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禾秸中的金银宝石
“我照神所给我的恩,好像一个聪明的工头,立好了根基,有别人在上面建造,只是各人要谨慎怎样在上面建造。因为那已经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稣基督,此外没有人能立别的根基。若有人用金、银、宝石、草木、禾秸在这根基上建造,各人的工程必然显露,因为那日子要将它表明出来,有火发现,这火要试验各人的工程怎样。人在那根基上所建造的工程若存得住,他就要得赏赐;人的工程若被烧了,他就要受亏损,自己却要得救。虽然得救,乃像从火里经过的一样。”(林前3:10-15)
这段经文讲到“建造”。神无所不能,无所不做,做无不善,教会,是神借着他的仆人造作而成的(弗2:10、20),保罗说自己是“聪明的工头”,把教会建造起来。
对一个建筑物而言,最重要的是基础。教会和每个基督徒的基础都是耶稣基督,如果神的儿女没有把一切建立在耶稣上,最终都会垮掉。
在基础之上,建筑物所使用的材料也很重要。当然不会真有人用金、银、宝石作建材,它们只能作装饰,也经不起火烧。保罗的意思是,要用最好的、最耐用的建材来建造基督徒和教会。教会建造的建材是什么?和基础一样,也是耶稣基督。这样的教会,最终会得胜,结好果子,火的考验不会把它烧掉,反而炼得更精、更美、更好。
初代教会里有两大派,一派是外邦基督徒,比较以耶稣为基础、为建材,在艰难的考验下,他们站住了。另一派是犹太基督徒,不大以耶稣为基础、为建材,而是人文、道德、律法色彩较重,最后垮掉了。教会历史上,做了好见证的,必定是以耶稣基督为本、为材、为荣。
现代中国教会的文献和数据不足,还有很多缺环。笼统地讲,1949年以后,所有自由派通通变节(有的本来就是世界的同路人),而那些有名的基要派领袖,包括王明道、贾玉铭、杨绍唐、陈崇桂等等,表现得其实并不更好(王明道后来站起来了)。在那个年代,哪个教派最能经受火的考验?是聚会处吗?聚会处几乎在每个方面——如爱主、顺服、祷告、奉献、对圣经的熟悉、肢体的关怀、传福音等等——都比一般教会出色,但恐怕他们仍然没有真正以耶稣为基础,为建材,而是以倪柝声弟兄为基础和建材,所以倪柝声一垮,聚会处的弟兄姊妹就跌倒了。其它一些名人的跌倒,和他们的生命建造的基础与建材中掺杂有民族主义的东西相关。信仰只能建造在耶稣基督和他的十字架上,别无选择。
当时很多渺小的基督徒反而站住了。可能因为渺小使他们谦卑,基督反而更能成为他们的一切,就没犯哥林多、老底嘉教会的错误。
上面提到的建造,是知识为主的,要传扬、知道、讲论、教导耶稣基督并他钉十架(林前1:23, 2:2、6、12、13),就是要有正确的系统神学,包括神论、基督论、救赎论、圣灵论等。基督徒有了金银宝石般的知识,还要有金银宝石般的行为。保罗说:“那已经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稣基督”。马太福音那里,耶稣说:
“所以,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好比一个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凡听见我这话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并且倒塌得很大。(太7:24-27)
一说到“根基”、“磐石”,我们当然马上想到耶稣基督,所以“要看好的属灵书,上好的主日学,参加好的聚会,不要那么肤浅”,这也都对,但不是耶稣在这里的意思。耶稣说“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不是在讲那磐石是自己或者(像天主教说的)是使徒彼得。一个盖得稳固的建筑,乃是“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听了之后要“去行”,这样的“行”,才是好的“行”。
