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崖溶洞遗址(海拔3282米),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甘加乡,是藏传佛教寺院白石崖寺的进修洞及夏河县著名的旅游景点。上个世纪80年代,当地僧人在白石崖溶洞中发现一块人类右侧下颌骨化石,几经周转,由陈发虎院士保管研究。由于化石在洞穴内的具体出土位置不详,在最初十几年里并未形成完善的研究方案,只能选择将化石进行妥善保存,并在甘加盆地进行广泛考古调查,试图寻找其他有潜力的洞穴和确定化石在白石崖溶洞的具体出土位置和层位。
2016年,陈发虎院士在兰州大学招收博士生夏欢,并确定由已博士毕业并留校工作的张东菊共同指导,主攻甘肃省夏河县甘加盆地的旧石器环境考古研究。研究团队首先对甘加盆地开展了系统的野外考察和考古学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调查过的十几个洞穴中,白石崖溶洞是最适合古人类生活的地点,并且在2016年调查时在白石崖溶洞近地表发现几件石制品和古动物骨骼,首次确定该溶洞保存有史前文化堆积。自2018年起,兰州大学旧石器环境考古团队负责人张东菊教授作为领队,兰州大学联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白石崖溶洞遗址进行了三次小面积的正式考古发掘,系统采集了丰富的石制品和动物骨骼以及各类沉积物样品。
为对人类下颌骨化石开展全面研究,2016年,由陈发虎院士领衔的团队制定了该化石的综合研究方案,组建了一支国际化的专门研究队伍,具体由张东菊教授组织实施。化石的综合研究包括年代测定、体质人类学分析、古DNA分析、古蛋白质分析及其它指标测试等多项工作。年代学分析结果显示,该化石形成于距今至少16万年前,从而将青藏高原的最早人类活动记录从距今4万年推早至距今至少16万年,揭示青藏高原有较长的史前人类活动历史;体质人类学分析结果显示,该化石属于位置的中更新世古人类,而进一步的古蛋白质分析结果显示该化石属于丹人,我们将其称为“夏河丹尼索瓦人”,简称“夏河人”。因此,这件下颌骨化石是距今至少16万年的丹人化石,是除西伯利亚丹尼索瓦洞以外发现的首例丹人化石,为深入研究丹人的体质形态特征、时空分布、生存环境及其在东亚古人类演化历史中的重要意义提供了关键证据。此项研究成果于2019年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杂志Nature上,在国内外古人类学界和考古学界引起较大反响,得到同行专家的广泛肯定和支持,并入选科技部评选的2019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Science杂志评选的2019年“世界十大科学突破”、Archaeology杂志评选的2019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Science News杂志评选的2019年“世界十大科技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