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
最近特别
流行——
在朋友圈装死,在微博上蹦迪
,可以说对大部分年轻网民总结得非常到位了!
越来越多人的朋友圈,都变成了:
三天可见、发完即删、只转不评、给朋友留言都犹豫再三、发条朋友圈比考试还谨慎,以及越来越多的分组可见,后来干脆不发了,装死.......
但另一头的微博画风突变,大家要么丧得在大骂生活,要么浪得留言被点赞置顶,要么一口气转发十几条抽奖,语言、语气分分钟切换,生活日常
每天
能刷十几条......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社交平台,展现出完全不同的性格,好像已经成为现代网民统一的矛盾。
简单的聊3个故事吧,如有雷同,那就对了的3个故事。
这个微博号是专门用来追星的
阿粉是我在微信上认识的一个网友,从来没有见过面。
她不常发朋友圈,很少分享自己的日常,可能隔个三五天会分享一首冷门的歌,或是一些简短而又意味深长的话:
我们都是被缄默了舌头的个体。在这时代的狭缝中,微弱地呼吸。
后来,我在一次很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她的微博,加她为好友。她的微博是截然不同的一片光景,欣欣向荣。
我才发现她很喜欢大张伟,每天会分享他的歌,转发十多条关于他的消息或是周边抽奖,絮絮叨叨地聊着大张伟,自己的生活以及思绪。
我再也不会在PYQ分享张伟的歌了,那里面的人都不配听他。
别让我再看见拿五月天跟花儿比得稿子了,吐了。
她在微博上的每一句话,说得都充满了主观气力,不一定是对的,但我知道那一定是最赤裸最本质的她。
事实上,我也从未见过真人,也许就算是见面了,她对我表现出来的,可能也会像朋友圈里展示的模样也说不定,冷静、尖锐而克制。
我是不会开个微博小号来抽奖的
阿芹是我在大学时认识的好友,大概每隔两三天会更新朋友圈的动态。
她喜欢在朋友圈里分享生活,去了哪儿玩,做了哪些有趣的事,吃了什么好吃的东西。
话不在多,但都记录下了生活中的每一个值得被记住的时刻。
每个人说起阿芹,总爱用文艺、小清新这类词来形容她,
但在微博世界里,阿芹其实是个叱咤风雨的“抽奖女孩”
。
每次我刷微博动态的时候,满满一屏都被阿芹的转发抽奖给占领了。
我跟她吐槽过这件事,她却把自己中过八九次奖的消息摆在我眼前,跟我说:
“我是不会开微博小号来抽奖的,日常号更容易中奖。”
身边的朋友听说阿芹中奖了,也纷纷开始自己的微博抽奖事业,有人甚至还中了iphone。
我开始觉得微博满屏都是转发抽奖,再也没有其他内容了。
微博是我的情绪垃圾桶
阿春是我的大学同学,我们不太熟,只知道他毕业后去了一家不错的大公司。
朋友圈里,他偶尔会更新动态,全都是和工作有关的。看得出来他经常出差,做事情也挺有干劲的,前途很不错。
我有时候还会羡慕他,因为我工作真的不太有激情。
后来,某一天他重返微博,我才知道他和交往多年的女朋友分手了,似乎还没有走出来。
才发现他每天都在加班,不然就是在应酬喝酒,没有一点属于自己的休息时间。
他说微博是自己的情绪垃圾场,因为没有同事上司,没几个人在玩了,所以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用在意他人的眼光
。
他在微博上说:“感觉自己快抑郁了。”
但他在朋友圈仍是一副正能量的样子。
到底哪个是真的,哪个又是他想活成的样子?谁知道呢,可能他自己都还没搞清楚。
“在朋友圈装死,在微博上蹦迪”,
这个人设分裂的事情并不是我们自愿想做的,而是无可奈何
。
朋友圈本来是一个私密的小圈子,可是现在谁见面了,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加微信。
老师会加你,亲戚会加你,上司会加你,不熟的同事、供应商会加你,去面试时hr会加你……朋友圈里,开始出现各种各样、杂七杂八的陌生头像和名字。
你说的每句话,发的每张图,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文案,害怕有人会曲解,害怕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害怕自己的人设会崩塌
。
所以,干脆少说,毕竟说多错多。
而微博这个逐渐没落的社交平台,每个不认识的陌生人都有可能会刷到你的动态,但形不成一个能交集在一起的圈子,大家最多也就是擦肩而过。
微博上大家都步履不停,没有多少人会在意你,没有几个点赞和评论,大家看的都是热搜,所以发什么都没有关系
。
有人就当个纯粹的追星女孩,有人疯狂地转发抽奖,有人倒垃圾似的宣泄负能量,有人把它当成是一个日记本,反正热闹非凡。
有人说这是一个当代青年的症结,是社会转型压力下青年的难承其重,
但我觉得,
这种矛盾,只是我们的情绪和生活需要一个出口。朋友圈更贴近生活,微博更取悦自己。
至于什么装死,蹦迪,都不过是想要更好地生存罢。
不是吗?
本文转自3号厅检票员工
(ID:jianpiaoyuangong)
已获得作者受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