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正反读书
有许多文章用着白岩松的名字在流传,但他说这都不是他说的。只有他书里的那些文字,节目里说的那些话是他认可的。在这里我们只传达最真实的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夜书屋  ·  今年别的书可以不读,但这本一定要读完! ·  2 天前  
鸡西新闻网  ·  【夜读】新一年做好这4件事,越来越有福气 ·  3 天前  
每天60秒知天下  ·  今日早安心语日签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正反读书

公民汪勇:愿金银潭医院外的那盏车灯,能照亮更多人

正反读书  · 公众号  · 美文  · 2020-03-04 18:35

正文



35岁的武汉快递小哥汪勇“红了”,有媒体开始称呼他“平民英雄”,也有人尊他“义士”或者“大侠”,在我看来,都不如四个字:公民汪勇。


汪勇不是什么“大侠”或者“英雄”,如果在平时,他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疫情结束,他依然会回归自己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没有什么资源,所有的资源就是一辆车,但我用自己串出了一张网,我就是一个组局的人,而局里每一个人都是拿命在扛”。可恰恰是在正常的社会链条被打破时,汪勇义无反顾地呈现了他作为一个“公民”最值得尊敬的一面。


“公民”和“臣民”有什么区别?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的公民,会把这个国家当做他自己的,把这个国家的事当做他自己的事。国家进步,他会由衷喜悦;国家有缺点,他会义正言辞地批评,绝不护短,更重要的是,当国家遇到困难时,他能体会到切肤之痛,继而承担起一个公民应尽的职责和本分。


这么说,或许有些理想主义,但就像居里夫人说的那样:“我相信我们应该在一种理想主义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力量,这种理想主义既要能使我们不至于骄傲,又能使我们把希望和梦想放得很高。


愿金银潭医院外的那盏车灯,能照亮更多的人。


——

编辑整理:群学书院(ID:sacademy)

素材来源:快递杂志(ID:ExpressMagazine)



01

汪勇回家了

 

2月23日,汪勇回家了。


从调配医疗物品、保障医护人员日常出行、协调1.5万份盒饭,再到给医护人员修眼镜、买拖鞋……一个月时间,普通的快递小哥汪勇成了医护人员的“大管家”。


公司调配给他60件防护服,他只穿了一件便再也舍不得穿,悉数捐给了武钢医院,因为“前线医生防护服破了用透明胶粘,我比他们安全得多”;医生将原本应该戴4个小时的口罩戴上6个小时,为的是每两次“抠”出来一个给他。


一个月前,在大年三十早上5时多,决定离开家时,他们彼此陌生。一个月后,当得知他要回家时,数个医护人员要为他让出自己肺部CT的免费额度。

离家的踌躇,他用了一个小时;回家的喜悦,他提前三天在朋友圈里“广播”。


这天晚上桌上的饭菜,全是他爱的口味。这一个月,他吃的泡面相当于自己大学四年吃的所有的泡面数量。


第二天早上,妻子悄悄告诉他,爸爸妈妈晚上终于睡着了。他才知道,自从2月13日知道他在外面做的事情之后,父母就再也没有睡安稳过。


“我没有任何资源,但却一呼百应!”这是汪勇的一个月。这一句话,在平凡普通的快递小哥心里,有如江海般喷涌的爱。




02

汪勇出名了


汪勇出名了,荣誉、掌声、呼喊,铺天盖地而来:


2月21日,湖北顺丰公司发布内部公告,汪勇被火线提拔,连升三级,从普通快递员,跨级提拔为硚口分公司经理。顺丰公司表示,关键战役是优秀员工的试金石,表现出色的员工,如同大火淬炼出的真金,是企业的财富。


2月2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聚焦快递小哥汪勇:


汪勇,是武汉一名普通的快递小哥。疫情暴发后,他牵头建起了医护服务群,从日常的出行、用餐,到修眼镜、买拖鞋,只要医护人员有需要,他们都会想方设法搞定。汪勇和他的志愿者团队将温暖聚拢,守护着冬日里逆行的医务英雄。

2月26日,国家邮政局印发通知,授予汪勇“最美快递员”称号。号召全行业向他学习。对于一个基层快递员来说,这无疑是他职业的高光时刻。


 

2月26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把汪勇称作“生命摆渡人”。


 

2月28日中共武汉江汉经济开发区工委批复汪勇火线入党。


3月2日上午11:00,在顺丰速运湖北公司的“员工之家”活动室,面向党旗,汪勇举起右拳,用沉稳而激动的声调,庄严宣誓。


不过,这只是汪勇当天将近20个小时工作中临时增加的一个小环节,个把月来,汪勇的作息时间是这样安排的:

5:30-9:00,和志愿者一起,为医护人员送出去900份早餐;
9:00-10:00,回公司处理工作;10:00-14:00,按照头天晚上做好的事项表格一项项安排,对接资源,调配人手;
14:00-18:00,物资规划和配送;
18:00-20:00,处理当天不急的事情;

20:00-20:30,陪孩子玩耍半个小时;

20:30-24:00,复盘当日事项,统计未完事宜,跟进落地,分配事项,列表次日清单。

再十分钟后,他已经进入梦乡,忙碌的生活养成了汪勇迅速入睡迅速起床的习惯。


03

汪勇是谁?


