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书评周刊
新京报书评周刊2003年创刊,每周六出版发行,口号是“阅读需要主张”。书评周刊气质是严肃而有趣,主要评价国内外出版的大众类优秀图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疯子与书  ·  //@康斯坦丁同志:诗是诸多符号的体系,也是 ... ·  12 小时前  
十点读书  ·  DeepSeek火爆全网:人和人最大的差距, ... ·  2 天前  
新京报书评周刊  ·  我的学生在课堂上写了一首情诗 | 重新遇见语文课② ·  4 天前  
龙岩图书馆  ·  2月23日(下午4时)妙妙绘本屋报名 |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书评周刊

我不怎么喜欢“两个黄鹂鸣翠柳”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4-09 08:50

正文

我们的老杜写起春天可谓一发不可收拾,而且每首都各有韵味,细细品来,只能感叹,诗圣实在是厉害,他这是要把“春天”写尽啊!


上文书说到,杜甫数落起春天的“坏”,撒娇之势很是可爱,著名诗评家江弱水为我们分析了其中的妙处。这一次,我们来看看杜甫是怎么写“酒”的。


我们知道,李白与酒密不可分,但老杜也是爱酒的,而且,他笔下的酒跟李白写的可大相径庭。此外,在“俗雅兼顾”这一点上,除了莎士比亚能做到,再有就是老杜了。


到底老杜是怎么写“酒”的,他又是怎样做到雅俗兼顾的,我们且往下看~


004期

《绝句漫兴九首》

杜甫


(六)

懒慢无堪不出村, 呼儿日在掩柴门。

苍苔浊酒林中静, 碧水春风野外昏。

(七)

糁径杨花铺白毡, 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 沙上凫雏傍母眠。

(八)

舍西柔桑叶可拈, 江畔细麦复纤纤。

人生几何春已夏, 不放香醪如蜜甜。

(九)

眼见客愁愁不醒, 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 便教莺语太丁宁。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出身士族,与杜牧均为晋代大学者杜预之后,和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被称为“诗史”。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留存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代表作有《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


杜甫一生仕途不顺,饱经政府腐败、安史之乱带来的苦痛,晚年被迫漂泊异乡,终止郁郁而终。生前名声平平,晚唐时期被逐渐重视,至宋朝,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等对其推崇备至,名声达到顶峰。



一身二任俗兼雅


撰文   |   江弱水


李白是酒仙,喝成了浪漫的传奇。杜甫呢?其实喝得并不比李白少,但李白是拿酒当酒喝,杜甫当水喝,所以没喝成品牌。他非常不善于自我戏剧化。在《江畔独步寻花》和《绝句漫兴》的十六首诗中,酒占了六首,这个比例,比杜诗一千四百首中接近四百首有酒的总比要高出一点,因为这是他一生最安逸的时候,于是他才很庸俗地表示: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这两句,废名说,“很不像杜甫写的”。那么像谁写的呢?白居易。好几位注家,这时都想到了白居易。有人说它们“似小说演义中语”,可旧小说最喜欢拿来“有诗为证”的,不正是白乐天么?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言语,已被乐天道尽。王安石是这么说的。可老杜好是好,俗就不俗么?未必。老杜有时比白乐天还要俗。这两组诗,就俗得很接地气。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极力推崇杜甫,曾写《杜甫画像》一诗。



黄生《杜诗说》评曰:“诸绝句中多入方言,益知其仿竹枝之体。”七绝句有“驱使在”“未须料理”“即肯死”,九首有“相欺得”“二月已破”“不作意”。不要小看俗语方言入诗,这真正是艺高人胆大的表现。明人埋怨“雅道大坏,由老杜启之也”,却不明白诗的口语化之不同凡响。T.S.艾略特说过,诗人要根据自己能做什么,和时代需要你做什么,来给自己定任务:有时候要去探索语言在音乐上的可能性,有时候要去跟上口语中发生的变化。老杜一身二任,把两件不兼容的事一并儿做了,既能尽俗,也能尽雅。从古到今能这么干的,除了莎士比亚,只有他。


赋予日常语言以音乐形式,没有人做得比杜甫更好。我已经讲过,在这两组诗中,他刻意造成双声叠韵的妙对。七绝句最后两个双收如此,这九首一开头又是这样: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造次”,冒失也。《说文》段注:造,七到切。次,七四切。故“造次”从前声母是相同的。“丁宁”,啰嗦也。韩愈《送殷员外序》有“丁宁顾婢子语,刺刺不能休”,可见“丁宁”就是刺刺不休。这一联又是用叠韵来对双声。


有意思的是,夏力恕《杜诗增注》说《绝句漫兴九首》“一、四、五、六、七自妙,二、三、八、九,读之意味、音节皆未得其佳处”。仔细一看,原来他夸奖的都是出现对仗的那些诗,“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水春风野外昏”。通篇用散句,似乎显得疏放枝蔓,所以适当的整饬修剪是有必要的,何况组织精巧的对仗是老杜的拿手绝活,相比之下,驱遣鲜活的口语倒在其次。


如果说对仗句就像双联画一样吸引我们的视线滞留,那么绝句中四句皆对,更叫我们的目光凝定在上面不走了。我指的是漫兴之七: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其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