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尝试用一次纪实手段来文字直播【一篇文章的始末】:最近在接触一个租赁型社区,由此对上海的各种非商品房社区进行了调研,也对未来可能汹涌起来的各种租赁模式进行了学习和比较,有一个突发奇想。
既然都在叫嚣细分市场,有一个看起来就存在的空挡存在:即从租房到买房的过程中,不论换几次,彼此之间是平行的还是递进?
于是,我在微信朋友圈预告了今天的选题,有两个典型评论:
评论之一:
“买房和租房绝不是‘有没有房’的问题,而是众多社会问题的集合。有没有产权和住得舒服与否没有关系?
这条评论来自一个前辈,今天已可以笃定做个旁观者来事不关己地就市论事。
评论之二:
“租房的优点是灵活,缺点是不安全”。
这条评论来自同行,同行是卖房子的,自然深受“安全感是促发中国人购房的最大动力”,一如钻石的营销出处。
大量流动人口进入一线城市,可能都是带着一个想要停留的中长期发展目标。虽然,他们在这个城市的停留方式随着他们的发展不同而最终天壤之别,但起步阶段的脉络大概如此:
第一阶段自然是租房——最早租房的定义是落脚,落脚的定义是“每天固定一个出发和归来的地点、买东西有个固定收快递的地址、以此为半径来选择自己在这个新鲜城市的工作(也可能工作主导了租房)、生活、社交。
于是,在财务能力可以承受基础上可以尽可能满足“交通出行方便、周边配套成熟、居住人口基本雷同”等三个选择标配。
大多数认为的第二选择是买房,不是么?
——等到工作稳定了
——等到存够首付了
——等到和这个城市有了(归属)感情
——甚至等到有一段个人牵挂决定长期驻扎了
表面上看,这个从租房到买房的逻辑是成立的,但
今天一线城市的房价并非三年打拼就可以高攀得起,且随着房价的单边走高,这个首付能力也是一路向北,“租房之后就是买房”只是牌面成立,或者一切顺利才成立的逻辑
。
那么,按照数学的双曲线逻辑来套路一下:
一方面,随着就业、资历和能力的提升,你可能被加薪被升职,自然也有了欲望,从消费到居住;
另一方面,加薪(可能)赶不上房价上涨,于是尴尬在于工资翻番但仍然买不起房,或者说几次之后都绝望了。
于是,“改善居住条件”和“买房”是两个逻辑,于是“换(租)房”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却真实存在且基数巨大(因为一线城市的机会概率决定的),所以改善型租房是一种不可以被忽视的群体刚需。
从目前一哄而上的长租公寓市场来看,省略掉具体的项目ABCD个案分析,因为他们高度同质化,所以他们的特征可能是和局部改善型居住相交,但应该还留有巨大的空白。
今天长租公寓的现状有两个看点或者说两个话题:
看点一:长租公寓可能一开始就介入了红海之争
在长租公寓这个概念提出之前,这种从字面上被混淆的概率是很大的:
1
、长期租在一个老破小或者社区的,就不是长租公寓?
不就是带装修嘛。
2
、长期在经济型酒店长包房的,就不是长租公寓?
不就是共享配套嘛。
以上两点,固然被如今长租公寓的业主方不屑,认为自己是凌驾于他们之上,但对于消费者而言,只要满足租金趋同的情况,彼此的差别就不会极端到排他性。
换而言之,如果能承受月租,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权重,在三者之间进行类比和选择,而绝不会忠诚到“非长租公寓不去”。
可以说,长租公寓面临着“老破小的价格竞争”和“经济型酒店的性价比竞争”。
看点二:目标群体认知的高度偏执,决定了产品高度同质化
今天的长租公寓调研,可以偷懒但客观地这么说:“只要挑其中最高端的去看一个就够了,因为其他只会比它简陋而不会有战略上的完全不同”。
不是么?
1
、目标群体:都是年轻人
2
、目标对象:都是单身
3
、户型面积:都是单卧室
4
、装修风格:都偏时尚
5
、配套设置:都是“大堂、休闲、煮饭、运动、简商务”这几个核心选项
尽管长租公寓还可以纵向分为“开发商自建型”和“运营商租赁改建型”,但成品都已经高度趋同,细节各表一枝并不重要。
建立在第一、二条款上的客户群体雷同,决定了对于这个群体的认知、需求、对应方案的高度雷同,所以长租公寓还真不是一个蓝海。
从长租公寓调研出来的那个下午,失望之余和同时不约而同:“长租公寓可不可以不仅仅针对一个人的居住呢”?
今天,在这个买不起房子的一线城市北上广深,超过一个人的居住,都被我们误解为——因为穷。
不是么?合租的理由,长期被我们误读为:分摊成本。
就没有彼此需要?
就没有彼此照应?
就没有合并功能?
一个人租房是买不起,两个人合租是不是也属于两个买不起?
这个悖论本身,是对今天长租公寓的“捅破式单挑”。
两部著名的港剧【壹号法庭】和【妙手仁心】给我们的启示:以高收入的律师和医生为蓝本,他们为什么选择两三个男人(或女人)合租一套房?
莫非,他们也是纯粹为了Share?
今天的租房群体中,抛开单一的分摊成本(尽管我也承认这是最大的诱因),但大量合租的存在还有几个不容小觑的群体目的:
1、
情侣同居:就算单间即可也要讲究一定舒适度的,毕竟这是两份收入群体
2、
同性求伴:可能是出于1+1<2的成本考虑,但彼此各需独立一间
3、
丁克一族:买不起房的结婚,财务周期可能影响了他们的生育周期
4、
留守一族:男女双方邂逅上海,孩子由老家父母照顾,两个人攒首付
5、
商住一体:创业经费有限,白天办公随时沟通晚上宿舍,24小时便利家
。。。。。。
应该还找得出其他各种更加小众的非单身合租需求群体,但就质疑“长租公寓就是单身公寓”这个本就不稳固的论点而言,已然足够。
以上五种人群的显性特征如此,但隐性特征是时间周长,可能在未来的3-5年,这种合租的居住模式是稳定的,算是租房群体中的稳定人口或人群。
那么,今天一线城市正在一哄而上的租赁型社区,如果最终变成了单身城,不仅对稳定租金水平无益,而且也等于愣头青地无视了上述五种人群的真实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