疫情爆发前,汪勇只是武汉一名普通快递员,每天做着平凡的收件派件工作。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从2020年大年三十开始后的一个多月,他经历了如此跌宕起伏的生活。媒体集中报道“快递小哥搞定金银潭医护难题”;“捐款捐物铺天盖地而来;医护人员称他为支撑他们前行的‘大管家’;而身边的志愿者说‘跟着勇哥,我们有信心’”。


一切源于他偶然闯入一个“医护人员车辆需求群”。


2020年1月23日傍晚,农历大年二十九。傍晚,群里一位金银潭医院的护士求助:武汉全城公共交通,自己明天凌晨六点下班,回不了家。


好几个小时了过去了,无人应答。汪勇是差不多晚上十点在群里看到消息的,十一点,他对护士说了一句:我去。


这一个小时里,他考虑了三件事情:


一、怎么出门?

二、不回来住哪?

三、如果出事怎么办?


那个在床上辗转反侧的晚上,他想了所有的事情,甚至包括“如果遭遇不幸,家人、车贷、房贷,这些怎么处理?”出发前,他就“把脑袋提了起来”。


住的地方是最先想好的,点部仓库,一楼,通风好,有上下铺。最大的不足是潮湿阴凉。汪勇后来回忆说:“没啥不好的,有地儿住已经是最大的幸福。”而他每次都是在早上量体温确定发现不足36摄氏度时才感觉到,“仓库里面真冷啊”。


给妻子的第一个善意谎言是:点部春节值班。一个谎言接下来就是另一个谎言,第二次是接触了疑似病例需要隔离。殊不知,其实亲人之间那种感应,早已穿透了这种善意的隐瞒。


“我来接你了,你有酒精吗?”汪勇打通护士的电话时,护士不敢相信在这个时候真的会有人来接她。她坐在车上哭了一路,汪勇的腿抖了一路。


这一天,汪勇在路上跑了12个小时,接了30多人,接近晚上7时,腿抖得止不住,他收工了。躺在床上,回忆这一天上车的人,他没有看清也不记得一个面孔,但内心的惊惧让他再次考虑到生死问题,“如果万一有事怎么办?”“大不了卖房子”。“其实想通了就没那么害怕了,腿也不抖了,11点钟,沉沉睡去。”


没想到这是此后一个多月时间,他睡得最早的一次。惊心动魄和千转百回的一个多月,开始了。

 
视频截图:微视界


04
汪勇做了什么?

在送出第一天的善意之后,汪勇决定:继续干,因为“人家都拼出命来救我们,我们为何不能送他们回家”。他知道全国医疗救援队来之前的这一周,金银潭医院在这场战役中的角色,他自己日常快递服务的片区就在这附近,他也清楚地知道,医护人员要想从这里叫辆车有多么困难。


“平常大家开车都尽量少经过这里,何况这个时刻”,走路四个小时,深深地刺激着他。“一天接送一个医护人员可以节省四个小时,接送100个就是400个小时。”账不管如何算,汪勇都觉得自己赚大了。“这能救多少命啊,至少能让他们多休息一会儿啊。”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萤火微芒照亮的道路,深深浅浅。


接下来的事,媒体已经详细报道了。

汪勇的“壮举”是从发动周围朋友,招募志愿者接送一线医护人员上下班开始的。他在招募志愿者时加了两个条件:一是独居;二是有防护用具。没过多久,他陆续招到二十多个人,暂时缓解了医生护士的燃眉之急。

视频截图:央视
 
协同的力量继续发挥,朋友圈和志愿者群所产生的叠加效应超出了汪勇最初的想象。为了解决更多医护人员的通勤问题,汪勇先后联系上了摩拜、青桔单车和滴滴,“只要能够利用到的带轮子的出行工具,汪勇一个都不放过”,接送一线医护人员的地域范围,从2公里到3.5公里,再扩大到15公里。最后的事实证明,汪勇真的赚了。“看着他们一点点地变好,真的特别开心,看着那些曾经抹泪的小姑娘从楼上蹦蹦跶跶地过来,我觉得自己值了。”

视频截图:微视界


汪勇的脚步没有停止。他看到朋友圈里一位从未谋面的外地来援汉的护士,在吃了一个礼拜泡面以后,说了句“好想吃大米饭啊!”汪勇泪目了,“拼着命过来支援我们的救命恩人,怎样也要让他们吃一顿白米饭!”

