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爸爸真棒
K12原创教育资讯平台,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启发的融合教育探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文商资讯  ·  北京大学AI智能高级研修班4月25-27日开学 ·  昨天  
文商资讯  ·  北京大学AI智能高级研修班4月25-27日开学 ·  昨天  
新闻大连  ·  定了!新建大连育明科技高中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爸爸真棒

9万个空学位!香港开始疯抢内地孩子?上海港漂妈:女儿考进九龙名校后我却“祛魅”了

爸爸真棒  · 公众号  · 育儿 教育  · 2024-09-12 11:47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关注香港教育现状,特别是内地学生赴港就读的情况。随着香港政府实施“优才高才”入境计划,越来越多的内地家庭考虑让孩子赴港读书。文章介绍了香港学校学位空缺、新移民家庭的教育选择、跨境陪读等话题,并探讨了香港教育对内地学生的吸引力以及面临的挑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香港学校学位空缺现象

随着香港学校出现学位空缺,开始担心‘杀校’的香港教育工作者建议深圳出资购买学位,以缓解紧张的学位供应问题。

关键观点2: 新移民家庭的教育选择

随着优才高才政策的推行,越来越多的内地家庭通过该政策让孩子获得香港教育机会。他们面临择校、陪读等选择,同时也关注香港教育的质量以及与内地教育的差异。

关键观点3: 跨境陪读的挑战与选择

跨境陪读对于许多家庭来说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他们需要考虑经济压力、孩子的学习压力以及适应新环境等问题。不同的家庭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和孩子的学业情况做出不同的选择。


正文

👆欢迎关注广深妈妈圈,一起探索大湾区教育难题

香港开始“抢”内地学生了?

数据显示,在2023/24学年,香港小学和中学剩余学额分别为32,273个和62,710个, 总计约95,000个 !前两年那些曾经一位难求、家长不得不排长队报名的名校,最近竟然都出现了学位空缺,破天荒需要火力全开,补录生源。

总是第一时间把问题摆上桌,并务求尽快解决问题的香港,开始担心“杀校”(学校因生源资金等问题关停 )。于是, 香港教育工作者联合会 建议 由深圳出资向香港政府“购买学位”, 让深圳的非香港籍学生也能跨境来香港就读公立学校!

△图源:HK01

随着港府优才高才等人才优化入境计划推行以来,不足两年时间共收到30万宗申请,其中13万宗已经获批,虹吸全国各地的高端人才。某些合资格高校甚至成立了专门研究申请高才通的微信群,甚至举办线下交流会,年少时的学生会和社团,竟然再次发挥余热。

暂时无法统计优才和高才入境,会给香港经济注入多强的活力,带来多少资金和项目,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们会带来很多内地出生的孩子,享受香港教育的红利,成为香港社会未来的新生力量。

△数据来源 :香港入境处

12年前,在香港出生的“双非儿童”可以称为“旧港宝”,而2023年后,跟随申请了香港优才高才和资本入境的父母,搬迁来香港,持有临时身份证的孩子们,作为“新港宝”,除了报考香港的国际学校私立学校和直资学校,不收取学费、教育水平稳定的公立学校,也同样受到青睐。

2024年的暑假,据说去香港各公立中小学叩门的插班生人数大增,各年级的入学考试都竞争激烈。 曾为生源发愁的学校,再次迎来春天。 广深妈妈圈接触了几位今年转学回香港的“新旧港宝”家庭,听他们谈谈赴港陪读的喜怒哀乐。

一个月 叩门 三次
女儿进入九龙名校后,我却“祛魅”了……

来自上海的玲玲妈妈曾是一位女强人,和先生一起白手起家,小生意做得有声有色。本以为小富则安,在家乡的安稳生活将天长地久。谁料13年前,赴港产子的决定,完全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玲玲如同数十万“双非儿童”(父母双方均非香港永久居民)的妈妈那样,在香港某私立医院诞下玲玲后,便返回上海。直到 玲玲接近学龄,赴港读书不得不提上了日程。

玲玲妈妈开始了在香港的第一次择校,通过派位,玲玲被新界一所口碑不错的小学录取。 玲玲妈妈从一位叱咤商界的女企业家,变成了陪读妈妈,精英企业的担子交给了丈夫,却担负起并不轻省的育儿担子。 一家三口分别在沪港两地,但发达的通讯和交通,并未减淡家庭的温情浓度。

△《二十不惑》剧照

由于一直犹豫观望,香港房价一骑绝尘,年年飙升,错过了入市机会,所以玲玲妈居港多年陪读都是租房子住。每个月2万有余的房租,外加生活费菲佣薪水课外兴趣班等开支,一年下来也要数十万基本开销。但看到女儿除了懂上海话和普通话,英语和粤语也非常流利,便觉得南下陪读的决定是正确的。

2022年初,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夫妻分隔两地接近两年,中间往返隔离,三口之家只团聚了两个短短的假期。 对前路感到茫然和焦虑的玲玲妈,退掉了承租的房子,托运了重物,和11岁的女儿扛着大包小包的细软返回内地,插班到深圳的某港人子弟学校。

随着内地和香港恢复正常通关,当年动用黄牛抢回乡隔离名额的港宝家庭们又开始跃跃欲试,考虑回港读书,跨境或过境陪读,成为不同家庭的选择。由于没有在港考呈分试,很难被派去Band1中学,在深圳某港人子弟学校就读两年后,玲玲妈带在读初一的女儿回港择校叩门,分别选择了三所不同类型的学校。

