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学世界
传播科学知识 倡导科学方法 弘扬科学精神 建设科学文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普中国  ·  从 FC、NFC 到 HPP ... ·  昨天  
宇宙解码  ·  山头支张大网,就能收到200升水? ·  3 天前  
科学网  ·  广东多所高校领导班子调整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科学世界

天气预报的科学

科学世界  · 公众号  · 科学  · 2021-05-27 18:03

正文

天气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一件事情。每当天降大雨或台风来临,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正因如此,我们对了解未来的天气情况有着迫切的需求,可以说每一天都离不开天气预报。


当今天气预报的基础是用超级计算机得到的“数值预测”,气象部门在解读计算结果后进一步提高了准确度,这就是我们收到的天气预报。


数值天气预报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接触到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的基础是根据从全球范围内收集的观测数据,使用超级计算机计算求解得到数值天气预报。气象部门对基于这种方式得到的预测结果加以完善后就是最终的天气预报。下面将详细介绍科学家如何掌握和预测大气的变化。


预报天气需要在陆地、海洋、高空

甚至宇宙中观测地球

我们居住的地球表面位于大气层的底部,而天气主要由上空的种种现象主导。为了预测天气,就必须掌握从地面到上空的3维空间中大气的变化情况。另外,大气层没有国界,气象在全球范围内是相互联系着的。因此,了解全球的大气状况也非常重要。


在观测设备匮乏的年代,只能根据云的变化或低空气压的变化等,间接推测高空大气的情况。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利用携带观测仪器的探空仪升空开展高空气象观测。


如今,借助于各种观测仪器,甚至可以到天气复杂多变的对流层之上的高空,观测气压、气温、风向和风速、水蒸气含量等大气状态。


除了在地面上通过气象台或自动观测装置直接观测当地的气象以外,还可以利用“天气雷达”或“风廓线雷达”等气象雷达,向高空发射无线电波来探测降水云(积雨云、雨层云等)和风等影响天气的要素。一台天气雷达甚至可以探测周围数百千米范围内的降水云。


国际合作从宇宙开展观测

尽管目前世界各国也在海洋上利用船舶或浮标合作开展气象观测,但与陆地观测相比,海洋观测的数量明显不足。此外,利用航空器或气象卫星在高空进行气象观测对预报非常重要。这些气象卫星是由中国、美国、欧洲、日本、印度等国或地区拥有的,不过世界各国或地区合作使用这些卫星所获得的观测数据。


气象卫星的观测弥补了海洋观测的不足,对生成后面要介绍的数值天气预报的“初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探测辽阔的大气施放的各种观测设备

气象观测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观测设备安放处的气象,另一类是远程观测远处的气象。前者包括气象台站等地面观测设备、船舶、航空器、探空仪。后者包括地面的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及宇宙中的人造卫星。




_


_


_


_

多普勒天气雷达

通过发射无线电波(微波),并观测被雨滴反射的无线电波的情况,可以掌握半径数百千米范围内的降水(降水强度)及降水范围内风场分布的信息,具有可以获得空间上连续数据的优点。此外,对风的观测结果还可用来加强对龙卷等突发狂风的监视与预测。常规天气雷达只观测云、雨、降水等现象,而多普勒天气雷达还能够通过多普勒效应来观测风。截至2019年年底,中国拥有由198部多普勒天气雷达构成的观测网络。


自动气象观测站

截至2019年年底,中国对气温、气压、湿度、风向和风速、降水、日照等基本气象要素的观测全部实现自动化。中国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共计2425个,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近6万个,构成了完善的地面气象观测站网。


极轨气象卫星

围绕极地轨道飞行的气象卫星借助于“微波辐射计”等仪器来获取气温、水蒸气含量等信息。中国发射的气象卫星统称为“风云”卫星,目前在轨的极轨卫星有风云三号B卫星、C卫星、D卫星共3颗。


