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浪潮工作室
提供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看世界的态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  ·  《哪吒2》 “高开疯走” ·  3 天前  
江南晚报  ·  春节长假,无锡究竟来了多少人…… ·  3 天前  
人民日报  ·  送不停!人民日报微信万元现金红包还来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浪潮工作室

况且况且况且况且

浪潮工作室  · 公众号  · 社会  · 2019-02-03 11:42

正文

本文授权转载自

星球研究所(ID:xingqiuyanjiusuo)




谨以此文

献给回家路上的你



2019年1月21日

新一年的春运如期而至

一场规模盛大的人口迁徙悄然上演


在此后的40天里

大大小小的车站、机场、码头迎来送往

预计发送旅客将达到29.9亿人次

相当于运输了40%的地球居民

可谓轰轰烈烈、浩浩荡荡


▼今年春运期间,广州南动车段整装待发的列车,摄影师@毕加思索(请横屏观看)


其中

纵横交错的铁道

从内陆到海岸

从荒漠到雨林

从都市到乡村

构成一副四通八达的钢铁骨架

而在春运期间

将有约4800对旅客列车奔驰其上

它们孜孜不倦、往来穿梭

将滚滚人潮送往四面八方


▼汇聚交错的铁轨,拍摄于广州,摄影师@毕加思索


这副钢铁骨架是如何炼成的?

答案难以一言蔽之

毕竟中国铁路从一片空白辗转至今

已是140多年往事沉浮



I

第一张网


时间回到1878年

清政府拆毁英国人擅自修筑的吴淞铁路

中国的铁路里程重归于零

而当时世界上的铁路里程

早已超过20万公里


然而没人能阻挡时代的洪流

大清帝国也不例外

在拆毁吴淞铁路的4年后

为满足实业对煤炭的需求

清政府自行出资

建成长9.3公里的“唐胥铁路”

这便是中国铁路落后而寒酸的起点

▼原唐胥铁路路线现为七滦铁路的一段,摄影师@樱花下的新幹线


随着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惨败

西方列强纷纷通过割地、贷款

在中国领土上大肆建造铁路

以攫取资源和军事利益


1903年

沙俄在东北修建“中东铁路”

主线西起满洲里,东至绥芬河

支线连通哈尔滨、沈阳、大连

全长超过2400公里

▼即将从绥芬河进入俄罗斯的国际列车,摄影师@李睿


两条铁路如同“T”形

一横一纵贯穿东北大地

▼哈大铁路,“T”形中的纵向线路,摄影师@房星州


而最初的唐胥铁路也不断延展

里程从9.3公里扩展至1000余公里

最终贯通山海关内外

从北京正阳门直抵沈阳

成为老京哈铁路的一部分

▼新京哈线不再绕行天津和唐胥铁路段,而是经通州-狼窝铺-滦县到达秦皇岛,这一段也称京秦铁路;下图为新京哈线北京-通州段,摄影师@李睿


以中东铁路和老京哈铁路为骨架

东北的铁路网络逐渐铺开

至民国末年

东北的铁路里程已占比全国的40%

为这片土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工业土壤

形成今天京津冀-东北通道的原型

▼京津冀-东北通道主要铁道线路,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早在民国政府定都南京之前

襟江带海的上海、武汉、广州

已是航运发达、商业繁荣

南方群星冉冉升起

而京畿重地却远在华北

连通各大城市的光荣使命

同样落在了铁路身上


于是在华东

上海至南京的沪宁铁路

天津至南京的津浦铁路先后通车

▼中间路线为沪宁铁路,摄影师@姜南


而在华中和华南

北京至汉口的京汉铁路

广州至武昌的粤汉铁路相继落成

纵贯南北的两大铁路干线雏形初现

▼列车行驶在北京-武汉段,经过河南省内广袤的农田,摄影师@石耀臣


其中粤汉铁路完工于1936年

那时战火纷飞、物资匮乏

人们流离失所

但铁路建设不得不持续进行

以保障大后方的运输和发展

同期建成的湘桂铁路

便在粤汉铁路旁“开枝散叶”

