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自动驾驶公司小马智行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情况,包括其发展历程、业务结构、估值、营收状况及市场担忧等方面。同时,也描述了其在Robotaxi、Robotruck领域的业务布局及与第三方出行平台的合作情况。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小马智行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继文远知行之后又一在纳斯达克上市的自动驾驶企业。
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体现投资者对公司发展的分歧。整体市场对小马智行的未来持有疑虑,主要由于自动驾驶行业的早期阶段和盈利压力。
关键观点2: 小马智行在一级市场受到追捧,累计融资7轮,金额达13亿美元。
投资者包括红杉中国、IDG资本等知名机构。估值较高,但亦有行业人士认为估值过高,为后期市值回调埋下伏笔。
关键观点3: 小马智行的业务结构以Robotaxi(自动驾驶出行)、Robotruck(自动驾驶货运)和技术授权与应用服务为主。
目前卡车业务营收占比高,而Robotaxi业务占比下滑,市场对其业务结构有所担忧。不过,小马智行正在积极推进Robotaxi的商业化进程,并与其他企业合作开发新的业务模式。
关键观点4: 小马智行预期技术进步和扶持政策将推动Robotaxi商业化和规模化发展。
公司预测Robotaxi有望在商业化初期抢占市场份额,并在未来实现盈亏平衡。同时,公司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合作伙伴和合作模式,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正文
美东时间11月27日,中国自动驾驶公司小马智行正式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股票代码“PONY”。至此,小马智行成为继文远知行后又一成功登陆纳斯达克的自动驾驶企业。
不过,上市首日,小马智行便跌破发行价,这体现了投资者对于公司发展的分歧。这是由于自动驾驶整个行业来看,似乎还处于早期阶段,距离真正的爆发,似乎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上市只是小马智行新的起点,后面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回顾小马智行的发展会发现,在一级市场,小马智行是智驾创业圈炙手可热的明星。
2015年到2017年11月,智驾相关领域的投融资事件共193起,金额达1438亿美元。资本蜂拥而至,把智驾捧上神坛,就在此时,小马智行成立。
小马智行,是2016年由前百度自动驾驶事业部首席架构师彭军和知名工程师楼天城共同创办。彭军拥有清华大学学士及博士学位,曾在谷歌工作七年,后任百度自动驾驶业务首席架构师;楼天城毕业于清华大学“姚班”,是编程竞赛界的传奇人物,曾在谷歌等参与无人驾驶项目,被称为“楼教主”。由于技术路线、业务模式以及行业地位的相近,小马智行也被称作为“中国版Waymo”。
彭军和楼天城这两位在业内的地位就是小马智行的金字招牌,成立两个月便获得红杉中国和IDG资本投资。
正式上市之前,小马智行累计融资7轮,金额达13亿美元,投资者包括红杉中国、IDG资本、五源资本、丰田汽车、一汽集团等,值得一提的是,后期阶段出手的中东资本。
出资方沙特阿拉伯王国新未来城及旗下投资基金NIF,与小马智行签订的投资协议显示,小马智行将与NIF成立在沙特西北部的新未来城成立合资公司,面向沙特新未来城乃至中东及北非地区建立自动驾驶生产制造及研发中心。
在上述中东资本出手参与D+轮前,小马智行的估值就已达到85亿美元,处于一众创业公司的头部位置。
当然,也有行业人士认为,这一估值已然有些过高。这也为后期市值回调埋下伏笔。
二级市场:迟疑和谨慎
今年11月20日,小马智行宣布将其在美国的首次公开募股(IPO)规模从原计划的1500万股美国存托股票(ADS)增加至2000万股ADS,增幅达33.3%。
在扩大发行规模后,小马智行以每股13美元的定价将发行总计2300万股美国存托股票(ADS,每份ADS对应1份普通股),融资额可达2.99亿美元,成为今年以来美股自动驾驶领域最大规模的IPO。加之此次通过同步私募配售价值约1.534亿美元的普通股,小马智行本次IPO募资金额可达约4.5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2.9亿元)。
上市首日,小马智行股价先扬后抑,发行后股价一度拉升至15.74美元/ADS,涨幅超21%,不过随后股价一路下挫,股价从开盘的上涨到一路下挫跌破发行价,首日收盘价格为12美元,收跌7.69%。
这种先扬后抑体现出了市场对小马智行尚未盈利的担忧:2022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小马智行累计净亏损3.6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6.59亿元。
一、二级市场价值出现倒挂,上市市值远低于估值水平的情况,在自动驾驶领域不是什么稀罕事。
这是由于一级市场的投资者通常对初创公司的长期增长潜力持乐观态度,而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可能更关注短期财务表现和盈利能力。
连续亏损的现实,使得小马智行IPO估值仅为45.5亿美元。上市后的小马智行更需要证明自己,市场更关注小马智行能否给出良好的预期。
卡车业务占比高,Robotaxi占比下滑
市场对小马智行的担忧,与其现阶段的业务结构
也许
有些关系。