家里的目标是九龙某传统公立名校,笔试面试接受后,被告知玲玲表现非常出色,但因为实在没有空缺学位,所以不能马上录取。与此同时,接获某直资学校的录取通知。玲玲妈欣然接受,迅速地在学校旁边租好了房子,购置了该校校服。寒假结束后,玲玲刚在新学校上学两天,便接到了九龙名校的录取通知电话。

△《少年派》剧照

所租住的房子距离九龙不近,学习成绩很好,但性情懵懂的玲玲,一个月内更换了两次校服,从内地港人子弟学校的校服,到直资中学,再到九龙名校。然后因为妈妈已经租好了房子,短时间无法搬过去,只能每天长途跋涉坐地铁去上学。

转眼一个学期过去了,玲玲妈说以前对这种历史动辄百年,每年都有学生登榜的传统名校,充满敬仰。现在基本已经去魅,不管学校是否知名,老师的教学只是抛砖引玉,归根结底还是需要学生努力,家长用心。玲玲的同学在课后基本都要去补习班和兴趣班,各科补课,外加艺术和体育项目的学习,绝对是全方位“鸡娃”。

△《小舍得》剧照
优才高才,都是为了子女成才
原来爸爸18岁时的努力已经为儿子铺好了路……
港府“优才高才”政策的本意是从全球引进优秀人才,为香港的发展助力,但如果让这些家有儿女的优才高才们说实话,两夫妻一起抽身去香港从零开始创业,或者重新找工作,只能说是美好的愿景,毕竟连根拔起,去一个新地方重新开始,非常需要勇气。
说到底, 大多数申请人的目的,都是为孩子争取多一个教育出路,也许能跳出内地考学的内卷怪圈。

这些优才高才的孩子们,不管将来是以本地生身份,参加DSE考试,申请香港本土学校,还是参加港澳台联考,以相对低分被高校录取,这个算盘最开始就是为孩子而打。申请者只要本科毕业的学校在名单内,只需要向入境处提交并不复杂的文件,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全家获得香港居住权。脚程快的家长,已经陆续带着孩子们赴港叩门插班,争取尽快适合香港的教育模式。

老王就是一个行动力很强的爸爸。作为C9毕业生,他已经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打出一片天地,现在把重心放在两个孩子身上。 但事情并不尽如人意,分别13岁和8岁的两个孩子,在内地公立学校读书的成绩并不理想,甚至有些吃力。

老王掐指一算,两个儿子努把力,将来也许能通过高考,考上全球排名在QS的千山万水之外的二本三本。 但考回自己和太太的母校,几乎不可能。

△《凡人歌》剧照

他曾考虑让在公立初中被虐得连连叫苦的儿子在内地转轨国际路线,把英文学学好,将来申请一个QS排名可圈可点的海外名校,踌躇之际,香港高才通入境计划的推出,让老王心底透亮。 自己年少时的努力,在18岁那年就埋下了伏笔,一束光打在了儿子们的求学道路上。

拿到香港身份证前,老王已经对香港教育体系深入浅出地研究了一番。择校这个动作,是无论如何都回避不掉的。通过叩门,考试表现平平的大儿子进入了一所Band2的中学,只有精英班才是全英教学,普通班大多数课程都以粤语教导。

这所学校,老王觉得是适合英语基础不够扎实的儿子的,等将来孩子的成绩提上去了,会再考虑叩门去口碑更好的学校。小儿子则考取了一所口碑不错的小学,开始接受地地道道的香港教育,有希望将来成长为地地道道的香港人。

△《叹息桥》剧照

过港陪读等于“蜡烛两头烧”?

深圳爸妈犹豫了……

经过一年多的等待,从事IT行业的Mike终于通过优才计划,拿到了香港的身份证。和过半优才申请者的初衷一样,他就是想通过身份规划,给孩子提供更优求学路径。是否让10岁的儿子转学去香港上学,搬家到口岸附近跨境,还是全家过港陪读,成为了这几个月,Mike和太太讨论得最多的问题。

虽然太太也上班,但Mike是家里的经济支柱,现在的工作薪水高,福利待遇好,暂时不可能辞掉工作。由于家里每月房贷接近三万元,各项开销也很大,尽管收入高,也并不宽裕。

如果像许多孩子插班香港的家庭那样搬家去香港,租一套不错的房子,请一位菲佣照顾家里,夫妻二人跨境通勤,一个月算下来,基本开销也要达到四五万港元。在深圳装修一新的豪宅,也舍不得出租出去,每个月一万出头的租金,还抵不上装修家电的折旧。

如果过港陪读,相当于蜡烛两头烧,家庭财政压力太大。

△《我们的婚姻》剧照

还有一个更经济实惠的方案,就是让儿子每天背书包过关,成为跨境学童,但路途遥远,担心儿子太累。由于小学的跨境生锐减,保姆车等服务已经不如以前便利,通常在口岸接到孩子后,要在各校之间穿梭,耗费大量时间。

据传,孩子在港求学,将成为考量优才身份是否能续签的一个考量条件,但做这个决定并不容易。Mike觉得孩子尚小,还是暂时让他在深圳公立学校里呆着,让子弹再飞一会儿。Mike的太太经常出席各种香港升学择校的交流会,希望在一团乱麻中理出头绪来,让孩子既能享受到香港教育的红利,又能控制开销预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