从湖南直通广西

▼湘桂铁路凭祥-南宁段,摄影师@蓝染天际


不过在当时

已建成的两条南北干线并不完美

长江如同不可逾越的天堑

将两条铁路拦腰截断

被分隔的路段在两岸遥遥相望

多年来列车只能通过渡轮过江

▼铁路轮渡示意,该轮渡位于新长铁路上,摄影师@杨诚


直到武汉、南京两座长江大桥建成

家喻户晓的京广线、京沪线

才终于完整地与世人见面

▼1957年通车的武汉长江大桥,是一座公铁两用桥,摄影师@徐晨宇


而第三条南北大干线的落成

则是数十年后的故事了

它北至首都北京、南抵香港九龙

全线几乎平行于京广铁路

却又不似其沿途的喧闹繁华

仅仅只经过南昌一座省会城市

被称为“京九铁路”

▼京九线上的九江长江大桥,摄影师@王璐


京沪、京广、京九三条南北干线

成为连通京津冀和长三角、珠三角的主要骨架

▼京津冀-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通道主要线路,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新中国成立初期

近一个世纪的动荡不安终于平息

中国大地上千疮百孔、百业待兴

为了发展经济、巩固国防

即便经费不够、技术不足

铁路也不得不深入戈壁荒漠和崇山峻岭

不断向边境展筑

▼铁路穿山越岭,摄影师@张一飞


1952年

成都至重庆的成渝铁路全线通车

这是四川内的第一条铁路

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条铁路

随后的数十年里

中国铁路多次“大战西南”

成渝、成昆、川黔、贵昆四线落成

将成都、重庆、贵阳、昆明

四个西南重镇连为一体

▼穿越乌蒙山区的贵昆铁路,摄影师@武嘉旭


此后

西康铁路穿越秦岭

内昆铁路爬升高度达1300米

个个令人叹为观止

▼秦岭北麓的西康铁路,摄影师@周德久


其中蜚声中外的成昆铁路

沿途地形复杂、地势险峻

地震、塌方、泥石流屡见不鲜

被誉为“地质博物馆”

▼成昆铁路修建时在近乎垂直山体上筑造石壁,保护铁路不受滑坡和泥石流影响,下图的石壁被称为凌云壁,摄影师@武嘉旭


在成昆铁路的修建计划中

选线方案的争论尤为激烈

中线方案里程最短、施工最易

备受苏联专家推崇

然而为了打通沿线的煤炭、钢铁基地

连接多个少数民族地区

成昆铁路最终开启了“困难模式”

选择了里程最长、地势最险峻的西线方案

全线共铺设991座桥梁、427座隧道

以“根本不能修筑铁路”的路线

打开了一条穿山越岭之路

▼成昆铁路,摄影师@张一飞


在东南地区

同样有一条山区铁路

它穿越武夷山

直指厦门海峡

一度是连接福建省的唯一铁路通道

这便是鹰厦铁路

▼鹰厦铁路,摄影师@张雨河


在西北地区

第一条沙漠铁路应运而生

它3次跨过黄河

穿越腾格里沙漠

驰骋在包头和兰州之间

称为“包兰铁路”

▼包兰铁路是我国第一条沙漠铁路,摄影师@徐晨宇


沿包兰铁路向东

经京张铁路可抵达北京

詹天佑的故事

已在这里流传了100余年

让这条铁路至今依然声名显赫

▼京张铁路,摄影师@张一飞


而曾经因为造价和工期限制

被詹天佑忍痛放弃的京张铁路替代方案

也终于在半个世纪后变为现实

成为北京至张家口的第二条通道

是为“丰沙铁路”

▼丰沙铁路,摄影师@杨诚


而在包兰铁路以西

还有掠过中蒙国境

横穿沙漠戈壁的临哈铁路

在海拔3000米处打通天山

连接吐鲁番、喀什的南疆铁路

▼南疆铁路轮台至库车段,摄影师@周德久(请横屏观看)


以及先后翻越昆仑山、唐古拉山

穿行于大面积高原冻土之上的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路线最长的高原铁路;下图为铁路经过措那湖,摄影师@张一飞


它们让广袤的西北大地、青藏高原

得以和首都地区紧密相连

和西南地区的铁路网络一起

成为不可或缺的边疆通道

▼京津冀-西北、西南通道主要线路,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至此

五条钢铁大通道正式形成

以京津冀为核心辐射全国各地

▼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当然这还远远不够

1953年

一条贯穿中国东中西部的大干线正式通车

它东起江苏连云港,西至甘肃兰州

是长三角和西北地区间极为重要的运输通道

被称为“陇海铁路”

