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LinkedIn
LinkedIn (领英) 创建于 2003 年,致力于向全球职场人士提供沟通平台,协助他们事半功倍,发挥所长。作为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会员人数在世界范围内超过4亿,每个《财富》世界 500 强公司均有高管加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人工更新 · ... ·  4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小红书:创作者运营(亲子方向) ·  1 周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抖音集团:VIP付费用户策略运营-直播国际化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LinkedIn

你不可能等攒够了钱,再去过想要的生活

LinkedIn  · 公众号  · 求职  · 2016-11-04 19:27

正文

下岗之后,我每天的生活基本是这样的:早上睡到九十点,起床看会儿书,下楼吃个早午饭,下午继续看会儿书,或者写点东西,晚上出去跑会儿步,去健身房装个逼,然后回家看电影,补番……睡觉。


听上去是不是还挺惬意的,但是没有工作的生活有时候也挺尴尬。


当你在街上碰到熟人,当你被邀请到不熟悉的饭局上,当你回到家里,没有名片就显得这人不太正常,仿佛工作是一个人存在于社会的合法性依据。


而我,总是不太按常理出牌。





我的人生曾有过三段这样无所事事的时光。


第一次是2013年我离开了游荡了八年的北京回到杭州,曾经以为所有的地名都能够过于轻易地抵达,后来才发现融入一座城市生活需要付出怎样昂贵的代价。在家躺了两个月,觉得生活真是漫长。




第二次是2015年秋天,我从A公司离职。


那是一家很棒的公司,给的待遇也相当优渥,但是进入A公司的每一天,都不是特别开心,每天早上的闹铃貌似都在提醒我说,这不是我想做的事情,我不能以这样的方式度过一生。


第三次是现在。


年初的时候,我和我的前同事们一起创业,做一个商业地产类的项目,这是一支很不错的团队,市场前景也相当看好。


但是在连轴转了几个月之后,我对自己的信念产生了怀疑,我并不是一个真正适合创业的人,我不擅长交际,不喜欢过长的工作时间,不喜欢贫乏的私人生活。


更要命的是,我对于那汗水和时间所兑现出来的未来表示怀疑,这可能不是我想要博取的。


有朋友在我离开前曾劝说,你趁年轻辛苦几年,等赚够了钱再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更好?


问题就在于,什么时候能赚够,赚多少算是赚够呢?生活不是卡带,你唱完了这一面还可以随时打开切换成另一面。


而当我们跑得越快的时候,越没有办法确认,我们是否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奔跑。




01


前几天看五岳散人在微博发了一个老鸭汤。


他说,对大多数喜欢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人来说,追求自己理想才能有机会有钱。而不是反过来,有钱了再去追求理想。


因为你在追求自己目标的时候就会融入一个圈子,里面有机会。


对此,我举三只脚赞成。


虽然此刻的我,谈论起这个话题没有太多的发言权,因为毕竟离“成功”二字还相去甚远嘛。但是厚着脸皮说,这样无所事事的我,相比以前一本正经的生活,拥有了更多的机会。


拿做公众号这回事儿来说。在正式踏上这条路子以前,我是一个极度内向,缺乏自信的人,虽然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大公司里待着,但是内心一直想做个自由职业者。


我不是那种特别有天赋的人,追求的姿势也近乎难堪,但是断断续续,一个人业余经营了三年时间,竟也吸引了一部分读者,到现在居然可以靠着写点小广告支撑生活。


从内心深处来说,我是喜欢这件事情的。




假如我开设账号的第一天,就有人提刀架在我脖子上说,快写,写三年你就有几十万粉丝,就有很多品牌找你打广告,你就可以赚钱了,我觉得我会立马死掉。


因为做这个账号,我才得以被人发现,后来进入了A公司,后来被更多的朋友认识,有的成为了生活中很好的伙伴,有的给我输送了很多资源。当然,也是因为这个,结识了很多以前我想都不敢想的朋友。


