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刘雪儿
一拉起卷帘门,满天星斗,四周黑洞洞的。
杨威这才意识到,快仓的伙伴们在这个没有窗户、不见阳光的仓库里又工作了十多个小时。
上海宝山一个两千平方米的仓库,划拨出两百平方米的空间充作快仓办公室。这家研究智能仓储机器人的创业公司,在这里呆了三年。
这三年,快仓创始人兼CEO杨威尝遍各种滋味:从无人问津到资本追捧,从独自摸索到同行争相进入,从一无所有到拿下百世、菜鸟的投资与订单。
这三年,智慧物流概念红了,菜鸟忙着整合数据,京东着急研发无人设备,夹在其中的快仓,下一步该何去何从?
▲快仓创始人兼CEO杨威
2010年,哈尔滨人杨威北大硕士毕业后,去了一家制造业国企——振华重工。在那里,他负责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运输设备AGV的调度和控制系统研发。他未料到,有一天会将AGV从港口搬到仓库。
2012年3月,亚马逊宣布以7.75亿美元现金收购Kiva System公司,以获得其机器人仓储服务。
消息出来,惊了国内电商、物流圈子的人。
国内的很多潜在客户买不到Kiva了。这时候,仓库职能正发生转变。随着电商的爆发,仓储的主职能从库存转向流通(订单分发),管理的复杂度和人力成本都急剧上升,技术革新成为时代的呼唤。
说干就干,杨威拉来同事和同学——曾主导研发国内第一代自动化轨道吊和港口AGV的倪菲,以及曾在搜狗做开发的孙宇,三个人凑了50万元,在上海浦东租了个民宅,开始捣鼓起来。
他们要做的仓储机器人,在接到指令后自动行驶到货架下,通过扫描地面上的二维码进行移动,将货架搬到拣货员的工作台前,由拣货员将所需货物拣出。这改变了原来由人步行至货架前拣货的模式。
工厂一般不会把零部件卖给个人。为了控制成本,倪菲就到淘宝上攒物料,再进行各种调试,攒出样机后,再花了6万多元加工了一台样品,长宽各1米,高40厘米。前来接收样机的孙宇难掩兴奋,激动地和钢块合影。
▲快仓第一个样机
2014年2月,靠着这台样机,杨威他们拿到几百万元的天使轮融资。投资人是一位电商仓库老板,还提供了一块仓库供他们做办公室。
仓库位于上海宝山区宝湾物流园,「没有窗户,典型的冬凉夏暖,24小时都不知道天气和季节变化。996干了很长时间,晚上一下班满天星斗,鬼影子都没有,那会儿皮肤可白了。」杨威说。
这样的环境吓退不少应聘者,有的人都走到园区门口了,打电话说我不来了。杨威他们只得从前同事和同学里找,一年半后团队壮大到20多人。
苦中作乐,快仓联合创始人孙宇觉得在仓库办公也有好处,能和仓库员工交流,这些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人给他们提了很多建议。原来拣货流程是先拣货再打印面单,仓库员工问为什么不能拣货的同时打印面单?孙宇把流程改后,效率提高了一倍不止。
▲快仓早期仓库
糟糕的办公环境只是创业维艰的冰山一角。
供应链就是一座绕不开的大山。
在快仓早期摸索的时候,出于成本考虑,快仓的零部件主要来自国内厂商,但「95%的设备都无法达到驱动系统的标准值」,电机稳定性直接关系机器人的故障率。「我在甲方面前是孙子,在乙方面前也是孙子。」杨威说。
快仓的解决办法是硬件不足软件来补。比如传感器用于避障时,国内供应商传感器有时会误报,可能阳光一晒就认为有障碍物了,机器停滞不前。快仓就对传感器数据做各种滤波处理,通过数据挖掘有效数据,然后滤掉无效数据,提高准确度。
随着快仓的发展,快仓在供应链上的话语权增强,硬件自行设计,供应商按照快仓提供的图纸生产。
导航问题也需要成本与技术相互平衡。快仓产品总监冯峻告诉「新经济100人」,目前二维码导航定位精度最高,可达到毫米级别。不过,机器人采用的是惯性导航,运动过程中陀螺仪精度不够,长距离没有二维码的情况下,会跑偏。
仓库环境没有理想环境那么洁净,二维码很容易被杂物遮盖或者被破坏。这时,机器人就「瞎」了。快仓用混合导航增强识别能力,原来可能要拍到整个二维码,现在通过陀螺仪反馈数据确定偏差程度,哪怕拍到一角二维码也能校正位置。