▼陇海铁路穿越陕甘交界处的黄土区,摄影师@武嘉旭


不仅如此

兰新铁路建成后

陇海铁路得以继续向西延展

在新疆阿拉山口走出国门

一路奔向遥远的大西洋海岸

以“新亚欧大陆桥”之称闻名于世

▼兰新铁路经过嘉峪关古城,摄影师@杨诚


到了1975年

株洲-贵阳铁路全线通车

将沪杭、浙赣、贵昆连为一体

铺就了一条上海-昆明的东西干线

▼沪昆铁路,摄影师@潘永舟


另一条东西干线则沿长江而上

串联起上海、南京、合肥、武汉和重庆

最终抵达成都

加上数条“旁逸斜出”的支线

西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间

一条东西通道就此形成

▼金温铁路,由温州籍学者南怀瑾促成修建,是中国第一条由铁道部、地方铁路公司和香港公司三方合资修建的铁路,摄影师@张一飞


华南地区也不甘落后

1955-2017的数十年间

黎湛、广茂、南昆和渝贵铁路相继通车

令西南和珠三角间的大通道得以贯通

自此,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起点

又一套辐射网络全面形成

▼长三角、珠三角-西南、西北通道主要铁道线路,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其中的南昆铁路

从南宁盆地一路爬升至云贵高原

相对高差超过2000米

沿途地质复杂、峡谷遍布、人烟稀少

人们凌空架桥、开山铺隧

部分路段桥梁和隧道里程可达到86%

几乎全程以桥代路、以隧穿山

▼南昆铁路,摄影师@王璐


南昆铁路到达云南宜良附近时

和80余年前的滇越铁路“狭路相逢”

两条路线不断交织并行

仿佛象征着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

▼南昆铁路和滇越铁路在水晶坡交汇,在桥上通过的是南昆铁路,摄影师@武嘉旭


当西南与华东、华南的连接建立完毕

下面该轮到西南-西北大通道登场了

1958年通车的宝成铁路

以27公里的展线群

盘山翻越秦岭

▼展线一般用于火车爬坡,以延长线路的方式减缓纵坡;下图为穿越秦岭的宝成铁路,摄影师@武嘉旭


2017年通车的兰渝铁路

则以28公里的超长隧道击穿山脉

两条铁路一东一西打通秦岭屏障

成为西南-西北通道的主要骨架

入蜀之路从此不再“难于上青天”


钢铁骨架铺设至此

地处西北的陕甘宁地区

已然成为铁路网络的重要枢纽

可南下西南

可深入内陆

亦可连通海洋

▼西北-西南、山东半岛通道主要线路,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历经140多年

中国铁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它们运输钢铁、煤炭、木材

▼大秦铁路是中国第一条重载铁路,2010年时运量突破4亿吨大关;由于自重和载重极大,重载铁路对机车、轨道、供电等有更加严格的要求,摄影师@姚金辉


它们连接城市、乡镇、村庄

▼成昆铁路沿线,摄影师@张一飞


最终将形成12条普速铁路大通道

纵横交织、通边达海

▼普速铁路网络12条通道的主要线路;普速铁路运行速度一般不超过200公里/小时(不包含仅运行动车组路线),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然而

这张庞然大网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

今日之格局形成以前

还有一段风云变幻的岁月


II

快一点,再快一点


时值1993年

国家经济增长势如破竹

全年GDP增速达13.9%

然而在当时近6万公里的铁路上

列车平均时速仅有48公里

与高歌猛进的经济增速格格不入

和30年前就达到平均时速166公里、

最高时速200公里的日本新干线相比

更是相形见绌

▼1977年研制成功的“东方红21型”米轨内燃机车,曾是昆明-河口等路段的主力机车,但最高速度仅有50公里/小时,云南铁路博物馆保存展示,摄影师@贺磊


加之改革开放后

以沿海地区为首的各大城市

纷纷被推向时代的风口浪尖

越来越多的人怀揣梦想、背井离乡

全国的人口流动空前频繁


然而在庞大的客流面前

缓慢的铁路系统实在捉襟见肘

特别在每年春节前后

即便加开数百对临时列车

也难以改变“一票难求”的局面

▼每年春运都是铁路客运最为繁忙的时段,下图拍摄于广州南站,摄影师@徐小天


在客运需求紧俏时

甚至不得不进行“压货保客”

令铁路货运形势同样严峻

尤其在2000年后

钢铁、煤炭产量一度高速增长

将铁路运力的增速远远甩开

铁路系统“有煤运不走”

