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文章来自我的好友王语华,
她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也是一位有心理咨询师背景的创业妈妈。
她说,人生就是一场深度的体验。
因此,
她总能用细腻的触角去观察身边的生活,那些被大部分人视作“烦恼”的问题,她会一针见血的揭开事情的本来面貌。
并从中提炼出切实可行的执行步骤,身体力行,通过文章记录下来,分享给年轻人。
如果你也想走在“活明白”的成长路上,强烈推荐你关注她的个人原创公众号
“女神30”(ID:ns30riji)。
扫一下就看到啦▼
创业者真实经历:赚了几千万,我是如何又回到原点的......
文 | 王语华
5年前,我刚成立公司,独立创业不久。
作为创业者与“打工”时,心态上最明显的不同就是时刻感受“孤独”。
因为很多问题,没人可商量,至少有些层面的问题找不到可商量的人。
你总不能给员工讲,妈呀,这个月没钱进帐了!这租金、工资哪儿来呢?
几个意向客户,都在犹豫,迟迟不肯签约,急死人了!
昨晚上,我想方案想得失眠了,还没想出来……
因为面对员工,其实你心里再苦,也要“假装”积极、正能量,永远都是加油打气,继续努力!
回到家,也没人商量。
刚想开口说“累”,就被怼回来,“谁让你创业呢?找个工作,不就完了吗!”“你累,谁不累呢!”
所以,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出去参加各种创业者组织的活动,至少看着他们同样焦虑的脸,互相吐吐槽,心里也会平衡不少。
上周,小森来上海出差,约我见面。小森就是我当年在创业者活动上认识的一个设计师。
那时他还在一家公司打工,还没辞职。
据说之前有过一段不成功的创业经历。
再后来,听说他又回老家南通开公司去了。
小森这次开了一辆宝马来,虽然是低配版,但仍让我有点让意外。没听他说发财了呀。
正当我疑惑的时候,车门开了,痞里痞气的“大刀”和细胳膊细腿的小森一起下了车。
“大刀”是我们给他起的外号,也是刚创业那阵子认识的。
“大刀”一直在上海,前几年听说去一个城市做了房产销售公司,赚了不少钱。在群里也不怎么活跃了。和我们联系少了。
周末的天气不错,披上厚云的太阳,让人褪去了些烦躁。
“大刀”有烟瘾,我们在咖啡馆,选了户外的座位坐下。
我开玩笑问,“小森,看起来你过得不错呀,发财了?”
小森一脸苦笑,说,“姐,你别逗我。这车是做业务的面子,你懂得啊。我还有一屁股贷款呢。”
我心想,这都什么年代了,还靠这个么?
估计路上俩人已经聊过一阵子了。
大刀指指小森,又皮上了,“森,咱们都很熟了,语姐不是外人,你就直接说你的事儿吧。这儿一个心理咨询师,一个企业顾问,有啥说啥呗。包治百病!”
先说说小森之前的那段经历。
小森的设计能力不错,一开始在一家大的设计公司工作,工作了两年左右,
见他的某同学,自己开了工作室,买了好车,生意做得很红火。
小森很羡慕。不顾主管的一再挽留,坚决辞职了。
因为,小森对自己的专业能力还是很自信的。看他朋友圈就知道了。
其次,他还有个哥,据说在一家上市公司工作,经常有些小的设计活儿需要外包。
给谁不是给呢,便答应把这些外包业务给小森做。
不过,他哥也明说了,这些活儿并不多,不足以养活一家公司。
小森一盘算,有现成的业务打底。自己再去跑点业务来,不就成了嘛。于是,立马注册公司,还招了2个员工。
干了1年多,就做不下去了。
为啥呢?因为除了他哥给的那点儿活以外,公司一直没什么新业务。
开公司意味着,要应付各种开支,如果收入不增加,那只能往里搭钱。
没办法,活不下去了,小森关掉公司。又来上海重新找了份工作。
也就是那时候,认识的我们。
不久,小森的人生中第二次好机会又来了。
这期间,小森结婚了,老婆是老家那边的。小森买了婚房,每月还贷款。
小森这次不但有了老婆,还多了一个能折腾的小舅子。
小舅子很会做生意,口才一流,靠着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弄了不少资源,也赚了不少钱。一家人视小舅子为“榜样”
。
看着姐夫这么有才,却赚不到钱。
于是小舅子给小森出主意,鼓励他再次创业,还主动给小森介绍了一些业务。
小舅子建议小森买辆车。说拉业务,怎么连行头也不置办呢!
有小舅子这番话,小森又回到家乡,贷款买了车,开公司,请了员工。
可眼下,公司又没业务增长点了。一切似乎又再“轮回”。
只是这一次,小森已经不是一个人折腾了,而是还有一家老小等着他养呢。
小森诉苦说,“每个月连贷款带员工工资,至少要4万的成本。现在业务不好做啊。公司不赚钱,一直苦撑着。感觉要撑不住了。”
听到这儿,我忍不住问他,“那你觉得上一次创业为什么没做起来呢?”
小森说:
“我就是不明白,我的设计作品,客户都很喜欢。为什么,我的业务一直做不大。
现在大市场不好,我只能卖低价。高了,就签不到客户。低了,又赔钱。”
我说,
“别老拿大市场说事儿。人家赚钱的设计公司也多着呢。你要看你自己缺什么?你现在收支能平衡吗?”
