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雪夜归人
“培养人才的目标,我以为,首先应该注重人格的陶铸,使每个戏剧青年都有健全的人格,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爱民族、爱国家、辨是非、有情操的人。然后,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所以,本校的训练的体系,不仅是授予学生戏剧的专门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还是训练他们如何做人。”
1月14日,湖南卫视原创教育类节目《一年级•毕业季》收官节目中,老师和同学们迎来了最终的毕业大戏。在演出结束的舞台上,指导老师陈建斌带领所有同学,一起大声诵读了上面这段上海戏剧学院的校训。
自10月22日开播以来,《一年级•毕业季》不仅单期收视份额持续上涨,问鼎同时段,CSM全国网平均收视率0.86、份额破7,同时段排名第1,成为周六市场上份额最高的综艺节目,更助力湖南卫视第四季度晚间排名第一,领先第2省级卫视频道1.73倍。
有人说,《一年级·毕业季》的收视基础,源自于观众们对于演艺圈天然的好奇感。而节目所呈现出的正是在表演艺术的华丽外壳之下,一个有关教育的核心命题,那就是健全人格的培养,简而言之,就是做人的问题。
从2014年关注学龄儿童的第一季到2015年聚焦大一新生的《一年级·大学季》再到如今刚刚收官的《一年级·毕业季》,教育始终是《一年级》系列节目的灵魂和主旨。
而这恰恰也是《一年级》成功的关键。因为不管是聚焦哪个年龄阶段,如何做人都是教育的核心命题。基于此,《一年级》也就有了区别于其它偶像养成类节目的安身立命的根本。
在谈到创作节目初衷时,总导演徐晴曾表示,“我一直用勿忘初心来鼓励自己和我的团队,我们希望将教育做成带有梦幻色彩的东西,通过节目倡导一种美好和希望。”
在替身横行、流量刷脸等乱象丛生的演艺圈中,我们在《一年级·毕业季》中这些即将踏入或者已经踏入演艺圈的新人们身上,看到了“授予学生戏剧专门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更看到“训练他们如何做人”中的泪水与成长,看到了总导演徐晴口中属于教育的“梦幻色彩”,以及演艺圈应有的戏骨良心。
竞赛升级、人设逆转,一个观点如何外化成一档节目?
对于一档综艺节目来说,最关键的是创意,其次是模式和品牌,随后是互联网的实时互动以及VR、直播等新技术参与。
说到底,决定一个节目成功且具备持续性品牌影响力的核心因素还是有创意、有情怀、有趣味的内容。在《一年级·毕业季》中,这点表现得尤为明显。
首先,从主题立意来说,《一年级•毕业季》牢牢抓紧了“一年级”的品牌立意和创意核心,并有意识地向“人生中的每个阶段”做“一年级”的IP化衍生。
其中,除了有之前提到的观众对于演艺圈新人培养的好奇和注意力投射,也有年轻群体倍感熟悉亲切的校园生活,更有数对兼备校园偶像剧属性的CP组合演绎的梦想、友情与爱情。
其次,从最有表现力的主体对象——毕业生们来说,“旁听生”组有一开始跳脱抢戏之后人设大逆转的“泥石流”虞书欣,有遭遇生活困境却依旧保持阳光心态的“寒门学子”王润泽;“科班生”组有大气稳重的成毅、特点突出的孟子义等,相比之下,更有专业基础,基本功也更扎实。
而主讲老师陈建斌、张智霖夫妇以及助教娄艺潇等在节目中也都金句频出,特别是被称为“陈三岁”的“旁听生”组主讲教师陈建斌,不仅在节目中贡献出了经典的咆哮演戏法,更凭借着深厚的表演功底和尽责的表演心态,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次,从推动故事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任务设置来看,不论是贯穿始终的团战、甄别、才艺对抗,还是最后的终极考核——毕业大戏,都具备极强的可看性、挑战性和趣味性。