只能依靠公路运输或就地销售


然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

不会等待任何落后者

随着高速公路和民航产业异军突起

老态龙钟的铁路几乎毫无招架之力

客流纷纷涌向公路和机场

铁路系统四面楚歌、岌岌可危

▼随着汽运、水运和航运的发展,1952-2005年期间,铁路客运份额持续下降,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力挽狂澜的重责大任

首先交到了现有铁路提速改造的手上

当广深铁路成功突破时速160公里

沪宁、京秦、沈山和郑武等路段

也纷纷拉开提速试验的大幕

在“韶山8型”机车的加持下

当时中国电力机车的最高速度

240公里/小时

在郑武线上诞生了

▼运行在京九线上的一辆“韶山8型”机车,也被称为“小八”,摄影师@王璐


实验成果让人们备受鼓舞

于是1997年4月1日

中国铁路第一次大提速正式吹响号角

以京广、京沪、京哈三大干线为主

78列“朝发夕至”列车赫然登场

将最高时速提升至140公里

第二年就扭转了客流下降的趋势

为铁路系统扳回重要一城

▼今天的京沪铁路,拍摄于南京,摄影师@房星州


此后铁路提速工程更加如火如荼

1998、2000、2001年

第2-4次大提速圆满完成

提速线路达到1.3万公里

占全国铁路里程的近20%

最高时速则达到160公里


还能再快吗?

答案是必然的


2004年4月18日(第五次大提速)

京沪、京广、京哈、陇海4条大干线上

货运线路最高时速突破160千米大关

客运线路开通“Z”字头直达列车

最高时速提升至200千米

离高速铁路只有一步之遥

▼“东风11G”是当时用于牵引Z字头列车的机车型号之一,因为直达特快的缩写为ZT,人们亲切地称之为“猪头”;下图为广茂线上运行的一辆“猪头”,摄影师@管俊鸿


更为激动人心的是

就在这一年

“四纵四横”客运专线规划横空出世

一张宏伟的中国高铁蓝图

已然展布在世人眼前

一场重大变革山雨欲来


2005年12月8日

中国最后一列蒸汽机车结束了它的使命

▼集通铁路是我国最后一列蒸汽机车运营的路线,摄影师@杨诚


而不到两年后

家喻户晓的“和谐号”动车组横空出世

它在18条铁路干线上呼啸奔驰

最高时速达250公里

于是一夜之间

中国大地上能称之为“高铁”的铁路里程

一跃达到惊人的6000余公里

成为世界高铁第一大国

▼我国将“设计时速250公里及以上,运营动车组列车,且初期运营时速不小于200公里的客运专线铁路”定义为高速铁路;下图为在上海站相遇的“和谐”电力机车与“和谐号”动车组,摄影师@吕威


至此

历时10年的提速改造终于落下帷幕

中国铁路的格局焕然一新

“再快一点”的使命

将交给一个全新的高铁时代



III

高铁时代


2008年奥运会开幕前夕

在北京市南部

距离城市中轴线不到2公里处

一座玻璃穹顶的新式车站拔地而起

人们称之为北京南站

▼北京南站,摄影师@刘慎库


与之一同亮相的

还有中国铁路史上第一条

设计时速达350公里的高速铁路

它连通北京、天津两大城市

单程用时仅30分钟

这意味着当你乘着“C”字头列车

抵达120千米外的另一座城市时

送你上车的人大概率还没有到家

▼京津城际铁路通过北京永定门附近,摄影师@焦潇翔


第六次大提速成果闪耀

京津城际铁路初露锋芒

中国高铁建设更加势不可挡

到了2009年底

横向的石家庄-太原、合肥-武汉

纵向的宁波-温州-福州、武汉-广州

多条高速线路相继通车

▼2009年正式启用的武汉站,摄影师@Ealam


其中的武广高铁

以超过1000公里的长度、

350公里的最高时速

当仁不让地成为领跑全球的高铁大干线

从此由武汉至广州仅需3小时

而在70多年前

粤汉铁路单程耗时长达44小时

昨日今夕恍如隔世

▼武汉-广州段高铁,摄影师@王璐


在大名鼎鼎的京沪高铁开通前

时速350千米梯队中又迎来3位新成员

郑州-西安、上海-南京和上海-杭州段

▼在上海汇聚的高铁路段,图中近处为复兴号,摄影师@刘慎库


至此

“四纵四横”中的“先驱者”均已落成

中国高铁的宏伟目标逐渐清晰可见

那么这8条骨架线路中

谁将第一个问世?

答案几乎毫无疑问


北京至上海沿线

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