我要检讨自己的一个大错误。以往,我有一个看起来非常正确的想法:教会不能世俗、庸俗化,不能下里巴人,要阳春白雪。学神学要以圣经为本,学习最好的神学,读书就读奥古斯丁、路德、加尔文、清教徒、爱德华滋的东西,人生有限,不要去看二流以下的作品,不要像那些庸俗的人去赶时髦。但知识又是叫人自高自大,所以不能只看神学书,不能只是坐而言,还要起而行,效法教会历史上最伟大、灵命最高深的人:社会服务要如乔治·慕勒
[1]
,政治参与如威伯福斯
[2]
,宣教如莫拉维亚兄弟会
[3]
,祷告如大德兰
[4]
,爱人如方济各
[5]
,圣洁如伯纳尔
[6]
,顺服如依纳爵
[7]
,谦卑如小德兰
[8]
,勇敢如圣凯瑟琳
[9]
,忍耐如圣十字约翰
[10]
,敬虔如圣文德
[11]
,讲道如怀特腓
[12]
,牧养如清教徒。总之,一切是金银宝石,绝不用草木禾秸。近代的布道会不行,因为把神的荣耀和权柄打了折扣;宣教士不行,心志不坚,不如戴德生;祷告会不行,不火热;查经不行,不是不够严谨,没按“文法-历史”原则解经,就是太学术化,没有生命;教会办太多园游会、跳蚤市场、聚餐、郊游,这都不行,是走巴兰的道路。更不要提教会的政治运作、基督徒的虚伪,等等。所有这些,让我们对教会看法极为负面,让我们极为失望,觉得这都是草木禾秸,一烧就没有了。
如今看来,如此理解金银宝石,只会使人越来越有属灵的洁癖,属灵的孤僻,不待雨淋,水冲,风吹,不待大灰狼撞上三只小猪中头两只的草木屋,房子就消失了,因为根本没房子,从来没建起来,还没有倒塌的资格。
这么多年来,我发现我自己所有的建筑物似乎都垮掉了。我读经、祷告,都是在真实地寻求神,虽然也有骄傲、自大的成分,但也确实有想要圣洁,讨主喜悦的心;我看那么多神学书,那么追求,那么希望有深度、广度,却常常在火的试炼,在雨淋、水冲、风吹的情形下垮得很厉害。为什么,因为没有听见就去行。
几十年来,有许多华人优秀的中青年知识分子信主,教会非常看好、看重他们,他们也满有任重道远、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更有金银宝石的恩赐,受过金银宝石的神学训练,想用金银宝石来建造教会。可是残酷的现实教会,叫这些“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理想主义者,有“骓不逝兮可奈何”的哀叹(教会推不动啊!),以至于很快就“银链折断,金罐破裂”(传12:6),不少人从此淡出教会,“肉身成道”——肉身不入教会,笔写“教会当前使命”、“如何建造教会”之类的文章,用在自家书桌上的笔耕代替了固定的、有形的教会生活。他们所走的路与他们所讲的“道成肉身”刚好相反。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们在听见、明白、传扬、宣讲、教导耶稣的话的事上非常丰富,而在如何去行,如何活出来这件事上,他们却乏善可陈。
所谓用金银宝石,就是用神的话,用好的神学作建造教会的基础和建材,这不容置喙,但要记得,教会历史上,践踏、忽视、少用金银宝石是常态。
我们说,一个建筑物最重要的是基础。而很多人在信耶稣的时候,他对耶稣的认识有多少,其实大可怀疑。虽然我们都会讲“耶稣基督是上帝的独生子,为我们的罪死而复活……”,但很多人是喜欢教会的气氛,或者被自己的小孩、婆婆、媳妇、爸爸、妈妈、女儿信主后的改变所感动,就愿意来信,也有为了追女朋友,或应老婆、父亲大人的要求的。比较理想的状况是信了主之后,慢慢在培灵会、读经祷告、教会生活中,发现这位耶稣真是很棒,慢慢地灵性开始越来越好。但还有很多人一直信,到死的时候,耶稣有多少是他们生命与信仰的根基,或者一个教会能凡事想到耶稣基督是个根基,在现实里恐怕都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