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改变自己
改变自己,不断进步,活出精彩人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印象笔记  ·  2025建议职场人赶快提升自己 ·  6 小时前  
学习曾国藩  ·  看起来面善,实则最不好相处的七种人! ·  3 天前  
印象笔记  ·  印象笔记接入满血版DeepSeek大模型 ·  2 天前  
人生研究所  ·  燃爆了!哪吒冲破100亿,中国动画惊艳全世界!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改变自己

中国留学生的真实感慨:我们真的不如美国人勤奋

改变自己  · 公众号  · 学习  · 2017-06-11 08:01

正文

时间不会等你

每天多一点思考


彭萦   改变自己主创

ZeeTea CEO | 创业者 | 撰稿人 | 性格分析师



之前给改变自己会员的语音曾谈到过为什么看上去我们中国人在职场上总那么拼,西方人却能安心晒着太阳躺 在沙滩上,现在才知道,并不是表面看上去那样,他们拼起来的时候,也很可怕。


所以,醒醒吧,不要再给自己找心理慰藉了。



中国留学生的真实感慨:我们真的不如美国人勤奋

by 大西洋船员


在去美国读研究生院之前,我想大部分国人和我一样认为,美国的教育都是人性化的教育,教育方式和观念都以人为本什么的。感觉美国的教育都是让学生一边玩,一边学,一点也不痛苦,学生有很多课外业余爱好。总之一句话,他们是素质教育,我们是应试教育。而在好多人眼中,美国人都不怎么爱学习,学习很次,中国是个人去了就可以称王等等。到这里学了以后,才发现美国的高等教育比中国还应试,美国的学生平均学习刻苦程度是中国学生不能比的。


比如,在我的观念里,到大学,作业是可做可不做的。我开始还是拿这个观念去对待美国老师的作业。结果没想到,第二天上课,老师就真都把作业收了,亏了我把卷子都写完了,否则就傻眼了。当时老师说收的时候,我心想还真收啊?后来逐渐才明白原来美国作业是计成绩的,每次作业都会给你按照对错打分,记出成绩,最后和所有平时考试期末考试一起算最后的总成绩。


来说说美国研究生科目的成绩是怎样算出来的。


我的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第一次期中考试占 20%,第二次期中考试占 20%,期末考试占 20%,平时作业占 40%。


最后总成绩按照 ABCD 给你评分,90-100 评 A,80-90 评 B,70-80 评 C,70以下 D 或者不及格。而且硕士研究生毕业有一项成绩要求就是每学期平均分不能低于 B,否则下学期你就留校察看,如果再不行就被开除了。也就是硕士研究生的及格分数是平均 80 以上。


如果是十分简单的学科考 80 分以上不算很难,关键是现在学得都是非常难的,作业和考试很难。所以如果保证所有科平均 80 以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说完这次不是很成功的第一次作业,再说说美国的考试。


我在国内时看学校主页上的这学期学习安排,10 月 7 日左右期中考试。期中考试对我来说已经 8 年没有遇到了,因为上了大学以后,期中成绩老师大多是以出勤率来计算,占 30%,期末考试占大头 70%,最多就是中期可能会有一片论文当作成绩参考。


所以我来之前一直有侥幸心理。结果所有 3 科都有期中考试,而且期中考试都不只一次,有的课是 2 次,甚至 3 次,加上期末考试,基本上每个月每门课都会有一次考试。而美国这个考试基本上是所有考试各占 20%,作业占 20%,没有轻重。或者都是 25%等,或者老师对这个评分比例进行微调,反正权重基本都是一样的,而且所有的这些平时成绩最后计入总成绩。所以你每一次都不能马虎,包括作业。


在没有考试的第一个月,我们就觉得已经很难了。来之前我认为我只选了 3 门课,以国内的经验来说应该是很轻松,而且周五,周六,周日三天没课,每周可以休息 3 天,生活应该很惬意。


可是知道了我上面所说的美国大学的教学制度后,你就发现你每周都要写作业,而且要写好。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老师就讲他喜欢讲的部分,然而你就要把所有书都看了,然后再把所有题都做了。基本上老师每次课都讲一章。一章的内容大概 30-40 页书,这 30-40 页的书都是英文的小子,密密麻麻,最关键是书中每一句话都有复杂的数学和逻辑关系,你要看透,都需要你想很长时间,或者自己在草稿纸上推导和画图帮助理解,这样有的时候十几页的书都要看 5,6 个小时。你每周要读 3 本这样的书(100 多页)然后做 3 门作业。


粗略的算了一下,每周每门课上课看书时间要30个小时,写作业的时间要 10 小时,那么三门课一周学习就要用 120 小时。而一周 7 天每天 24 小时一共就 168 小时。你就会发现你完全没有休息时间。


就这样我们在紧张学习了一个月以后,开始了长达近 2 个月的考试之旅。我们这学期,数学有 3 次期中考试,1 次期末考试,一共 4 次考试,其他两门 2 次其中考试,一次期末考试,分别共 3 次。


而至于考试形式,这里考试完全和我们没有改革开放之前的考试一样,数学、微观经济学都是 4-5 道大题,每道 20-25 分。没有一道选择或填空。国内学经济学,就背背概念。这里经济学基本上是可以说是文科中的物理学。老师上课就是在黑板上用数学推导公式和证明定理,最多在最后根据公式说一下经济意义。


