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媒报道,曾经的运动手环巨头Jawbone已经开始进入清算程序。据称,该公司于 6月19日向债主发送通知称,已根据加州法律进入破产程序。
然而,寻找中国创客的记者访问Jawbone官方网站时发现,除了网站所示产品没有购买链接外,Jawbone的网站与其公司正常运营时没有太大差别。在亚马逊中国的页面搜索Jawbone,一款名为“Jawbone卓棒UP2新款智能手环蓝牙版”的商品售价为1378.98元,仍可以正常“添加到购物车”,最近一位于 2016年7月21日买家给出了一星评价(满分5星)并在评论区写道:“大家千万别上当受骗了。这家只负责一年的质保,之后就不提高任何售后服务的。”
在京东卓棒(Jawbone) UP3蓝牙智能心率睡眠监测运动健康手环的评论区,一位网友这样写道:“一开始我以为别人的差评是刷的,结果自己买完才知道是真的,买回来真有问题,充电一整晚也就用一天,客服没人理,永远不在线,找到之后先推脱,然后让你录手环不好用的视频做证据……”
事实上,在5月底,就有外媒称Jawbone已经停止了其UP系列手环的制造。在2011年,Jawbone发布第一代UP手环,正式进军可穿戴市场。那时,“可穿戴设备”概念刚起,既没有主推性价比的小米手环拉低行业价格,也没有更智能的apple watch瓜分市场份额。虽然UP系列上市之初就被吐槽用几天就“变砖”,官方不得不停止销售并补偿所有已购买者收场,但毋庸置疑的是,UP手环的发布让Jawbone成功站上风口。
但是,像是受到诅咒般,2012年发布了新版本的UP手环,设计刚得到认可,用户开始抱怨其无法无线同步;2013年的UP24中,公司加入了无线同步功能,但是当初承诺的防水功能仍然没有实现;到了2014年秋季,官方终于宣布要在新产品UP3中加入防水功能,却在事后跳票,产品未能如期发布;2015年4月,Jawbone终于发布了UP3,奇怪的是,新款旗舰UP4也同时发布,而他们充其量只能“防溅”。如今,Jawbone破产,UP手环此前宣传的呼吸监测以及被动心率功能也和它的防水功能一样,再也实现不了了。
热钱涌入估值过高 曾寻买家无果
Jawbone在1999年创立,起初生产的蓝牙耳机和扬声器在美国市场口碑很好。2007年,Jawbone接受了VC机构Khosla Ventures的500万美元A轮融资。一年之后,顶级风投公司红杉(Sequoia)向其投资3000万美元。2011年,Jawbone正式进军可穿戴设备市场。2015年,美国金融机构BlackRock向Jawbone提供了3亿美元的贷款,这家机构也成为唯一获得担保的债权人。
在过去一年半时间里,Jawbone陷入了严重的财务危机。去年8月,Jawbone被爆未能及时向一家供应商支付100万美元货款。由于其产品问题频发,Jawbone的市场占有率一直没能超过5%,其自身战略问题让直接竞品Fitbit公司后来居上。作为其最大股东的BlackRock显然未能在智能穿戴市场赚到什么利润,也在去年对其持有的Jawbone股权资产进行了减记。
即使这样,2014年9月,Jawbone公司依然筹集到1.47亿美元,使估值达到32亿美元。次年11月,在金融危机中,Jawbone公司解雇了15%的员工。2015年12月,BlackRock公司的股价下跌了69%。垂死挣扎的Jawbone在2016年,竟从科威特投资局拿到1.65亿美元融资,使其估值回血至15亿美元。
这样大规模的融资显然造成了膨胀的估值,但估值与收入无关。主权财富基金的介入不仅没能救活Jawbone,反而因其高达15亿美元的估值,让走投无路寻求易主的Jawbone也终不能如愿。
可穿戴设备“手表”与“手环” 之争 性价比赢
据报道,Jawbone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Hosain Rahman正在推出一家新公司Jawbone Health Hub,生产健康相关的硬件和软件产品外,也为现有的Jawbone设备提供服务。
无论形式如何,Jawbone续命无望。作为可穿戴市场的先驱,这个结局也许并不仅仅意味着一家公司的消亡。事实上,即便是长期盘踞可穿戴市场第一位的Fitbit现在的日子也不好过。在可穿戴市场的产品中,去年以来,智能手表厂商表现出抬头趋势,逐渐超越手环厂商,占据市场的头部位置。
从出生就主打运动和健康两大市场的智能手表,除了具备运动手环的显示时间日期和监测心率等健康数据外,还支持各类的app应用,方便用户随时查看讯息。巨头苹果iwatch和三星Galaxy Gear争相涌入,除了其品牌和科技的压倒性优势外,先天的规模化成本,更是将可穿戴市场中的小玩家随意碾压。自去年年底,先是美国智能手表的先驱企业Pebble突然倒闭,接着又是摩托罗拉停止了自己的智能手表项目。
虽然,市场上一度存在“智能手表”就是个伪命题的质疑声,如今主流应用也纷纷停止了对苹果手表的支持,甚至让失去应用模块的苹果手表与普通电子表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
但智能“手表”与“手环”间的争夺依旧激烈,月初,来自IDC的报告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小米超越Fitbit成为全球最大的可穿戴设备厂商,苹果居于第二,Fitbit滑至第三。而痛失市场第一位置的Fitbit也在近日推出了一款新的智能手表,但这仍难以提振投资者信心,在过去一年中,Fitbit的股价累计下滑约60%。
然而,随着手表越来越智能,手环开始回归其 “精简”的初衷。除了维持在10天以上续航时间的标准,智能手环设计结构简单,也因此便于维护修理,且手环的整体体积更小,而苹果手表则显得比较笨重,不太适合做剧烈运动。
市场走低 智能手环急需植入新场景
国内的智能手环市场从2014年开始绽放,在当时,淘宝搜索智能手环类产品,有200多个品牌存在,而从京东按价位段分布结果来看,400元以下的款数占比达到70%。在国内市场形成之初,就自发集中在低端市场。
然而在盲目追求低价压低成本的同质化竞争中,国内市场逐渐分层,头部优势愈发明显。资料显示,2016年上半年,在中国的智能手环市场上,华为以超过三成的市场关注比例夺冠;小米手环位居第二,而三星、Fitbit、Jawbone等国际品牌的比例都在2%-8%之间。
随后,分层的趋势更为明显。华为最新发布的荣耀手环3,价格优势已被“健康守门人”的概念取代,以连续心率检测、专业睡眠监测、50米防水等运动健康卖点。而小米除了保持低价,也对小米手环进行了重新定义,突出手机配件的定位,除了其运动监测功能外,来电提醒、闹钟和身份识别,分别针对漏接电话、闹钟吵人和身份认证麻烦在使用手机中的三个痛点。
但是,jawbone的倒下也折射出整个市场的颓势,根据IDC发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1035万台,环比下降16.7%。
就中国市场而言,小米手机的销量下滑,势必会对其定位于手机配件的小米手环造成一定伤害。而微信运动更是将运动手环的很大一部分功能移植到手机,可以零成本让用户了解运动情况,至此,运动手环这些方面的基础功能已经没有意义。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消费者回归理性,这一行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除了在健康层面的拓展,对于移动支付等新场景的植入想象也许会成为智能手环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