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高工智能汽车
高工智能平台旗下专注智能汽车产业链的市场研究、媒体会议和投融资服务。我们重点关注无人驾驶、车联网、车载交互等汽车智能化浪潮。我们提供企业战略定位、品牌营销、供应链对接、投融资等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黑龙江省商务厅  ·  新华鲜报丨交易额增长超九成!“China ... ·  12 小时前  
黑龙江省商务厅  ·  新华鲜报丨交易额增长超九成!“China ... ·  12 小时前  
心禅道  ·  投资#785 ... ·  3 天前  
心禅道  ·  投资#785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高工智能汽车

翻倍!本田超600亿美元「应战」

高工智能汽车  · 公众号  ·  · 2024-05-17 18:13

正文

在全球汽车行业正陷入电动化转型的焦灼之际,来自日本的传统汽车巨头—本田,在近日对外宣布,将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加速产品转型。


“部分市场可能正在出现电动汽车销售放缓的迹象,”但在本田汽车CEO三部敏宏看来,“电动化仍是未来汽车动力系统的最有效解决方案。”


按照最新计划,该公司将投资约643亿美元(在之前计划数字基础上翻倍),用于电动汽车的电池、整车制造,以及相关的核心硬件和软件研发。


作为日本第二大,全球第八大汽车制造商, 本田汽车目标是,到2030年将电池成本降低20%,并将整车生产成本降低35%。同时,在2030年实现本田电动汽车业务的盈利。


“这是一笔巨额投资,”但三部敏宏认为,公司将能够通过未来的电动汽车业务收回投资。同时,全新一代电动化车型也将于2026年正式对外亮相。


其中,针对中国市场,本田将同步开发新车型,并计划到2035年,在中国实现100%电动化车型销量占比。 同时,本田希望实现电动化核心软硬件的全部自给自足,从而最大化实现垂直整合带来的最优成本效应。


而在这个过程中,本田希望通过增加混动车型的销量,来为全面电动化转型提供现金储备;该公司表示,目前,混动车型的盈利能力已经可以达到纯燃油车的水平。


不过,对于本田来说,当下的市场竞争环境仍在恶化。


根据本田中国发布的数据,2023年全年,本田汽车在中国的终端累计销量为123.42万辆。其中,广汽本田全年终端累计销量为62.05万辆,东风本田全年终端累计销量为61.37万辆。


同比数据显示,本田汽车2023年在华销量减少13.89万辆,下滑幅度约为11%;其中,广汽本田同比下滑约16%,东风本田下滑幅度约为6.31%。


在电动化转型方面,2023年本田在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交付新能源(含插电混动)车型2.70万辆,同比2022年下滑17.68%。


而对于传统日系的优势「战场」,另一组数据显示,20万元以下车型在全年新车交付的市场比重,从2021年的71.31%下降至去年的63.84%,呈现连年下滑态势。


这背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作为传统燃油车的主力战场,20万元以下价位区间的新车(无论是数量,还是功能配置),已经无法跟上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不管是日产,还是本田,燃油车的新车型也基本停滞迭代。


此外,本周,作为在中国的合资公司之一,广汽本田被传出开始削减生产团队,消息称约1700人“自愿离职”。按照官方回复,“这是为了保证公司的可持续经营、加速战略转型,并进一步提升人员效能。”


去年12月,本田汽车宣布,由于迅速转向电动汽车市场,决定削减中国合资企业—广汽本田约900名合约工,占当时广汽本田约1.3万名员工的7%。


而今年1~4月,本田在中国的终端累计销量为28.07万辆,同比下滑10.9%;其中广汽本田累计销量为14.18万辆,同比下滑19.01%。


同时,为了暂时应对市场转型,今年,本田中国推出了全新电动品牌“烨”,“烨S7”和“烨P7”两款车型将于2024年底上市。同时,更多的中国本土供应商开始被导入供应链,以进一步优化成本,并跟上中国市场的产品迭代速度。


同时,本田还和日产宣布,共同开发电动汽车。在本田公司高层看来,“无法应对变化的公司,将被淘汰。”而在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看来,"新能源汽车行业已进入淘汰赛阶段。”


不只是本田,4月11日,大众集团发布声明,将投资继续25亿欧元,用以提高在中国这一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竞争力,同时提升公司在应对本地化白热竞争的转型速度。


其中,核心投资之一就是扩建位于合肥的研发生产基地,旨在加快创新,强化本地研发实力。同时,进一步推动大众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战略布局,加强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合作。


此外,作为电动化转型的下半场,在智能化赛道,按照传统的海外总部开发模式,这些合资品牌更是无力招架。 实际上,包括英伟达、高通等在内的智能化关键芯片供应商,新产品的首发车型已经几乎被中国车企瓜分。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标配1.0智能舱驾(L2+数字联网座舱+OTA)635.32万辆,其中自主品牌占比超过50%。


其中,自主品牌配置1.0智能舱驾新车交付均价为24.12万元,远低于外资品牌(含合资)的30.83万元。而在2.0智能舱驾(NOA+AI座舱)部分,自主品牌几乎垄断市场。


对此,大众汽车中国乘用车品牌首席执行官Stefan Mecha去年底更是公开表示:“在中国,与本地合作伙伴合作是明智的。在中国这样的市场,你需要了解当地市场正在发生什么。”


而背后的互补效应,也很明确:大众等传统外资品牌是工程驱动型,善于控制成本,而中国车企以及供应商则是擅长速度和新技术导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