就这样我们在已经被国内淘汰了的过于残酷的纯大题考试中要都保持 80 分以上,难度有多大了吧?对于计量经济学,实在是没有办法,太难了。我几乎在开学初的 90%时间都用在计量上,在第一次考试前总算大体明白了这门课是怎么回事了,赶上了前 12 章的进度。


本来开学初我们还信誓旦旦的要拿全 A,结果这门第一次考试就考了 54 分,而全班平均 70。第二次拿回家考试,我还说这个还好可以拿回家做,结果我和那个中国同学费了整整一个星期在建立模型,前面 1 个礼拜试验了近百种可能性的模型,结果就是相关系数不到 20%,根本不能用。后来折腾了很久,花了两天时间完善模型和写报告,最后写到凌晨 5 点。


说到美国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刻苦程度,我不得不再说一下我们的认识误区。在来美国之前我一直被美国的青春喜剧给误导,但美国的大学校园生其实是这样的:


每个校园里走的学生都背个书包匆匆去上课,没有一个在嬉皮打闹的,即便是等公共汽车,也在看书。在咖啡店里或者休息的地方,你会发现很多美国学生要么在看书写作业,要么用电脑写作业。非常安静,没有人大声喧哗。


再说说我们学的东西的难度:


这里不得不说说美国的大学教授的能力。我们计量经济学的老师光计量经济学的课本就有 20 多种,各种统计软件 SAS,Gauss,SPSS 等等都很精通,教材也很多。计算机编程也很牛,我还从他那里学了不少技巧。


美国的老师电脑用的比我这个对电脑很痴迷的人都好,虽然他们都不是学计算机的。要知道这些教授们都 50 多岁了,国内这个年龄段的人,很少有人愿意用电脑的。上课有时候教授总问问我们微观经济学学得怎么样,然后他会瞬间说出我们学的部分的各种函数的性质和定理。有一次上完微观经济学,后面上自然资源课的教授进来看见一黑板数学公式和推导,立即说出是这是 Shepherd’s Lama(谢波德拉马定理),后来有说了很多,好像很有感情似的。我想一个教自然资源的居然还对数学定理这么了如指掌。


再说说美国这种教育下的成果:


如果说美国这种残酷的高等教育不能产生很好的效果,那大可不必去学习。我们学经济学,学得都是方程组组成的模型,然后用模型计算出结论。计量经济学靠统计量来估计模型的系数。这个如果在中国多数企业中你要用这个,估计会被人嘲笑,骂成书呆子。我当时就想看看美国的真实生活中用不用这个这么理论化的东西。


我们对此问题专门问过美国学生。他们的回答令我们很吃惊。美国人几乎干什么都会用数学计算,比如你要开个超市或者快餐店,老板会找人去建立模型,然后按照模型去经营,因为他们相信这个是最科学的,最优化的。我问道如果要是不用模型呢,凭自己的经验和感觉呢?美国学生说那基本上肯定是会破产的,因为感觉的东西靠不住,永远也不如数学计算的精确。而且他还说经营一个企业不用模型会破产,用错了模型,也会破产的。


我们国家人们往往说的和实际结合的意思是,不要去用课本学的东西,因为那个解决不了问题,还是在社会上学本领吧,其实我觉得不是课本的东西解决不了问题,是因为你学的不精不会解决问题,而美国人相信理论一定会指导实践的,他们如果发现理论如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那么一定是理论不够完整和完善,所以他们会用更复杂的数学去完善理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学美国的东西感觉那么难,因为他们要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而被迫把理论改造的很复杂,实践证明这样复杂的理论确实可以解决问题。


所以我说的这种压力和教育模式在美国都是一样的,并不是我们学校特殊。而且我们学校只是美国排名一百多名的学校,据我们系的那个中国同学说,在美国常青藤名校学习的人基本每天只睡 2 个小时。


在美国的学习使我感到,我们的高等教育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要知道我是在全美排名 100 多名的学校,并不能算美国的非常好的学校,但是学到的东西确实是实打实的。


我们的高等教育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我们的高等教育缺少了监督鞭策和激励机制,而且对于学习的东西也并没有从难从严要求学生,导致反而没有中学阶段学生们学的好。如果说我们的中学教育是在整个中国教育中最有效率的,但是这个教育只是基本功训练,距离可以用来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还差很远。


所以基础教育再好,高等教育出现问题,我们的科技也上不去,科技上不去,经济也只能做一些最低层次的。世界上除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以外,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一样智慧勤劳勇敢。如果说一百多年前,林则徐呼吁中国要睁眼看世界,那么现在我们国人仍需要透过迷雾看世界,不要被外国的种种假象所迷惑,不要再像生活在井底的青蛙一样低估自己没有看到的东西。


封面图 by Tom Haugomat


本周会员语音


跳槽,永远是职场中亘古不变的话题。选择永远比努力重要,也许当你认为长时间坐火车不换乘不下车最快时,忽略了别的公司坐飞机甚至坐火箭的路径;也许当你在频繁跳槽一心追求高工资的时候,发现自己术业完全没有专攻,浪费了精力,还遭到了优质企业 HR 的怀疑。跳还是不跳,这是一个问题,是你对自身价值正确评估后做出的选择。今天的「改变自己」会员语音,彭萦将会和会员们探讨《如何跳槽才能利益最大化》。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