小马智行招股书显示,其营收结构主要由三部分构成:Robotaxi(自动驾驶出行)、Robotrcuk(自动驾驶货运)、技术授权与应用服务三大板块,在自动驾驶尚未实现商业闭环时,后两者是小马智行主要的盈利来源。
从前两年数据来看,乘用车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业务为小马智行贡献了超五成的营收,自动驾驶卡车业务贡献了超三成营收,而Robotaxi则仅贡献了一成的业绩。
加剧市场担忧的是Robotaxi 业务占比的下滑。
截至2024年6月30日的六个月内,Robotaxi 业务贡献占比 4.7%,Robotrucks业务贡献 73%,许可和应用业务贡献 22.3%。
今年以来,小马智行卡车业务在总营收的占比大幅提升并成为其主要营收来源。今年上半年和前三季度数据显示,该部分营收占比分别达73%和69%。与此同时,其robotaxi业务和乘用车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业务的营收占比则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2021年5月,小马获得了货运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并开始自动驾驶卡车商业运营,后续还与采埃孚商用车、三一重卡达成战略合作。对比来看,小马智行获准开启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的时间是2021年11月,地点是北京,开启全车无安全员商业化试点的时间是2023年。
不过,robotruck赛道同样十分拥挤,要面临文远知行、图森未来、主线科技、智加科技等同行的竞争,还有主机厂的自研压力。小马智行要在这一赛道持续发展也面临很大的阻力。
2025年实现单车运营毛利转正
小马智行预测,在技术进步、扶持政策、硬件成本下降的推动下,Robotaxi(自动驾驶出行服务)有望在2026年左右实现商业化,并在未来的乘客出行市场抢占可观的市场份额,Robotaxi有望在商业化初期渗透共享出行市场
。预计2030年左右,Robotaxi服务将进入商业化成熟阶段,并在全球主要地区进行部署。这样的规模效应将推动成本下降和乘坐效率提升,吸引私家车用户转向Robotaxi。
而按业务板块划分,仍在商业化初期阶段的Robotaxi业务暂未实现毛利转正。不过小马智行对此充满信心。
招股书披露,Robotaxi、Robotruck运营规模增加导致的车辆维护费用、燃油成本、道路通行费增加,以及商业化需求下的研发及运营人员数量增长,是公司营业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
在研发方面,小马智行今年前三季度累计投入9233.9万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保持稳定
。公司解释称,由于部分从事商业化创收项目的研发员工,其薪酬被重新划归为营业成本,从而使研发支出得以维持相对稳定。
扣除各项费用后,公司在今年前三季度的净亏损约为9388.8万美元,同比减少10.2%。这一数据表明,小马智行正逐步向盈亏平衡迈进。
在此前的公开讲话中,小马智行副总裁、Robotaxi自动驾驶业务负责人张宁曾指出,“在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当Robotaxi投放规模达到1000台时,企业即可实现盈亏平衡。而在超越这一临界点后,车辆的边际成本将持续下降,从而推动毛利率的稳步提升,公司也将进入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环。”
目前,小马智行已成为国内首家在北京、上海、广州及深圳同时获得无人驾驶出行服务许可的企业,其运营车队规模已超过250辆,并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推出了全无人驾驶的商业收费服务。
2024年4月26日,小马智行与丰田中国及广汽丰田合资成立骓丰智能科技(广州)有限公司,投资规模超过10亿人民币。合资公司整合了小马智行在全无人驾驶技术方面的积累,以及丰田在车辆平台设计、新能源车型研发制造方面的优势,致力于Robotaxi车型与无人驾驶系统解决方案的量产研发。
根据规划,合资公司首期将向中国市场推出千台规模的铂智4X自动驾驶车辆,这些车辆将在生产线下线后无缝接入小马智行的Robotaxi运营平台,并在国内一线城市率先推出规模化全无人驾驶出行服务。
与此同时,小马智行还宣布与北汽新能源合作开发基于极狐阿尔法T5车型的L4级无人驾驶车型,计划向市场投放不少于千台Robotaxi车辆。
在与第三方出行平台的合作中,小马智行在全球Robotaxi企业中拥有最广泛的合作网络,包括如祺出行、支付宝、高德打车、锦江出租及国际企业如康福德高集团和Emile Weber等。这样的合作为后续业务扩展奠定了坚实的用户基础,同时进一步提升了乘客的整体出行体验。
除国内市场外,小马智行同样正在推进欧洲、中东、亚洲等地区的自动驾驶技术解决方案及产品出海布局。本次参与IPO认购的康福德高就是小马智行推进Robotaxi全球化战略的重要合作伙伴,其业务覆盖12个国家,在全球拥有超过29000台出租车营运网络。今年7月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推动无人驾驶出租车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及地区的商业化落地。
截至目前,小马智行同时拥有全球Robotaxi公司中最多的网约车、出租车平台合作伙伴,涵盖如祺出行、支付宝、高德打车、锦江出租、新加坡康福德高集团、卢森堡出行公司EmileWeber等,规模和数量远远领先行业,为Robotaxi车队和服务大规模落地开辟市场和用户基础凭借在中国复杂路况条件下积累的技术优势和商业化经验,公司有望成为推动中国自动驾驶技术国际化的先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