小森摇摇头。
大刀出主意,“那先把那两个员工砍了呀。人工成本能省下一笔钱。”
小森说,“没员工,我出去怎么给人谈业务。接了业务,谁做呢?即便他们顶不上大用,也是个人力。客户来公司,一看一个人也没有,也不像话吧。”
我说,“如果你连基本开支都有问题。就不要讲什么行头了。每月还往里搭钱,房子要住的,这车还有贷款,不如卖了,这笔钱也可以省下来。”
小森开始给我算账,说他买车时交了几万的税,新车当二手车就不值钱了。现在若是卖了,里外要赔掉好多钱。不划算。
大刀说,“不赚钱,你这公司还开什么呀!关掉吧。你先去找份工作。解决眼下的问题。”
我倒也赞成。
如果生存都有问题了,还想那么多发展,总归是力不从心。
小森说,“我都40岁了,怎么可能再去打工呢?即便公司不嫌弃,工资也不可能给到我心理价位。再说打工的钱,也养不了家呀。”
我发现,无论我们提怎样的建议,小森都认为行不通。
最后,大刀说,“这样吧,我给你支个招,你自己不是有两个员工吗?活儿不多的时,别闲着;
你们就做些企业的标准设计方案,各种类型的,做个100套,然后在网上接单子,卖这些方案。
很多餐饮店啊,奶茶店啊,都会去网上找设计的。虽然价格不高,需求量还不小。
你能大批量接这种单子,也能活。另外,我这边有朋友需要做设计时,介绍给你。你先试试看。总得先生存下去呀。”
我给小森的建议则是,
从第一次创业经历和这一次的状况看起来,你缺得不是专业能力,而是业务拓展能力。
从一开始,你就没有重视。
你的认知始终卡在,我的专业能力强,所以就应该公司做得好。
但实际上,当老板需要的能力和你做一个专业设计的能力不是一回事儿。
经营好一家公司,所需要的某个专业能力可能只占整件事情的20%。
就像马云,他懂技术吗?他懂互联网吗?一个英语老师创造了一家一流的互联网公司,靠的并不是他的专业技术能力。
所以,你要发展的是另外一些能力。如果这部分自己无法达到,也可以通过找合伙人的方式来实现。
不要总是自己一个人死磕。重点是死磕的方向不对。
可不知为什么,我觉得我们的话他是听不进的。
因为他的思维范围就在那里。生存和发展,他都想同时要。
再来说说大刀。
前面说过,大刀做房地产销售公司,一年赚了2千多万,那是好几年前的事儿了。
不过从没赚过这么多钱的大刀,可是飘了一阵。他觉得赚钱原来这么容易!
大刀回老家买房买车,还投资了十几个项目。结果都没赚到钱。
让他一下子跌入谷底的却是另一件事。
大刀在地产圈混得很熟。有个开发商朋友,资金盘子紧张,找他借钱,答应给他几分利。
大刀想着,怎么着这钱也是去盖房子了,楼起来了,还怕对方还不上么?
当然,最主要的是他是被高利息诱惑了。一下子1000万借出去。
结果,那个开发商做不下去,跑了。大刀的钱也跟着没了影。
一夕回到解放前的大刀,如今,踏踏实实地做起了以前他瞧不起的房产中介公司。
相比较而言,大刀虽然也失败过,但栽过的跟头都成了经验,所以这一次,虽然从头再来,但大刀很有信心。
见过他俩之后,关于创业,我总结了6条经验,所有创业者应该避免这几点:
1.专业能力强的人,容易陷入“能力陷阱”。
做自己擅长的事,非常容易获得成就感。于是难免只愿意做这些事,而不愿去学习不擅长的事。
比如小森,他屡屡失败在自己的能力陷阱上。痴迷于自己的专业能力,而忽略了运营一家公司所需要的综合能力。
2.创业公司起步最重要的是生存,而不是体面。
客户首先看重的是你提供的产品和价值,其次才会考虑你的规模或其它“体面”的部分。
即便一个人的公司,也值得开始。
3.善于复盘,成功的创业者往往不是不出错误的人,而是,发现错误能迅速调转方向的人。
创业的每一步都充满风险。创业的经历其实就是快速试错,快速调整的过程。
不善于复盘,很容易屡屡掉到一个坑里,没法向前。
4.创业者,要懂得借力。自己不擅长的部分,可以借力他人,或者其它公司。
成为一个全才的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情况是,是一个团队成就一件事。
小森,可以找擅长业务的人去开拓业务,也可以找有生意的大公司合作,做二次分包业务。这些都是借力的一种。
最重要的是,公司要有足够的业务,才能活下去。
5.赚钱后,要感谢机会,赚多少钱不重要,留住多少才考验人。
大刀赶上了房产最好的那段时间。赚了不少钱。但赚钱的本事很重要,留住钱的本领更重要。
6.钱太多未必是好事。
这句话不是我说的,马云和王健林都说过类似的话。
看着大刀钱来了又走了,我立马想到这句话。
因为穷,就不会想着投资自己不了解的行业,而是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企业;
因为穷,就不会盲目招人,而是先做好组织架构,把每一位员工安排到最合适的岗位,人尽其才,物尽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