过整个童年和青春期的,小学到高中课程都靠自学完成的馨馨,也给传统的教育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

馨馨最特别之处,在于她对世界充满探索的热情,对人生充满独立的思考。


她的经历很丰富,与自然相处,也与人交流。

无拘无束追逐袋鼠和起早贪黑同父母一起创业,都是她的生活。

当教育体制内的孩子们坐在火车上努力不脱轨时,馨馨在旷野中奔走。

那些家庭的的困惑,是不敢下车;馨馨一家人的困惑,是不确定正确的方向。

但馨馨在采访中说了两句话,让我明白,她已摆脱了这份迷茫和困惑。

她说:
“我需要找到我热爱的事,像爸爸那样。”

“除了热爱之外,我还要获取更多的阅历,形成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主张。”

普通家庭的孩子内卷到底,去努力博得闪闪发光的学历和工作时。

馨馨在追寻人生的意义,找到真正的快乐。

还记得徐凯文教授提出的“ 空心病 ”吗?

患者往往找不到生活的目标,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内心觉得很空洞,比较严重的,甚至可能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

这本质上,就是 心与世界的失联,让人茫然无措,不知如何为自己而活。

我不想评判这两种人生孰优孰劣,但我相信,那蔓延无数大学的“空心病”,绝不会滋生在馨馨身上。

她早在八岁那年,就已建立起自己与世界的联系。

她能亲身感受到她所热爱的一切,并为此自发去努力。

这足以称为世上最宝贵的能力,也该是教育最根本的目的。


废掉一个孩子
就让他一直呆在家里

陶行知说:
“要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取得更丰富的学问。”

诚然,馨馨那样的家庭是极端的,难以效仿的。

让孩子回归自然,寻找快乐,从而释放自我,发泄情绪,这不论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还是对家庭成员关系的升温,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譬如馨馨在采访中说,他们一家三口常年在海上漂着,风浪来时一同和波涛搏斗,海面静时,就躺在那里分析感情、想法和故事。

这种沉浸在大自然中的快乐,和拥有共同经历,互相陪伴和支撑的感受,会让孩子放下心理防备;

解开疙瘩的同时也张开怀抱,进一步提升孩子的生命力、心理韧性和家庭认可度。

记得曾在新闻里看到一户河南家庭。

孩子刚上初中,便出现了厌学的情绪,而后在家长的焦虑、逼迫等影响下,逐渐向抑郁症的方向发展。

后来,那家父母听从了医生的劝告,不再将孩子闷在家中苦读,而是带着他走出家门。

自此,风雨无阻,每天早上六点,一家人雷打不动开始跑步。

路线也并不固定,总是能途径一些新鲜的风景。

一同流过汗水,让孩子和父母亲近了许多,也多了不少共同话题。

久而久之,挤压在心中的负面情绪和心理阴霾,都被一扫而空。

如果说单纯的户外活动更多是舒缓心情、强身健体,那完成一场旅行,则真的可以开眼界、长见识。

前几年上热搜的辽宁丹东徐云峰父子,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徐云峰的孩子徐子程因为沉迷网络游戏整日逃学,十分叛逆。

父亲闻讯,便精心策划了一场旅行,途径山海关、洛阳、济南、西安等历史名城,打算在旅途中寓教于乐。

看到拴马桩,徐父便为孩子讲解它对故人的意义和作用。

行至济南,徐父便告诉孩子,课本中那篇《济南的冬天》,描写的便是这里。

渐渐,徐子程发现自身知识的匮乏,也渐渐明悟了上学的意义和读书的乐趣。

最终,他从一位“网瘾少年”蜕变成一位在校主动汲取知识的好学生。

一位从事家庭教育的教授说:
“不要让孩子一天到晚呆在家里学习,不然他的大脑高度兴奋,小脑得不到刺激,脑部神经没有兴奋透,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只知孩子关在家里,一味“圈养”孩子,即使短暂收获高分,也难在人生的马拉松上赢得好成绩。

学会带孩子走出家门,是完善孩子人生的第一步。

临近期末,再过阵子就是假期,家长们可以提前为孩子规划一个适合的旅行。

让生活做最好的教科书,让旅行做最好的营养剂。

以下是不同年龄段的假期规划建议,供大家参考:

  • 3岁至小学前

这一阶段孩子正处于大脑脑叶飞速发展阶段,不妨给孩子多准备一些吸引人又浅显易理解的活动。譬如带孩子看绘本,去附近的游乐场等。此时的孩子,更多是需要“乐趣”本身。

  • 小学阶段

这一阶段孩子正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周围的一切开始能够较深层次影响孩子的观念形成,建议家长可以带孩子一起骑行、爬山、自驾游。

另外,这个年龄段孩子记忆力非常好,家长可以陪孩子观看一些优质的影视作品或纪录片,让孩子大脑有更多的知识储备。

  • 中学阶段

这一阶段孩子正处在青春期,如果足够放心,家长可以在寒暑假给孩子报一个旅行团,锻炼孩子社交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如果放心不下,也要尽可能让孩子参与进来,一同规划,给孩子充分的尊重。

此时的孩子可以考虑多去一些比较有深度的城市旅游,寓教于乐,加深理解和记忆。


厉害的父母
都做到不焦虑、不内耗、不内卷

曾在网上看到过一句话:
“父母总以为养孩子是赛马,但其实,养孩子是种树。”

想来的确如此。

若是赛马,人人都在同一个赛道,谁能超一头谁就可能领先到达终点,由不得你不用力鞭挞,希望马儿再快一点,再快一点,不能落于人后。

若是种树,你的急切与揠苗助长都没有用,树何时开花结何种果,早有注定。

我们能做的,只有做好自己,陪伴小树茁壮成长,让它学会对抗风雨,享受阳光雨露,成为自己应有的样子。

太焦虑,太内耗,太内卷的父母,只会营造出高压的家庭环境,让孩子身上负累重重。

认识一位从业已久的心理咨询师,她向我总结了最近几年中国父母的现状。
“盲目式抢跑,封闭式苦读,大人焦虑,小孩抑郁。

父母一边拼命工作省吃俭用,一边又不计成本地为孩子投钱。

卖掉舒适的大房子去挤狭窄的学区房,抽出宝贵的休息时间去为孩子做早餐,陪孩子做作业。

付出这样巨大的牺牲和奉献,非但没让孩子脱颖而出,反而把孩子拖入抑郁的深渊。

不能理解父母的孩子,只觉得父母窒息,控制欲太强,变得易躁易怒;

懂事一些的,能理解父母的孩子,又常常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变得敏感脆弱……”

遇到这样进退维谷的“绝路”,不如试试“退一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