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曹将
《PPT炼成记》作者,关注职场成长和知识管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曹将  ·  分享最近的小启发 ·  昨天  
秋叶PPT  ·  PPT里一堆丑图,怎么排版才好看?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曹将

没写公众号的这周,在思考这个问题

曹将  · 公众号  · PPT  · 2018-09-01 22:50

正文

(一)

从问题本质出发

在更早之前的文章里,我们讨论了一个话题:如何看待花费。

如果是从消费角度,很多钱都不应该花,比如买更好的电脑,毕竟,之前的还可以用,只是慢了点。

但如果从投资角度展开,那这钱就该花。毕竟提高了效率,在更长时间里,可以用其他方式将这部分成本弥补回来。

如果我们将这个「成本-投资」逻辑进行扩展,那么就是决策思维。

个人来看,它主要包括三个核心要素:

第一是理解问题本质。


第二是找到方案集合。


第三是考虑判断标准。

回到刚刚的案例,那么:

1.问题本质并不是花费,而是为什么花费。

如果现在的核心问题是「省钱」,那么电脑够用即可。

如果现在的核心问题是「效率」,那么买好一点的是更优方案。

2.方案集合并不是非此即彼,还有可能折中。

受制于知识层面,我们能想到的方案普遍不是全部。

如果想要兼顾「省钱」和「效率」,其实还有可能是更换电脑的内存,亦或者组装一台高性能的台式机。

3.有了判断标准,决策会更加理性。

例如加入时间标准:如果只考虑到一两年的使用期限,那么旧款肯定没压力;但如果时间拉长一些,新款普遍更好。

一个购买决策,可以延展出这么多问题。看起来很烦对吧?

不过有了这个思维框架,很多问题都可以更清晰地找到解决思路。

再举一例。

(二)

曹将

你为什么不考虑辞职做自由职业者?

要说没想过这个问题,肯定是骗人的。

1.问题本质

问题的本质,其实是对未来的规划,即:希望过怎样的生活。

2.方案集合

大的方案有两个:其一是自由职业,其二是企业工作。

但是,也有一个折中:同时做两个,只是自己累点。但它又会涉及到哪个方向付出更多点。

3.判断标准

挑选判断标准是一个很纠结的过程。

如果从需求的角度,那么就包括了:生理、安全、归属、受到尊重和自我实现。

如果从可持续的维度,那就是:半衰期长和半衰期短。

(半衰期是物理上的概念,引申到这里,就是这件事带来的价值持续能力到底如何)

如果从金钱的角度,那就是:来钱快和来钱慢,以及未来来钱快和未来来钱慢。

看到这里,你肯定也有点烦躁了。

但是,这是有必要的,毕竟职业选择是大事,考虑全面一旦终究不是坏事。

列出了所有内容,然后找到最重要的三个,对自己而言,那就是: ①归属感,②自我实现感和③可持续。

具体来看:

①归属层面。


在企业工作有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而做自由职业者,则需要长时间地一个人做事。


②自我实现。


两项内容都可以达到。


③可持续性。


企业里基本上都有一条自己的培养机制,只要按照既定轨迹走,方向是比较清晰的;自由职业者则需要自己规划,但有时很容易陷入到纯粹输出、没有输入的尴尬境地。

所以,答案其实很清晰了: 至少在目前,工作肯定是首要,而自媒体这边是辅助。

(三)

如何利用这个决策框架?

一旦知道人的决策逻辑,那么便可以进行适当干预,从而让他人的判断朝我们希望的路径上转移。

1.重新定义问题

很多品牌在宣传时,永远不会说功能价值,而是强调生活态度。

这样的结果就是,本来只是为了买个产品,结果问题变成了: 我是否应该追求独立(浪漫、幸福等等)。


↑ 将驾驶延伸到「感受路」

一旦问题转向,方案和标准也会改变。

类似的案例是:在各种号召中,很少会谈实质上的付出与收获,而是强调愿景,比如为了让每个人都成就自我。

2.限定方案

在很多产品的宣传中,都会强调相较于历史产品做了哪些改进。于是你自然觉得它很不错,产生购买冲动。

它们的套路是: 让消费者将「方案」聚焦在该产品系列中,弱化了和竞争对手的比较。


↑ 强调「和上一代比」

类似的案例是:我们在沟通中,给出两个方案。当他人短时间想不出更多答案时,只能在这两者中做出选择。

3.标准重塑

我们买东西,本质上「好用」是最朴实的诉求。

但是,在企业宣传中,普遍会给出其他有利的判断标准,特别是一些带有情绪化的 Slogan,比如「民族品牌」。一旦把这个因素加入进去,那么选择自然会偏向于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