视频截图:央视

为了一份放心餐,汪勇曾经一天跑20多家餐厅联系,有餐厅可以免费提供场地和人力,但要却无法长期承担食材和一次性餐具的开支。汪勇和志愿者帮着建立了餐食供配体系,但是没做多久,又因疫情管控被按下暂停键。

不断遭遇挫折,汪勇却越挫越勇,他大胆地想:能不能试着协调有关部门,让便利店的快餐恢复生产。他通过各种关系,联系上了武湖街道办事处,把事情和计划原原本本讲清楚,15分钟后领导批复:“明天可以恢复生产,但是手续要办齐。”

这一天晚上,便利店的师傅们生生地炒出了1.5万份炒饭。看着那微瘪的餐盒,汪勇知道,这一夜,大家都经历什么。正像他说的,“感谢身边人让我为所欲为,大家都很辛苦很艰难,但正是这么多人挺身而出,才做成了所有的事情。在这场疫情中,每个人都在渡劫,大家齐心协力才能爬坡过坎”。

视频截图:央视


再后来,汪勇成为医护人员的“生活大管家”:

医院里不能开空调,他的志愿者团队就募集了十万块,把整个武汉市场的无袖羽绒服买来;上海来的一个医护团队缺少防护鞋套,他在周边找到淘宝卖家,连夜开车去拉回2000双鞋套;一位护士去方舱医院送药的路上剐到一辆电动车,他第一时间想到的,也是呼叫汪勇;志愿者团队专门组建了一个服务群,修眼镜、修手机、指甲钳、秋衣秋裤……只要医护人员在群里喊一声,汪勇和他的志愿队就会出来搞定;还有一个援鄂医疗队想要给队员过一次生日,汪勇知道后全城搜索蛋糕,最终医疗队过了一个难忘的集体生日。

视频截图:央视


只有大家互相认同,心和心才能够在一起。这是汪勇这一个月最大的感触,而他和医护人员之间的故事,用他的话来说,“这份情谊很重、很真,这里的故事难以讲述”。医用口罩按规定四个小时一换,有医护人员硬是撑上六个小时,就是为了每两次可以省一个出来给汪勇;有的医护人员收到医院派发的增强免疫力的药,自己吃一半,给汪勇留一半。


05

公民汪勇


“让我最骄傲的就是彼此之间的信任,如果不是非常时期,我们无法做到这么快这么多地去协调资源,如果不是彼此谈论过生死,我们也无法建立这么高的信任。” 汪勇说。


2月下旬到新的岗位任职后,汪勇曾经想过为志愿活动按下“暂停键”,但是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自己不做,医生的眼镜腿也依然还在断,手机也还会进水,那这么多天协调的资源,和医护人员建立的感情,和合作伙伴建立的信任就白白浪费了。“如果不信任你,这些医生不会给你提出需求,比如他们一直用一次性牙刷;比如现在酒店的合作洗衣房没有开工,援鄂医护人员的床单一个月都没换;比如他们换洗衣服晾不干,不知道面膜能减轻护目镜压痕。医护人员素养都很高,如果是普通交情,他们担心被认为多事。”汪勇组织的志愿活动,仍在继续,从清晨五点半到深夜十二点,他仍在忙碌。


有媒体开始称呼他“平民英雄”,也有人尊他“义士”或者“大侠”,在我看来,都不如这四个字:公民汪勇


汪勇不是什么“大侠”或者“英雄”,如果在平时,他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疫情结束,他依然会回归自己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没有什么资源,所有的资源就是一辆车,但我用自己串出了一张网,我就是一个组局的人,而局里每一个人都是拿命在扛”。可恰恰是在正常的社会链条被打破时,汪勇义无反顾地呈现了他作为一个“公民”最值得尊敬的一面。


“公民”和“臣民”有什么区别?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个真正的公民,会把这个国家当做他自己的,把这个国家的事当做他自己的事。国家进步,他会由衷赞叹;国家有缺点,他会义正言辞地批评,绝不护短,更重要的是,当国家遇到困难时,他能体会到切肤之痛,继而承担起一个公民应尽的职责和本分。


这么说,或许有些理想主义,但就像居里夫人说的那样:“我相信我们应该在一种理想主义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力量,这种理想主义既要能使我们不至于骄傲,又能使我们把希望和梦想放得很高。


愿金银潭医院外的那盏车灯,能照亮更多的人。




-END-


这是一个推荐

来自

周国平公众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