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结婚纪念日领了离婚证。聊起原因,她想了半天,竟然没有一个理由担得起离婚。
她努力想,最后说:“也许是三观不合吧。”
比如她喜欢去电影院看电影,恋爱时老公还能偶尔陪她;但婚后她提起来去电影院,老公总说在家下载来看就行了。
比如,她喜欢一家人每周至少一次外出吃饭,老公总倡导勤俭节约,觉得太浪费钱。
不管上学时还是工作后,每年她都在工作之外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比如学烘焙、考驾照、学插花、练习简笔画等,每个都学得像模像样。
而男友毕业后基本停止了成长。自己不成长,还觉得老婆瞎折腾,直到前些日子被迫下岗。
倒是在外人看来极不对等的H夫妇,却过成了夫妻典范。
H父母都是医生,典型的中产家庭。H老公出身偏远地区的农民家庭,家境一般。
第一次去男友家,H是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的——她有自己的主见,也明白父母的阅历有自己抵达不了的地方。此行需要先坐飞机、后倒汽车再坐农用三轮车,他们一行四人下了汽车后,临时得知三轮车坏在了路上。
男友不急不躁,直接打电话给家里,开玩笑地跟父亲说启动预备方案。因为村里路不好走,车子也多破旧,坏掉的事时有发生,为防万一,男友一家早早和另一个邻居说好,如果订好的车坏了,就暂时租用他们家的。
站在大太阳底下等第二辆车来时,体会着这曲折的“婆家路”,H并没有信心把这段爱情走下去。
在老公家的村庄,准婆婆家的房子是最好的;和村里人聊天,得知准公婆是他们村第一个把孩子送到县城读书的、第一个装有线电视的、家里藏书最多的……
那次,在老公家的小村,H和父母一住就是半个月。那是个重男轻女的地方,公婆却总一起做饭,饭后准公公也会一起收拾碗筷。
两位老人最远只去过县城,但和H父母聊起来,虽然有点紧张却无丝毫谄媚。H和男友拿着iPad打游戏,准公公还很感兴趣,主动让俩孩子有空了教他和老伴打游戏。
有次吃饭,公公端着汤,不小心踉跄一下,汤撒了。婆婆的第一反应是起身,关切地问了句:“没烫着吧?我再做一个去。”这么有爱的画面,很多家庭里都看不到,这种情况下,女方多半是责骂另一半不小心、笨手笨脚。
回家路上,H的爸爸跟她说:
“如果你喜欢,就嫁吧。你们会穷一时,但不会穷太久。他们家考虑周祥,没有因为车坏掉而耽误行程;他们在村里能把日子过在前头,换到城市里也不会差,缺的只是环境。
他们家庭和睦,对待我们不卑不亢,虽然见的世面不多,但格局不小。他们不抵触未见过的领域,这种对新鲜事物的热情,和你的习惯很像,这才是你们日后和睦相处的根本。”
爸爸这些话,就是精神上门当户对的最好解释吧?
事实上,H和老公的小日子,婚后确实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虽然老公出身农村,但上进、思变,刚结婚时和老婆住在老丈人家,也不觉得寄人篱下。升职、买了自己的大房子以后,也从不觉得自己有多牛逼,更没有凤凰男那种翻身以后的嘚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