而我很清楚的第一点是,这并不是依靠我在某个公司或者平台的力量。


所以当你做一件事情,做的足够好的时候,也许并不是直接奔着赚钱去的,但是很多东西都会当做附属品馈赠给你。


02


我在北京曾有这样一个朋友,每一份工作时间不超过两年,每次工作的目的简单直接:为下一次的旅行积攒费用。她比我大四岁,旅行是她生活的一部分。


我第一次认识她的时候,觉得这样的人生简直疯狂,甚至一度想拿一把榔头敲开她的脑壳看看,里面藏得到底是什么鬼!


对于她,我有太多的疑惑,比如她不担心旅行中发生意外吗?旅行中没钱了怎么办?旅行完了回来不是还得生活吗?未来靠什么支撑?




她说,旅行就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她在很早的时候,就意识到这一点。


没有太多冠冕堂皇的理由,那些地图上的坐标,无论是东京巴黎,还是纽约墨西哥,对她而言,都稀松平常,因为它们太过唾手可得,太近了。


“一张机票就可以抵达的地方,不应该叫做梦想,梦想不应该这么廉价的。”她说。


我想起《阿飞正传》中无脚鸟的故事,飞累了就睡在风中。


我再也没有问过她我心中的那些疑问,那些飞离的城市,那些永远无法抵达的地平线。无论生活背景如何变化,她都在过活同样的自己。


03


有人会说,只要有能力,无论怎么样都可以活得很好。


遗憾的是,很多人的勇气之低,根本轮不到拼才能。


也有人会说,运气是很大一部分,如果你把大部分人的成功都理解为运气,可以让自己心里好受一点的话,我也无话可说。


我想说的是,那你为什么就不相信自己也有这种运气呢?你不出去走走就永远不会有运气。




人最可悲的地方就在于,一边抱怨生活,一边嘲笑他人的勇气,然后心安理得的过起了自己的loser人生,而随着时间的流失,慢慢地,就已经不再有能力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去生活,甚至被剥夺了如此生活的权利。


年纪越大,追求自己的生活,成本越高。


试想一下,当你老了,任何生活中的一个细枝末节,可能都难以再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维持--几点睡觉,几点吃饭,今天吃什么,穿什么样的衣服,自由的行动,甚至是如厕...


04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叫你跟我一样,动不动就辞职,动不动就去旅行啥的。


我想说的是,如果你知道你想要过哪种生活,那么就要一点点去接近它,而且最早动身越好。


生活中,无论哪种生活方式,哪种从事哪种职业,其实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不值得他人去评判,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在俗世中生活,一个人拥有多少财富的确很重要,它可以用来换很多东西。


但是时间,比你所拥有的财富更重要。时间值不值钱,就看你把它分配到什么事情之上,与什么做交换。


每个人的时间都差不多,但是每个人的汇率不同,有些人可以用很少的时间换到很多的财富,有些人需要用很多的时间换到很少的幸福。




欲望是一个永远得不到满足的虚无,很多人也许一直都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生活,但是当他们获得之后,这种生活他们已经不想要了,所以想清楚,真正能让自己获得满足感的是什么。


05


Randy Pausch在他著名的“最后的演讲”中提到过一个很实在的观点。


他说,在我们追寻理想的道路上,我们一定会撞上很多墙,但是这些墙不是为了阻挡我们,它们只是为了阻挡那些没有那么渴望理想的人们。


这些墙是为了给我们一个机会,去证明我们究竟有多想要得到那些东西。


也许现在这段无所事事,看上去灰暗的时光就是一堵墙吧。那么,墙外见。


最后再敲一下黑板:

先追求自己的生活,然后找到养活自己的方式

这是大多数所谓“成功者”的路

与大家共勉。





本文作者社长,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社长从来不假装(id: newlubianshe)。LinkedIn经授权转载。

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获取更多信息。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订阅每日必读的职场干货。

©2016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