电商仓库用二维码导航足够了。可是如何应对工业生产仓库呢?它们大多地面油污重,不能贴码。快仓研发中心副总裁吴海贤透露,目前在开发新一代导航技术,比如通过摄像头或激光雷达来视觉导航,虽然贵点,但没有贴码累赘。
▲快仓机器人运作
2015年8月,快仓拿到百世物流与中兴通讯的4000万元A轮融资。百世是国内较大的一家第三方综合供应链服务商,有300万平方米仓库为两三百家客户提供服务,这给了快仓较好的测试环境,机器人可以在各种仓里打滚。
7个月后,包含十多台机器人的第一个综合解决方案卖给百世,快仓开始接外单生意,从研发走向市场。
京东是攻下的其中一座山头。2016年8月,京东自主研发的机器人还没有动静,但刘强东要求双十一前机器人要上线,于是京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合作伙伴。
一场马不停蹄的快跑。快仓9月28日开始做,10月15日进场实施,11月1日第一单发出来,双十一期间发了8000单。目前京东有三个机器人仓,京东自主研发的做了一个,Geek+做了一个,快仓做的是河北固安仓。
「新经济100人」在河北固安机器人仓看到,5000平方米的仓库里密密麻麻地堆放着2米高的5层木色货架,几台烤箱大小的红色机器人,顺着方方正正的二维码贴,横平竖直地穿梭在货架和工作台间,头顶货架平稳滑动,好似一个个头顶水果轻盈飘过的非洲姑娘。
在实际应用场景里打磨,仓储机器人越来越智能化。
比如,订单数据挖掘发现巧克力和口香糖一般挨着订,机器人送完巧克力货架后,会接着送来口香糖货架,这样最终的陈列货架上就可以放好几个相关SKU。如果某件T恤和裤子经常被搭配着卖,机器人也能识别,并把这两件放在一起。
夏天来了,仓库需要把冬装放最里面,夏装放最外面。机器人可以根据算法识别不同季节的衣服,比如夏天女装的关键词是「蕾丝、短袖、T恤」。
原来依靠堆人头来提升订单处理能力的仓库,在引进机器人后发生了变化。
2012年夏天,做市场调研的时候,孙宇在如风达仓库里看到,人推着载满货的推车跑来跑去,神情疲惫。现在他回头再看,机器人的效率的确比人高得多,一个人一小时能拣100多件,机器人能达到1000多件。
唯品会5000平方米的仓库,原来一天两个大班加一个小班,一个班次12人,差不多需要30名员工,每年每名员工成本7万元。使用60台快仓机器人之后,改为每天两个班次,每个班次4人,共需8名员工。
▲工作站人工播种
效率提升的背后,是快仓三年来的筚路蓝缕、摸爬滚打。
快仓研发中心副总裁吴海贤记得最开始的时候,快仓机器人跑一小时就可能出一次故障,现在已实现500到1000小时无故障运营。
借鉴亚马逊运营品牌电商的路子,快仓给一家医药网做电商业务。原来客户2000平方米的仓库有6个员工,每天朝八晚五,午休一小时。系统上线后这6人每天8点上班,夜里12点下班,还不一定能完成作业。仓库女工怨声载道,客户每天发数封邮件,快仓火烧眉毛。
杨威发现根本原因在于中美电商模式的差异。
美国以亚马逊、梅西百货等大电商平台为主,平台订单量大,可以把业务均分给每个工作站,所以每个仓库的业务模型都差不多。但医药网这个仓库只有2000平方米,为多个小店服务,每个店都等于一个小型垂直电商,业务模型遵循二八原则,20%的SKU面对80%的订单,所以必须集中优化20%的SKU,爆款与长尾的业务流程都要差异化,不能像亚马逊一样随机选择。
快仓用一周调整,6个人正常下班;再用一周,团队减少到4个人;再用两周,4个人每天上班2小时。
这件事给杨威很深的教训。以前研究机器,现在还要研究客户,了解客户的不同需求则是研究客户的第一步。
不同于外界重点宣扬的提效痛点,客户对管理成本与劳动强度的降低也有很大需求。
比如快仓的一家客户之前做Gucci的仓库,总发生丢失或盗窃,尤其是皮带头这类小东西。仓库不得不增加监控与检验成本,但也免不了员工偷天换日。有人穿着假衣服进去,换成了真衣服出来。丢失还是小问题,大不了赔钱。不过发一件假货给消费者,直接抹黑了品牌,仓库就会被一票否决,丢了合作。