静止气象卫星

静止气象卫星围绕地球运转的周期与地球自转的周期相同,它利用可见光、红外线等给地球照相,让我们几乎可以实时掌握头顶上空中云的位置等信息。静止气象卫星可利用连续图像捕捉云或水蒸气的运动,也可获得风的信息(云导风)。目前,中国在轨的静止卫星有风云二号F卫星、G卫星、H卫星以及风云四号A卫星共4颗。


航空气象观测

近年来,气象部门与航空公司合作,利用飞机开展的气象观测日益增多。观测项目为气压、气温、风等,目前正在加入湿度观测。


探空仪

探空仪是指通过无线电遥测等方法观测气压、气温与湿度等气象要素的仪器,一般通过探空气球携带到高空。此外,还可以根据探空仪位置的变化来观测风向和风速。世界各国每天在协调世界时0时和12时同时释放并观测2次(北京时间8时、20时),来获取高空气象资料。


风廓线雷达

从5个方向往高空发射无线电波,根据因大气扰动或被雨滴散射返回的无线电波的频率变化(多普勒效应)来了解风的运动的设备。风廓线雷达可按照每300米高、每10分钟观测一次的频率,对最高约12千米内的大气层风场分布进行观测。目前,中国正在建设由上百部风廓线雷达构成的观测网。


船舶或浮标

观测海面的气象需要借助于船舶或浮标。气象观测船或志愿观测船(根据国际条约,鼓励民用船只开展海上气象观测)可观测海面气象、表层水温、风吹起的波浪与涌浪等。



_


_


用计算机模拟地球大气来预测天气

现代天气预报是以超级计算机经过庞大的计算而得到的“数值天气预报”为基础的。我们每天收看收听到的天气预报,是气象部门在数值天气预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地域特点进一步提高准确度后产生的结果。


开展数值天气预报时,首先要在计算机上建立虚拟的地球与大气,把大气划分成细小的网格,并给每个网格标注上温度、湿度等表示大气状态的数值。然后,利用基于物理定律(动力学和热力学)的预报程序(模型)计算这些数值是如何变化的,就可以得到地球整体的气象将如何变化的信息。


开始计算时,事先标注到所有网格的数值,被称为“初值”,必须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实际的大气状态。因此,初值通常会使用前面介绍的世界各地的观测数据。


只需10分钟就能计算出1天后的天气

预测全球大气状态的模型称为“全球模型”。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气象部门,例如中国气象局、日本气象厅、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英国气象局、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都在使用独自开发的全球模型,只需10分钟左右就能预测出1天后的全球天气情况。其中中国气象局使用的模型称为“全球/区域通用数值天气预报系统”(GRAPES)。


气象的规模尺度相差非常大,既有在水平方向上绵延数千千米的规模,如高、低气压,也有几十千米的规模,如积雨云。要模拟的现象规模越小,数值天气预报模型的网格就必须划分得越细,当然计算量也越大。因此,必须结合所要预报的气象的规模来设定模型。


为了预报小规模的气象,也有一些模型通过缩小预测地域和控制计算量的增长等手段,来利用更精细的网格进行计算。此外,世界上也有一些企业独立开发了这样的模型,各自进行预报。



进行数值天气预报时,先将大气划分为诸多网格,再把表示预测起点这一时刻的大气状态的数值(初值,包括温度、湿度等)标注到网格中(1)。之后,利用能够计算大气状态是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的方程,计算不久后的大气状态。接下来,再通过多次重复计算来完成对未来天气的预报(2)。网格的间隔越小,预报的时间(积分时间)间隔越短,预报的准确性越高,但计算量也越庞大。


气象的规模尺度非常宽泛,既有龙卷这种只在几千米范围内短时间发生的现象,也有诸如高、低气压那样的在几千千米范围内长期持续的现象。用计算机计算时,必须根据所要预测的气象的规模采用合适的模型。


新媒体编辑/小帆帆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添加小帆帆微信拉您进读者群哦


回复“ 订阅 ”,了解杂志订阅方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