“在节目模式层面,相比前两季节目,这一季进行了全面升级。具体主要是两点:首先,旁听生组和科班生组两组的对抗强化,两组队员之间的冲突、矛盾、火花会更多;其次,对抗升级之后,竞争会变成主线。”总导演徐晴说。
作为“没有一点是买来的”纯原创节目,徐晴说,《一年级·毕业季》节目组在有意识地在强化模式感,“从操作角度来看,难度比去年大了很多”。
22人的群戏容量、18小时的不间断跟拍、24小时的无缝监控素材,2000:1的节目片比,都使得第三季不管是在前期拍摄,还是在后期剪辑上都有了巨大的难度升级。
“单是22人的体量,就已经意味着相比之前,拍摄量翻番,就别说后期庞大的素材量了。”
从后期剪辑来看,在围绕比赛这一核心故事线上的故事铺排更加精炼。整体看来,主题鲜明,人物层次感强,很多有意思的小细节多而不杂,很好地推动并完成了节目的竞赛叙事主线。
“成长是生命中最大的奖赏”
在毕业大戏的舞台上,王润泽说,在《一年级·毕业季》,自己最大的收获不是去学习如何表演,而是学到了如何重塑自己的人格。
从家境困难的“寒门学子”到节目中阳光帅气的“小胡歌”,王润泽的转变与纠结是节目中毕业生们的缩影。
从节目伊始在音乐节舞台上因为紧张而完全记不住歌词,到后来在舞台上完美呈现经典曲目;从最初因为“泥石流”标签和“作妖”被观众记住,到后来凭借一次次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而人设逆转;从别人口中的好学生和幸运儿,到体谅与照顾整个团队的队长,于济玮、虞书欣、成毅,这些名字,因为有了节目中真实的反应和经历,而轮廓日渐清晰。
诚如主讲教师陈建斌所言,“能够接受这三个月的磨难,是因为他们何其幸运。”在毕业大戏《仙剑奇侠传》音乐剧中,李逍遥说:“为什么我们要经历这些磨难呢?这可能是我们的幸运。”
在最后一次的点评中,陈建斌引用了这句台词。他说,“成长就是生命中最大的奖赏。感谢今天的观众,这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出发。”
懂得优胜劣汰,争取每一个机会,执着于梦想并为之奋斗,其实这正是《一年级·毕业季》乃至学校教育教会我们的道理。
从陈建斌口中的“机会只有一次”到张智霖的鼓励教学法和数次落泪,再到“严母”般对待学生们的袁咏仪,在抢签会上一次次不放心的鞠躬拜托,都是教育与师道的切实再现。
不仅是这些师生之间的日常,金鹰节上胡歌的“一年级寄语”,著名导演李安有关电影与演员的交流,都通过与节目中演艺新人的互动,传达出对年轻人培养教育的热诚,以及人格陶铸的重要性。
“对于有的年轻人来说,往往他们的一句话会比父母都有用,所以这种明星使用,他所呈现出的积极价值引导意义上,比标签式的使用更有价值。”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俞虹表示。
根据今日头条的统计数据,观看节目视频的观众中,18-30岁年龄段观众占93.43%,其中18-23岁占比超过50%,这也意味《一年级•毕业季》超过一半的观众都是实实在在的95后。而他们正是教育最希望触及和影响的受众。
对于刚刚划上句点的《一年级·毕业季》,业界专家们的评价很多。从“向上向善向美”到“电视青春传播与文化教育的跨界结合”,从“回答了主流价值对接年轻受众的关键问题”到“把有价值和有意义做了最好结合”,12期节目背后是综艺的表现形式与潜在教育内核的生动呈现,更是用“勿忘初心”来回答了一个终极教育问题,那就是我们到底该如何做人。
“广电独家”是广电业界第一订阅号,“影视独家”深度透视影视产业规律,由北京中广传华影视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运营,新版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可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