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3
日,香港股市国庆节之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在央行节前“定向降准”的刺激下,内地银行股、地产股出现了显著涨幅。
到上午
11
点,恒生指数上涨了
1.64%
,突破了
28000
点。
工商银行
H
股上涨了
4.66%
,走势是这样的:
建设银行
H
股上涨了
4.48%
,走势是这样的:
招商银行
H
股上涨了
5.1%
,走势是这样的:
中国银行
H
股上涨了
3.64%
,走势是这样的:
除了银行股大涨,地产股也出现了显著的上涨行情,其中融创中国上涨
4.62%
,走势是这样的:
中国恒大上涨了
5.14%
,走势是这样的: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定向降准”,为什么对银行股、地产股构成利好?
“准”,是指“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为了保证商业银行的日常支付结算、防范风险,中央银行会按照比例冻结商业银行的存款。目前大型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为
16.5%
,小银行为
13%
。
大家都知道,目前存款普遍向“银行理财”、“货币基金”搬家,银行获取存款的成本越来越高。
比如半年或者一年期的银行理财,普遍要给
4%
到
4.5%
的年回报。央行冻结商业银行存款的时候,只给
1.62%
的年利率。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被冻结的资金是亏损的。
商业银行钱不足的时候,向中央银行借款(逆回购、MLF)等,利率是2.45%到3.2%不等。
9
月
30
日央行宣布的“定向降准”是从
2018
年开始实施,但市场提前做出了反应。
按照央行的规则,这事实上是“一次全面降准(
0.5%
)
+
一次力度双倍的定向降准(
1%
)”。
按照目前存款规模,市场普遍估计至少释放
8000
亿元以上的基础货币,我的估算是
1.1
万亿左右。
而且央行预留了空间,将来会有更多的银行达标(主要是支持小微企业),从而享受
0.5%
降准以外,附加的
1%
降准。最终能释放多少基础货币,就很难说了。
基础货币会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放大成为广义货币
M2
,如果此次降准能在
2018
年初释放出
1.1
万亿基础货币,则理论上最多可以衍生出
6
万亿的广义货币
M2
。这对于实体经济,将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
这首先是银行股的利好,意味着银行可以放贷的资金增加了,资金成本降低了,利润空间加大了。
其次,这是小微企业、创业企业的利好,因为央行鼓励贷款向他们流动,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这当然也会成为楼市的利好,实体经济好了,大家买房子的能力将提高。另外,市场也普遍预期,定向降准之后仍然会有资金千方百计流入楼市。当然,这不是国家鼓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