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或读书时,总会蹦出一些感受,零散的不成体系,我都随手记在微博上(@韩叙HanXu)。每月我都会选几条有价值的内容,在二次加工后,汇总给大家。
1.如何保持内容的调性和逼格,有一个基本条件:高颜值内容。先做好这点,再说内容定位、用户需求的事。
2.之所以大家对小米的粉丝和爆款战略感兴趣,就是因为这个玩法看起来是没门槛的,不需要强大的资金技术实力,好像离自己更近一些。
所以,黎万强那本《参与感》就很火,金错刀也跪舔雷军出了一本极烂的《爆品战略》。其实,看过和实践过的人都知道,小米这一套很难复制的。
3.请原谅我,我真受不了实习生跟我谈公司战略。——我面试一位很聪明的实习生,在我还没介绍公司情况的时候,他就开始为我们公司的战略提建议了。还提出一些「要求」,希望我们的产品往哪个方向去改进。
由于他说的这些公司战略我也不太懂,而且也无法满足他的「要求」,所以也就不能请他来公司工作了。
4.「快手成立于2011年,曾是一个动态图片拍摄和分享APP,之后转型专注做短视频社区,据说他们给自己的定位是对标Instagram。」
我不了解快手这个产品和团队,获取信息的途径也都是来自几个深度访谈。大家都觉得快手的内容low,但其实他们并不同意,只是认为自己是靠算法来推荐内容。
说明几个问题,快手做到现在这样的内容调性,不是事先规划好的;而且搞技术的人对运营理解不深,不会是有意从这样的内容属性去切入。别眼红人家做的大,根本学不来的。
5.我极少在外面分享运营经验,原因是这样的:
首先,会讲和会做是两回事,你能把事情做好并不代表你可以讲的精彩,这事不只是纯干货就能让听众满意的,我并不擅长讲。
其次,运营这事涉及的范围太大了,每个人认为的运营可能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大家的需求点也不同,一次分享可能只适用于20%的听众。
因此,分享经验其实就是对自己的一种消耗,讲的越多,认为你烂的人越多,而且越高阶的人就会认为你越烂。
我看到有一些小朋友在外面分享运营经验,在自己的经历还很有限的情况下。我觉得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利益驱使,比如赚钱或为自己公司做宣传;另一个是虚荣心爆棚到不能自拔,认为自己真的是牛人,真的可以教别人东西。
运营经验分享肯定是强需求,尤其是对于新人。0岁新人花钱来听分享,就好像花学费上学,希望你讲清楚运营是干嘛的。1-3岁新人听分享,是带着问题来的,希望能得到明确的答案,但其实是不可能的。讲课的人真的懂吗,自己有过成功经验吗?如果没有,那还有啥脸收人家钱?
我个人比较讨厌做分享,所以无论线上还是线下的,基本上所有的邀约我都婉拒了(只在虎嗅做过一次)。但不代表以后不会做,比如为自己的书或产品做宣传时,还是会厚着脸皮上的。
6.朋友在一个初创公司做社区运营,因为喜欢这个领域和人群,所以在这工作很愉快,社区做得也是有声有色的,至少在外人看来是这样的。
但朋友最近却想离职,原因是老板迫于变现压力,投入绝大部分人力做项目外包,社区不再重要,只作为中介平台。放弃社区看似可惜,但对于公司来说,活下去最重要,这是最实际的问题。
创业不是你想做什么或你认为应该怎么做,而是说现实要求你怎么做你就得怎么做,没有讨论的余地。
7.微信来消息:「你好,我是凤凰网一点资讯的,邀请您的公众号入驻我们平台」。
我还没回复,她又说「方便提醒我一下您是哪个公众号的负责人吗」。
可能你会认为,虽然对方不太礼貌,但我连这点小事都计较,就太小心眼了。问题是,我经常会收到这样的信息,粘贴一段话发过来,让我入驻XX平台。有的时候称呼也忘了改,叫我刘先生什么的,还有的时候叫我小编,这些都让我不爽。
我是觉得,既然你都能找到我的公众号,既然也是运营,能不能花点时间研究一下你的目标用户,看看「运营狗工作日记」这个公众号,是不是和其他那些到处转载的狗屁运营号一样,他们才叫小编。
做运营,做KOL引入,真的不是拿一个用户列表去复制粘贴,而是要用心研究这个领域,研究用户需求,这样才能做好。
8.一位朋友发来一张8年前的聊天记录截图,当时还是用的Gtalk,问我记不记得和我聊天这个人是谁。我想了好久,也想不起来了。
看聊天记录,我在问他有没有注意地铁里有一个有趣的广告,又谈起玩twitter用什么第三方插件。突然发现那时候对新鲜事物的热情很高,学习和交流的欲望也很强烈。不像现在,懒得和别人交流,学习的动力也减弱了很多。
提醒自己,要一直保持开放和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和交流,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抛弃,才能在这个行业里混口饭吃。
最后,记得关注我呀,微博搜索:韩叙HanXu
韩叙,十年运营。创业时感受0到1的艰辛,在百度学习了海量用户的玩法,在美团经历了飞速发展的阶段。目前在「秒嗨」做运营。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