像这样的仓库采用机器人可以隔绝员工和商品接触,所有的人工操作限制在一平方米的面积里,旁边就是摄像头。每个错单都可以精确到秒,错了就罚钱。
便利店的仓库渴望的是降低劳动强度,因为最好卖的SKU是沉重的饮料。如果一家店的订单需求集成3立方米的货,其中2.5立方米都是饮料。夏天仓库室温30多度,一个人拖着装载2.5立方米水的托盘车,别说一天走20多公里,走一圈衣服就汗湿了。「这个人从入驻到离职,三个月。一个夏天过去,他一定走了。」杨威竖起三根手指。
现在年轻人越来越不愿干这种累活,仓库的压力更大,要么改善劳动环境,要么大幅度涨工资。杨威透露,一个类似的客户花2000万元,给10个仓库采购了10套解决方案。
成本是企业的命根子,生意人都会算计。
有心细的客户会问,机器人会不会费电?杨威直接撂给客户一个仓库的改造案例。改造前一个月电费4000多元,改造后2000多元。原来,机器人可以在黑暗中作业,仓库可以关闭大灯、顶部的大功率风扇,只保留人工工作台的照明灯和小风扇运行。
弄明白客户想要什么后,还要看客户的体量行事,和大电商、小电商的合作就有明显差异。
菜鸟、京东、唯品会等大电商早已开发好了系统,只允许快仓接入某一部分,需要裁剪系统,还需要加强沟通。
在人工拣货的思维下,电商订单分配的逻辑是追求均匀,订单池里有10000单,每小时分配1000单给一个工作站,因为一个人每小时处理订单的能力是固定的。而快仓就要求一次性分配10000单过来,机器人能够根据订单压力来提升处理订单能力,这样才有利于充分释放机器人的潜力。
「人的产能是线性的,符合人的工作节奏,人达到极限后就疲倦了,但机器可以持续高昂,随着压力增长,产能是指数级上升。」孙宇说。大电商的规模正好可以榨取机器的潜能。
小电商资金有限,更看重投资回报率,所以更关注流程整合和作业效率,希望有端到端的整体解决方案。
百世云仓里有个美妆电商,仓库根据商家品牌划分了若干个格子,每个小组编制七人,每人分工明确,就像抓药一样。但这种模式不适合服装,不便于百世云仓拓展业务。沟通时,客户就希望能有各种SKU通用的解决方案。
2016年,快仓卖出两三百台机器人,部署七八个共几万平方米的仓库,年收入2000多万元,客户包括京东、唯品会、百世、国药、邮政、中兴等,涉猎鞋服、日化、商超、3C、医药、制造业等多个行业。
2017年3月,快仓宣布完成近2亿元B轮融资,菜鸟领投,软银中国跟投,其中股权融资1.25亿元,用来做研发等高风险投入,其他为债权融资,用来拓展业务。
「我们拿了百世的钱,B2B、B2C、B2B2C、C2C,什么样的仓库我都见过。见过猪跑,我肯定也会跑,哪怕没跑多远,但一定拔脚开跑了。」杨威说。
不可否认的是,快仓拿到菜鸟投资后,业内一度传闻快仓以后只接阿里系订单,还有人担心数据会被泄露给菜鸟。
杨威撇撇嘴,不以为然:「这不是我面临的问题,是我的客户,那些品牌商面临的,我的数据现在还够不上。」
2017年5月底,快仓所有员工搬到了上海漕河泾开发区的写字楼里。办公室宽敞明亮,处处是橘色的装饰板。大多数人在宝湾的仓库里呆了一年半,自动化和产品团队呆了整整三年。「你看,我来(这里)一个月就晒黑了。」杨威捋起短袖,大臂肌肤白皙,衣袖以下黑炭似的。
新办公室还有个七八十平方米的测试区,安置了12个5层货架,地面贴着70多个二维码。七八台900mm×700mm×300mm的机器人正在来回搬运货架,绿色属于百世定制,蓝色属于菜鸟定制,橙色是快仓的主色调。
告别了旧日的仓库,杨威踌躇满志:「我们未来会在很多很多像毛细血管一样的仓里部署系统,这些毛血细管的仓靠人是管不了的,得靠机器人来管。」
延伸阅读
起于清华地下室,干的是机器人+物流。如今融资5亿,和阿里京东分生意。数百万仓储员不再日行6万步,机器人干掉人类,福兮祸兮?
机器人来抢饭碗了,再不努力你就要失业了
活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